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整個育兒圈子都被二胎/二娃這樣的話題所籠罩著……而且有關生二娃老大不滿的新聞比比皆是,從13歲的大娃鬧著要跳樓,再到因母愛被搶奪的哥哥揚言要掐死弟弟,再到最近的奇葩女兒威脅爸媽:敢給我生個弟弟 我就給你們添個外孫……那么這究竟是不是媒體的大肆渲染?媒介視角下,獨生子女在面對非獨生環境下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
【中圖分類號】G46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33-0231-02
一、問題與背景
1980年9月<中共中央關于控制中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其主要內容就是“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公開信》是“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但后來全部成了強制。獨生子女從小得到了父母爺爺奶奶的全部疼愛,他們是整個家庭的希望。在這樣一種大環境下,難免會養成“唯我獨尊”的秉性。
2013年11月15日,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外發布,其中提到“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啟動實施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這標志著“單獨二孩”政策將正式實施。
2015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指出,實施全面二孩政策。我國將全面迎來“二胎時代”。但與此同時,問題也開始顯露出來,在人們關注著“二胎”的時候,大孩是如何反應的呢?當年驕縱一時的獨生子女,在知道會有弟弟妹妹來分享爸爸媽媽的愛時,會有怎樣的心理動態。
二、文獻回顧
目前我國關于二胎時代的來臨“大孩”教育問題相關文章還很少,但是可以查閱到關于獨生子女的相關問題文章。因為現在的“大孩”們也正是之前的獨生子女們,所以有關獨生子女的文獻對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幫助,即媒介視角下,獨生子女面臨非獨生環境(二胎時代)下會做出什么反應或選擇。
對獨生子女的個性特征研究方面,個性特征包含個性品質、心理特征、行為特征等等,有以下研究:吉林大學人口所與美國學者合作,采用根據兒童心理特征編制的、包含31種品德特征的量表,于1987年對吉林長春市 1465 名小學生及其家長、教師進行調查。其研究結果表明:“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家庭背景和心理與行為表現方面并不存在明顯的差異。”“獨生子女甚至比非獨生子女表現得更不自私 、更愿意同情和幫助他人,但獨生子女表現得比較嬌氣和依賴性較強?!盵1]浙江醫科大學人口所參照同一份量表 , 于1991 年對杭州市區 500 名小學高年級學生及其家長和教師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個性心理特征無顯著差異;而且他們的表現與是否獨生子女無關?!盵2]基于同樣的個性量表,中美學者于 1990 年在北京、安徽、湖南、甘肅四省市對 4000名小學生及其同學、家長、教師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是否獨生子女與其個性特征和行為表現之間不存在明顯的相關,這一結論只在其中三個省市成立,在甘肅省則不成立[3]。綜上所述,獨生子女的性格與非獨生子女的個性普遍無差異,但是獨生子女比非獨生更具有依賴性。
對獨生子女的教育研究,有以下方面:家庭教育從家庭互動、家庭期望、家庭觀念和家教方式四個方面比較了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現狀。家庭互動包含了情感互動、文化生活互動、文化生活互動。經檢驗,獨生子女家庭與非獨生子女家庭在情感、物質生活方面的互動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兩類家庭的父母都很重中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在文化生活的互動上差別視對子女的文化教育活動,開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不大。在家庭期望方面,統計結果表明,無論是文化程度還是職業期望,獨生子女家庭和非獨生子女家庭都存在顯著性的差異。可以說獨生子女家庭對子女的期望更大。對于家庭教育方式的比較,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家庭都傾向于民主型或混合型的家庭教育方法。