李綠萍
【摘要】德育教育資源指有利于德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因素的總和。近年來,我校堅持“以德促教、資源整合”的工作思路,將校內外德育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中心、家庭教育為基點、社會教育為依托的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讓學生的學習從“教室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體驗,豐富了德育活動的內容,凸顯了德育課程的特色,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實效。
【關鍵詞】德育教育資源 課程特色 實效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3-0126-02
德育教育資源指有利于德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因素的總和。它既包括德育教材、教學設備、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以及校內外德育基地,包括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物質資源,也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有校內的,也有校外的。
近年來,我校堅持“以德促教、資源整合”的工作思路,將校內外德育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中心、家庭教育為基點、社會教育為依托的三位一體的德育網絡,讓學生的學習從“教室小課堂”走向“社會大課堂”,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體驗,豐富了德育活動的內容,凸顯了德育課程的特色,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實效。
一、整合學科資源,實現德育與學科教學一體化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課堂是學校德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又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節。開發各學科中蘊涵的德育因素,探索學科德育的方法、途徑,尋找德育和學科教學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的融合點,能實現學科教育與德育的無縫對接,有利于“整體育人”。
經過思索與實踐,我校著力將德育教育與學科教學相整合,依據學科特點,結合教材內容,在課堂中無痕滲透德育,使學科訓練重點和思想教育水乳交融。如與數學結合,構建數學大課堂;與語文結合,讓作文走向生活;同藝術課結合,讓本土文化代代相傳;與品社課結合,用家鄉的一草一木,培育疁城接班人;和勞技課相結合,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等。通過與各學科教學相整合,使德育教育活動在真正意義上成為學科學習的園地,成為學科教師的左膀右臂。
二、整合社會資源,拓展德育課程育人空間
學校地處有著近800年歷史、素有江南歷史文化名城美譽的“嘉定”,文化遺存豐富,文物古跡眾多。學校周邊有嘉定烈士陵園、檔案館、博物館、孔廟、竹刻館、法華塔、陸儼少藝術院、韓天衡美術館等等,這些都是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我們感到必須充分利用這得天獨厚的優勢,深入到基地內部,幫助學生最大限度拓寬課程內容,開辟德育第二課堂。
因此,學校先后與烈士陵園、檔案館等單位簽訂了共建協議書,將這些教育基地作為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再根據基地的特點,確立了“家鄉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等多個實踐探究主題,圍繞不同的主題又設計了多個活動模塊分類探究。基地的教育資源,不僅為學生的實踐提供了多方位、多層次的探究內容,同時為指導學生實踐探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讓學生帶著生活經驗與感受走入課堂,又帶著課堂上的各種收獲與感悟走向社會。
三、整合家長資源,豐富德育課程資源庫
人是德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因素,沒有人也就沒有了德育教育。在德育資源的整合中,除了要用好校內的教師資源外,還要善于從校外引入優質人力資源。學校擁有一支龐大的家長隊伍,他們是學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資源,其中有不少家長熱衷于學校的教育事業,愿意奉獻自己的力量。于是,學校鼓勵家長依據興趣愛好和特長,為學校德育課程建設服務。如邀請戲曲出身的家長薄連城,為孩子們送上了一份藝術大餐,以“戲曲知識我傳承”為主題,向孩子們進行了“戲曲”民俗文化教育,通過欣賞、學習,讓學生努力傳承中國戲曲文化;如在憲法教育宣傳周,警察家長饒艷新為三~五年級學生上了一堂法制進課堂,通過生動形象的案例,讓每個學生都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教育;在禁毒宣傳月,新成路街道禁毒辦的張亞勤家長組織學生上街宣傳,開展禁毒活動等。另外,家長還參加一二年級的入團入隊儀式,以自己的成長經歷或所見所聞為孩子上隊課、戴紅綠領巾。家委會的積極發動,家長們的熱情參與,正漸漸充實、豐富著我校的德育課程。
四、實施評價激勵,促進德育課程有效開展
學生是德育課程的核心要素,要不斷強化、提升他們的道德情感體驗,就必須充分利用學生不斷自我評價、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力量。因此,在實踐活動后,學生會進行自評、互評以及師評,并將自己的實踐過程以活動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
除此之外,學校還結合少先隊“雛鷹爭章”進行評價,通過鼓勵隊員爭校特色章,激勵他們發揮個人特長,施展自己的才能,煥發積極進取、勇于創新的探究熱情。
五、實踐反思
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品嘗到了德育教育的成果,同時,也看到了需改進的地方。
1.拓寬校外人力資源的渠道
在校外,還有一批批知名人士,如社會名人、企業家、著名學者等,無論在專業特長、道德品質等方面他們都有出色的一面,并且他們中的不少人也熱衷于教育事業。我們可以邀請他們走進學校,走上講臺,為學生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所見所聞。甚至還可以邀請一些對某方面認識頗為深刻的“民間”土專家作為課外輔導員,為學校的德育教育貢獻一份力量。
2.改進德育教育評價的方式
經過多年的實踐,我們發現,目前使用的評價方式還不能完全促進每一位學生積極參與,我們正在探索構建一種全新的能促進全體學生個體成長的德育課程“積分制”評價機制,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其個性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桂生.學校教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宗慶.小學德育主題活動系列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3]李俊.中小學德育的不足及對策探析[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校長),2007(04).
[4]王陽根.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德育實效性研究[D].溫州大學2013.
[5]魯潔.德育課程的生活論轉向--小學德育課程在觀念上的變革[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3).
[6]楊淑霞.小學德育教育在網絡形勢下的新方法[J].學周刊,2012(28).
[7]陳伯良.構建小學德育實效模式的實踐探索[J].教育導刊,2012(01).
[8]董穎春.試論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小學德育模式[D].魯東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