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波 孔維濤
沈丘縣人民醫院 康復科 河南 周口 466300)
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神經系統的康復與治療
胡玉波 孔維濤
沈丘縣人民醫院 康復科 河南 周口 466300)
目的分析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CIDP)神經系統的康復與治療。方法選取沈丘縣人民醫院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28例CIDP患者,運用激素對其進行治療,根據其治療前后的臨床表現以及對腦脊液、肌電圖的相關檢查和腓腸神經活檢的統計結果,對CIDP神經系統的康復與治療進行分析。結果治療后患者的四肢遠端運動受累、四肢的遠端運動和感覺共同受累、末梢型淺感覺障礙、鍵反射減弱或消失情況與治療前相比均下降(P<0.05),治療后肢體遠端肌肉萎縮和自主神經受累情況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腦脊液檢查中蛋白細胞分離情況與治療前相比降低(P<0.05),神經肌電圖檢查中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減慢伴波幅降低、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和F波消失或潛伏期延長與治療前相比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結締組織增生情況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髓神經纖維髓鞘崩解或脫失、炎性細胞浸潤和髓鞘再生的情況與治療前相比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激素治療CIDP,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康復,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神經系統;治療
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itis,CIDP),屬于由免疫介導的、周圍神經系統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種[1]。近年來,CIDP的康復與治療一直是本領域備受關注的研究課題。本研究旨在探討并分析CIDP神經系統的康復與治療。
1.1一般資料選取沈丘縣人民醫院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28例CIDP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齡為16~47歲,平均(30.24±4.58)歲;病程為3~16個月,平均(9.84±1.73)個月。根據Barohn診斷標準[2],確診13例為慢性炎性脫多發神經病,另外15例極有可能為慢性炎性脫多發神經病;病情處于亞急性進展型6例,處于慢性進展型20例,慢性復發型2例。所有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實驗室檢查與病理檢查 實驗室檢查: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常規檢查、肌電圖和腦脊液檢查等,對個別患者采取風濕免疫等相關檢查,對診斷結果進行鑒別。病理檢查:對確診的13例患者的腓腸神經和肌肉進行活檢,隨后對其進行常規固定、石蠟包埋和切片,最后應用HF和Wcil進行染色后用光鏡進行觀察。
1.2.2藥物治療 根據病情給予患者皮質激素進行治療。對于癥狀較輕者,可給予劑量為15~20 mg/d地塞米松進行靜脈滴注,并在治療7~10 d后改用強的松口服治療;或者可直接予強的松進行口服治療,然后根據病情逐漸減量。對于臨床癥狀較重者可給予劑量為1 000 mg/d的甲基強的松龍進行靜脈滴注治療,并于3 d后改用口服治療。治療期間所有患者均同時應用B族維生素等營養神經藥物進行輔助治療。
1.3觀察指標觀察并記錄所有患者的臨床表現,以及對腦脊液、肌電圖的相關檢查和腓腸神經活檢的統計結果,對CIDP神經系統的康復與治療進行分析。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定性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臨床表現治療前,所有患者均出現肌力減退癥狀,肌力分級為1~4級。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比較見表1。

表1 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表現比較[n(%)]
2.2實驗室檢查結果治療后的實驗室檢查結果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實驗室檢查結果比較[n(%)]
2.3病理檢查結果治療后的病理檢查結果優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病理檢查結果比較[n(%)]
CIDP是累及運動和感覺器官或功能的一種疾病,發生障礙的部位可對稱亦可不對稱、肢體近端或遠端均可出現受累情況,且病情發展一般在2個月以上[3]。患者發病前大多存在明確的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發病后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主要包括四肢或雙下肢遠端對稱性麻木無力、運動障礙、鍵反射減弱或消失等,大多數患者同時會存在感覺障礙、部分肌肉萎縮和疼痛,一小部分患者會有自主神經損害和顱神經受累的情況發生[4]。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是激素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并有研究證實此類疾病的復發情況與激素的減量有關[5]。
本研究發現,治療后患者的四肢遠端運動受累、四肢的遠端運動和感覺共同受累、末梢型淺感覺障礙、鍵反射減弱或消失情況與治療前相比均下降(P<0.05),治療后肢體遠端肌肉萎縮和自主神經受累情況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治療后腦脊液檢查中蛋白細胞分離情況與治療前相比降低(P<0.05),神經肌電圖檢查中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減慢伴波幅降低、感覺神經傳導速度減慢和F波消失或潛伏期延長與治療前相比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后患者不良反應率降低,病情得到改善。治療后結締組織增生情況與治療前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髓神經纖維髓鞘崩解或脫失、炎性細胞浸潤和髓鞘再生的情況與治療前相比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治療后從根本上減輕了患者的病情,改善了預后,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綜上,應用激素治療CIDP,可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康復,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尹燕紅,李國忠.380例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病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09,16(4):241.
[2] Rabie M,Nevo Y.Childhood acute and chronic immune-mediaTed polyradiculoneuropathies[J].Eur J Paediatr Neurol,2009,13(3):209-218.
[3]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肌肉病學組,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肌電圖及臨床神經電生理學組,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免疫學組.中國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診療指南[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43(8):586.
[4] 欒興華,鄭日亮,陳彬,等.兒童慢性炎癥性脫鞘性多神經病的臨床和病理改變特點[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8,34(12):715-718.
[5] 欒興華,王毅敏,鄭日亮,等.慢性炎癥性脫髓鞘性多神經病的軸索損害[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7,40(11):754.
R 744.5doi: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8.033
2017-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