關于家庭觀念的比較,獨生子女家庭與非獨生子女家庭關注最多的都是孩子的學習、生活和衛生習慣,而且兩者都把智力教育作為當今家庭教育的中心內容。綜上所述,與非獨生子女家庭相比,獨生子女家庭中的親子互動頻率更高,親子關系更為融洽,家庭氛圍更為祥和;對子女的期望值較高;家教方式更為民主,樂于傾聽孩子的意見;在教育觀念上和非獨生子女家庭一樣,都把智力教育作為家庭教育的核心內容。然而,在這些積極的、健康的、科學的家庭教育狀況的背后,我們發現在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的日常生活、學習、思想和行為活動等方面存在著關心過多、憂慮太多、 指導過多、監督過多等過度化傾向。關于大眾媒介的新聞報道對獨生子女的態度方面,有以下結論:大眾媒介新聞報道中的獨生子女主要是一種負面形象。通過將相關調查統計結果與媒介建構的形象進行比較,本研究發現當前大眾媒介所建構的獨生子女形象與獨生子女在社會中的客觀表現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對媒介新聞的形成方式、敘事邏輯和所用材料進行了分析,揭示出大眾媒介對獨生子女的形象建構存在著明顯的“妖魔化”傾向[4]。
綜上所述,獨生子女的個性特征、家庭教育必然影響他們在面對非獨生環境下所作出的選擇。獨生子女較依賴于父母,但是由于弟弟妹妹的到來,分散了父母的注意力,獨生子女們不得不被迫獨立起來,這帶來了一定的落差感。同時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期望較高,在教育二胎的時候,難免會夾雜一些在大孩生上未實現的“夢想”,這對兩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不利的。大眾媒體對獨生子女的負面化評價,也影響了人們對于大孩在面對弟弟妹妹時的態度的想法,自然而然會逗孩子,你媽媽不要你了怎么辦之類的話語,這對大孩的選擇也會造成影響。
三、研究設計
1.研究設計
筆者首先采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大眾媒介中有關“大孩”的新聞報道進行系統的、定量的分析,從總體上描述大眾媒介的新聞報道對“大孩”所持有的評價傾向;其次,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新聞報道,對其報道獨生子女的方式、材料和推斷的邏輯作定性分析,以考察媒介新聞得出某種評價傾向的特定機制,揭示媒介新聞報道方式與獨生子女形象建構之間的關系。
2.媒介新聞的內容分析設計
首先,媒介新聞的抽樣。大眾媒介包括報刊雜志、廣播電視以及網絡等??紤]到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媒介資料的全面性和可得性,本次分析的樣本取自新浪網的新聞搜索系統(預先的探索性搜索結果表明,在百度、谷歌等搜索系統中所得到的結果與新浪中得到的結果基本相似)。具體操作步驟是:在新浪網愛問搜索系統中選擇“新聞搜索” ,關鍵詞為“二胎”,限定搜索時間為“2016年1月1日到 2016 年 6月15日”,查詢關鍵詞位置為“在新聞標題中”,并默認全部新浪網新聞源作為我們的搜索源。搜索結果顯示“找到 742篇新聞”,其中有大量重復的新聞,經過篩選,剔除重復新聞,明星二胎新聞,選出與主題相關的新聞報道(即體現大孩面對二胎時所做出的行為表現),一共有53篇。
其次,進行媒介新聞的編碼。根據研究目標,共設立了2個內容分析的變量, 并據此對樣本形式和內容進行編碼。并據此對樣本形式和內容進行編碼。
變量一,新聞的標題所體現的對獨生子女的評價。取值分為:正面、負面和中性。判斷的依據主要根據關鍵概念及其標題整體含義。
變量二,新聞內容所反映的對獨生子女的評價。通過閱讀新聞報 道的內容,根據其對獨生子女的評價,取值分為:正面、負面和中性。
四、媒介建構的“大孩”形象
1. 新聞報道對“大孩”的總體評價
對新聞標題和新聞內容兩方面所反映的媒介對“大孩”的評價進行了統計,結果見表1。
表 1 的結果表明,無論在新聞標題還是在新聞內容中,對“大孩”的負面評價都占了絕大部分。其比例在 60%~80% 之間。換句話說,在大眾媒介的新聞中,獨生子女更多是以一種負面形象出現的。
2.媒體新聞中“大孩”負面形象的主要方面
為了歸納媒介新聞中獨生子女負面形象的主要方面,選取了這54篇新聞報道中重復次數最多的10篇進行分析。表2的評價結果顯示,轉載最多的這10篇報道中,從標題到內容直接呈現負面評價的6篇,間接呈現負面評價的1 篇,呈現中性評價的3 篇,呈現正面評價的一篇也沒有。這一結果再次證明了媒體新聞中對“大孩”以負面評價為主的事實。而將這10篇具有負面評價的新聞標題及其內容綜合起來看,它們所表述的“大孩”的負面形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五、大眾媒介建構“大孩”負面形象的方式和邏輯
在本小節中,我們將對新聞報道的內容進行一些定性分析。需要說明的是,由于新聞報道并不是學術論文,因而,我們分析的重點不是放在對其觀點的討論上,而是放在其得出各種觀點和評價時所采用的方式和所使用的推斷邏輯上。換句話說, 我們主要集中說明新聞報道對“大孩”的負面評價為什么不能成立, 存在夸張化傾向。
