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離焦慮,又稱離別焦慮。是指嬰幼兒因為和親人以及依賴的人分離或者面臨分離而引起的焦慮、恐懼、不安、或不愉快等情緒反應。多見于嬰幼兒,但是也發生在其他年齡段。新入園幼兒分離焦慮是分離焦慮現象的一種,已成為家長、幼兒園以及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小班幼兒入園所產生的心理問題之一,長時間的分離焦慮將會對幼兒的身體和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通過觀察及訪談了解到新入園幼兒分離焦慮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他們的解決方法,從而制定更有效的解決措施,調整新入園幼兒分離焦慮現狀。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著重對幼兒自身、幼兒園工作及家庭工作三方面進行剖析,提出緩解幼兒分離焦慮的措施。
【關鍵詞】分離焦慮 緩解措施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3-0227-02
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的不斷發展,國家對于學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也更加關注幼兒的在園情況。由于現在我國獨生子女的人數較多,他們在缺乏同伴陪伴以及家長溺愛的環境下,在新入園期間表現出的分離焦慮情況更為嚴重,新入園時他們會感到害怕、不安和恐懼,從而引起一些哭鬧、尖叫和跺腳等行為,具體表現有:情緒不穩、不正常進餐、睡眠質量下降、沉默寡言以及念叨回家等。長時間的分離焦慮將會對幼兒的身體和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我提出這一課題希望能夠引起人們對幼兒分離焦慮問題的重視,并提出措施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一、家庭方面的解決措施
1.盡快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庭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場所,盡管父母愛子心切,但千萬不要溺愛,對孩子的愛要有利于孩子的成長。讓孩子盡快學習自己吃飯、自己上洗手間、自己穿脫衣褲鞋子,孩子掌握了這些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就能在集體生活中增強自信心,從而減輕入園時的分離焦慮。在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關鍵期應注意自理訓練,如1歲左右練習用勺吃飯;2歲左右獨立吃飯(用勺或筷子);2歲左右排尿、便時自己找便盆,并開始脫、穿褲子的訓練和指導;2.5~3歲盡量自己完成排尿便,如脫褲子并用手紙擦屁股、提褲子。學會以上各項的孩子能較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父母在家應該好好培養他的生活自理能力。
2.提前熟悉了解幼兒園
入園前1~2個月,多帶孩子到幼兒園附近參觀玩耍,同時給孩子講解幼兒園的樂趣,如有許多新奇的玩具,老師、小朋友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戲等,使孩子對幼兒園環境熟悉,向往上幼兒園。
3.溫柔地堅持送孩子上幼兒園。
美國心理學家拉施里的動物記憶實驗研究表明:堅持一個行動,關鍵在頭三天,如果能堅持21天以上,就能形成一個習慣;如果堅持重復90天以上就會形成穩定的習慣;如果能堅持重復365天以上,想改變都很困難。所以,在孩子剛上幼兒園的第一個月,如果家長能夠堅持每天送孩子按時上幼兒園,對孩子養成上幼兒園的習慣非常重要。所以,當寶寶的媽媽打電話來給寶寶請假,說是寶寶哭得厲害,又有一點流鼻涕,可不可以請假不來的時候,老師告訴她:假如孩子身體沒有太大的問題,最好堅持來幼兒園。讓孩子盡早養成按時上幼兒園的習慣,知道自己長大了,周一到周五必須上幼兒園。不要送一天不送一天,讓孩子總是產生可以不上幼兒園的希望。盡管孩子有時候會哭鬧,但父母還是要態度溫柔地堅持原則。
4.和孩子分享育兒園的一切
愉快度過第一天,并在最初一個月,不斷強化幼兒園的好處,與孩子一起討論去幼兒園的收獲,了解孩子的想法,對不滿意的地方要有合理的解釋。
二、幼兒園以及教師方面的解決措施
1.精心設計活動室的環境
孩子一走進幼兒園,大部分時間都會在活動室度過。怎樣設計一個符合孩子的心理特點,能吸引孩子注意力,讓孩子喜歡的活動室,是老師們面臨的問題。老師們在設計活動室環境時,既要考慮三歲孩子的心理特點和喜好,布置一個溫馨舒適的活動室環境;又要考慮有利于孩子的發展,從孩子的現狀出發,所有的材料方便孩子自己取放和操作,從而讓孩子獲得愉悅感和對環境的掌控感,減少無助感帶來的焦慮。
2.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
小班幼兒年齡小,注意力容易轉移,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特點,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如唱歌、講故事、畫畫、體育游戲等,分散孩子對焦慮情緒的關注,培養孩子對幼兒園生活的興趣。每年小班入園時,我們都會發現,有很多孩子在進餐、午睡時比較容易出現哭泣等情緒波動,但在教師組織活動時,注意力被吸引,情緒狀態良好。
3.盡快建立新的穩定的依戀關系。
幼兒與成人之間穩定的依戀關系會給幼兒帶來內心的安全感,會促使幼兒主動探索周圍的世界。所以,當小班孩子跨入幼兒園之后,教師要盡量多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用充滿愛意的擁抱、撫摸和細致及時的關心、照顧,來贏得幼兒的信任,盡快與孩子建立起新的穩定的依戀關系。
三、幼兒自身方面的適應
1.多與同齡小朋友接觸
從1歲起就有計劃地帶孩子到有其他小朋友玩耍的地方,與同齡孩子接觸;到2歲左右次數要增加,并鼓勵他主動與其他小朋友交往,在孩子非常熟悉和安全的地方(如奶奶家、姥姥家、領居家),可讓他嘗試與親人短暫分離。
2.積極參與幼兒園各類活動
多參與活動,可以鍛煉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和反應能力以及表現能力。
參考文獻:
[1]史文秀.馬斯諾需要層次理論視野下的新入園小班幼兒分離焦慮及其緩解[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0.
[2]阮能. 對托班幼兒入園焦慮與適應性問題的對策思考[J].實踐與探索,2006.
[3]弗洛伊德.高覺敷譯.精神分析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4]龐麗娟,馮曉霞,陳幗眉.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9
[5]祁海芹.兒童入園“分離焦慮”問題矯治[J].教育科學,2003
[6]教師資格認定考試編寫組編,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6
[7]王曉琳.新入園小班幼兒分離焦慮常用緩解策略的現狀調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作者簡介:張楊(1995-),女,陜西商洛,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學前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