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新顏 張雪梅 古曉琳
(韶關市粵北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廣東韶關512026)
預見性護理預防老年腦卒中后吞咽障礙致肺部感染的作用觀察
溫新顏 張雪梅 古曉琳
(韶關市粵北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廣東韶關512026)
目的 觀察預見性護理在預防老年腦卒中后吞咽障礙致肺部感染的作用。方法 選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預見性護理;比較兩組護理過程中肺部感染率及吞咽功能恢復效果。結果對照組護理過程中出現肺部感染率為30.0%,實驗組肺部感染率為7.5%,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對照組訓練總有效率為65.0%,實驗組訓練總有效率為92.5%,實驗組患者吞咽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腦卒中患者進行預見性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預防吞咽障礙導致的肺部感染,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腦卒中;肺部感染;預見性護理
腦卒中俗稱腦中風,由于老年患者健康狀況普遍較差,各項臟器機能均不如青壯年,腦卒中后極易發生吞咽障礙,無法順利吞咽食物,發生哽噎、嗆咳,導致吸入性肺部感染,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和疾病預后,是腦卒中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1]。預見性護理又稱超前護理,與常規的感染后護理相比更注重于感染前預防,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2]。我院將預見性護理用于40例老年患者腦卒中后吞咽障礙導致肺部感染的預防中,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結果,現將相關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齡 61~79,平均(69.5±7.8)歲;所有患者均經頭顱 CT證實為腦卒中,且符合全國腦血管病診斷標準[3],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各4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排除年齡<60、>80 歲,既往有慢阻肺、老慢支、吸煙以及入院時即存在肺部感染患者。
1.2 護理方法:兩組患者入院時均進行急救處置及相關護理,渡過急性期后轉入我科;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及時為患者吸痰,根據患者病情進行胸部叩擊,保持良肢位,定時翻身,進行排泄管理及營養供給,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預見性護理,主要包括以下6個方面。
吞咽功能評定:患者轉入我科24 h內,采用洼田飲水實驗評估患者吞咽功能,根據評估結果為輕度及中重度吞咽障礙患者選擇合理的食物,因人而異地制定食譜以及功能鍛煉強度[3]。
心理護理:使患者保持輕松、積極的心態,配合治療及護理。
吞咽及呼吸功能訓練:吞咽功能訓練:患者取坐姿,練習咽喉提高,在護士的幫助下維持咽喉上提狀態10 s,幫助患者恢復并熟悉吸吮的感覺,每天進行10~20 min;呼吸功能鍛煉:①指導患者取舒適位模仿護理人員練習腹式呼吸,每次5~10 min,起初每天3次,以后每天增加鍛煉次數;②采取主動吹氣球、吹蠟燭等方式,練習患者的主動呼吸功能,增加患者的肺活量,逐漸恢復呼吸肌功能[4]。
食物及食量控制:為輕度吞咽障礙患者選擇粥等糊狀食物,以5 mL開始逐漸增加保證營養均衡;中重度吞咽障礙患者應提前清理呼吸道、留置胃管,取平臥或半臥位,頭部抬高15~30°,保持腦血流充足及呼吸道暢通,采用營養師配制的勻漿膳進行鼻飼,勻漿膳溫度不宜過涼或過燙,速度應緩慢,150~200 mL/次,一次 15~20 min,鼻飼后維持原臥姿1~2 h,避免食物返流導致誤吸。
病房環境保持:保持病房內空氣流通,定時開窗換氣,保持室溫在18~20℃,濕度在50%~60%,早晚進行紫外線空氣消毒,減少人員走動及探視,醫護人員注意手部衛生。
上述護理干預均持續至患者出院。
1.3 評價指標:護理過程中定期檢查患者血常規,進行痰培養并定期拍攝胸片。肺部感染應至少包含下列標準中的兩項及以上:①體溫>38℃;②痰培養有致病菌;③白細胞數目或中性粒細胞百分比較患者基礎值顯著上升;④胸片顯示肺部出現新的滲出病變;⑤動脈氧分壓比基礎值低10 mm Hg及以上。記錄肺部感染發生率。
采用日本學者藤島一郎的吞咽療效評價量表比較兩組患者經過吞咽訓練后的吞咽功能恢復效果:量表總分為10分,分值越高表示吞咽功能越好;訓練后評分≥9分判定為基本痊愈,6~8分判定為好轉,3~5分判定為有效,<3分判定為無效;以基本痊愈、好轉以及有效例數之和占總例數的比例計算訓練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肺感染發生率:對照組護理過程中出現肺部感染12例,感染率為30.0%;實驗組護理過程中僅出現3例肺部感染,感染率為7.5%,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646,P<0.05)。
2.2 兩組吞咽功能恢復效果:對照組訓練總有效率為65.0%,實驗組訓練總有效率為92.5%,實驗組患者吞咽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差異(χ2=9.038,P<0.05),詳見表 1。

表1 兩組吞咽功能恢復效果
吞咽障礙是導致腦卒中患者出現肺部感染的主要因素,研究顯示,約有40%~70%的腦卒中患者由于吞咽障礙發生誤吸,導致吸入性肺炎發生,目前臨床尚無預防或治療吞咽障礙的藥物,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是此病研究的熱門方向[6]。研究表明在腦卒中入院早期進行吞咽障礙篩查,有助于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率;本研究通過盡早對患者進行洼田飲水實驗,并根據實驗結果為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礙患者選擇適宜的食物,并控制食量,盡可能避免由于食物誤吸引發肺部感染[3]。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肺部感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吞咽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對腦卒中患者進行預見性的護理干預可以有效預防吞咽障礙導致的肺部感染,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1] 招少楓,竇祖林,何懷,等.腦卒中后吞咽障礙患者發生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康復,2013,28(6):439-442.
[2] 葉琳琳,金曉瓊,鄭聲浩,等.預見性護理在急診科腦卒中患者的應用及療效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9):853-855.
[3] 魏蕤葒,王宏茹,王路平,等.護理干預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并發吸入性肺炎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2):130-131.
[4] 李淺峰,王堯,司徒杏仙,等.胸式呼吸訓練與腹式呼吸訓練對早期腦卒中患者肺功能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3,19(2):268-270.
R73-34
A 學科分類代碼: 32024
1001-8131(2017)04-0391-02
2016-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