新聞報道1:老大不高興何以成為“二孩時代”的難題
下面是這篇報導的主要內容:
“國家政策允許生二孩,不少年輕的父母躍躍欲試。可是,在不少家庭,如何征得老大同意成為一道“過不去的坎”,不少老大都表現出抵觸情緒。去年下學期,廣州市天河區小學三年級期末考試有這樣一道試題:“父母問你關于再添一個弟弟妹妹的意見”,答案可謂五花八門:有同學以“剖腹產太疼”為由勸媽媽放棄,還有同學覺得花銷太多還是算了,也有學生擔心如果再生一個,自己萬一出了事父母就不會全力去救...父母生二胎要看孩子的臉色,表面上看,暴露的是二孩時代某些獨生子女的貪婪自私。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某些家庭不恰當的教育種下的惡果?!?/p>
在這里新聞報導中把父母的生育意愿歸納為“老大”不同意,所有責任歸為“老大”身上,但其實在研究中張亮《城市居民二胎生育意愿及影響因素》、李琳等《上海市在婚戶籍人口二胎生育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等,表明影響生育二胎的因素排名前三位的“ 自己的意愿 ”“經濟能力 ”、“ 配偶的意愿”。在這里,新聞報導沒有經過實際的調查研究,就下結論,是不準確的。
上述兩個例子雖然不能代表所有媒介新聞的情況,但至少能提示,一些被廣泛傳播的媒介新聞報道是怎樣制造、形成和夸大“大孩”的負面形象的。筆者認為,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問題:
1.所采用的事實太特殊
雖然新聞報道中所采用的事實或許都是真實的,但是由于“新聞采集常常只限于能使事件突出的事實”( 德弗勒、丹尼斯,1989:440),因而其所采用的事實常常是極端的和片面的。用社會研究方法的術語來說,新聞報道在采用事實方面的錯誤是“選擇性觀察”。他們較多地采用典型的、個別的、特殊的事實,特別是偏向于采用那些與他們頭腦中事先形成的、或者他們希望看到的形象相符合的事實,而忽略掉許許多多與他們的期望不相符合的例子以及與他們的想法相沖突的信息。顯然,對于反映整體的客觀現實來說,僅有這樣的事實往往不夠。
2.所采用的分析方式不科學
對于常識、傳統、經驗和權威的依賴,是一些大眾媒介的新聞報道對現象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和評價的最主要方式。但恰恰是在這幾種既普遍存在、又相對易得的知識來源中,夾雜著大量的偏見和負面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對現象的錯誤認識。更為嚴重的是 ,“舊觀念一旦形成,就會自我強化。對得上號的人就被用作證明,對不上號的就當例外被拋棄” (萊本,1994)。
六、總結與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媒介新聞報道進行系統的內容分析, 表明國內大眾媒介對大孩的總體認識和評價是負面的。但是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選擇的材料是比較極端的,容易以偏概全。另一方面,現在的“大孩”在二胎政策之前都是獨生子女,人們對獨生子女的固有的負面印象也影響了著對“大孩”的影響。
參考文獻:
著作類:
[1]風笑天.中國獨生子女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學科出版社,2013.
[2](日)林光江.國家·獨生子女·兒童觀:對北京兒童生活的調查研究.北京:新華出版社,2009.
論文類:
[1]劉云德等.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比較研究調查報告.《人口學刊》,1988 年第 3期.
[2]浙江醫科大學人口所獨生子女課題組.關于獨生子女健康 、學習和生活狀況的調查.《人口學刊》,1992年第 6 期
[3]范丹尼、鮑斯頓.中國獨生子女在德 、智 、體方面的表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
[4]羅凌云 風笑天.城市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比較研究[J].調查與研究,2001.6.
[5]風笑天.中國獨生子女研究 : 回顧與前瞻.江海學刊,2002.10.
[6]郝克明 汪明.獨生子女群體與教育改革—我國獨生子女狀況研究報告.教育研究,2009.
[]7肖富群 風笑天.我國獨生子女研究30年:兩種視角及其局限[J].南京社會科學,2010.
[8]風笑天.獨生子女:媒介負面形象的建構與實證.社會學研究,2010.3.
作者簡介:呂雪迪(1993-),女,安徽滁州人,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碩士,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