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坤華,涂其武,周茂琴
祛腐生肌法治療瘡瘍病的臨床研究
萬坤華,涂其武,周茂琴
(南昌市洪都中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0)
目的 探討祛腐生肌法治療瘡瘍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瘡瘍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首次治療單雙日隨機分組,對照組(n=50)患者采用抗生素全身治療及消毒引流治療,觀察組(n=50)予以中醫去腐生肌治療,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6.0%,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6.0%,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χ2=6.816,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較之對照組22.0%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醫辯證治療瘡瘍病具有明顯的療效,適合推廣。
祛腐生肌法;瘡瘍病;不良反應
瘡瘍是中醫外科范圍最常見疾病,包括體表上腫瘍、潰瘍、癰、疽等多種與皮膚相關的內容[1]。歷代醫家認為瘡瘍病的致病因素多為外感六淫、情志內傷、飲食不節、勞傷虛損、外來傷害及感染特殊邪毒等6個方面。《外科正宗》文獻中有關于膿祛腐藥物升白靈藥的相關信息,包括藥物的制作方法、應用禁忌癥等,在漫長的實踐中上述藥方不斷改進,被后世醫家所沿襲以及推廣,已成為當前治療瘡瘍病的主要方法之一[2]。西醫針對感染性傷口多以傷口消毒引流加抗生素全身治療為主。本研究分析了中醫外科祛腐生肌法治療瘡瘍病的臨床療效。
1.1 臨床資料 選擇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癤、癰、大面積潰瘍、附骨疽竇道住院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診斷符合瘡瘍病的診斷要點[3],具體表現在:外邪引起的瘡瘍,以“熱毒”、“火毒”最為多見;寒癥誘發的瘡瘍發病時并未具有熱毒、火毒的明顯癥狀,多數患者隨著疾病進一步惡化才逐步顯現;瘡瘍的最終表現,大多為熱毒、火毒之象;患者均為化膿性感染傷口,感染傷口組織呈現紅、腫、熱、痛并伴有膿性滲液,傷口面積為0.5~1.0 cm×1.5 cm~2.5 cm×1.5~3.0 cm。將所有研究對象根據首次治療單雙日分組,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7~78歲,平均年齡(40.13±11.4)歲;病程5 d~2年,平均病程(45.1±7.3)d。觀察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9~80歲,平均年齡(40.2±11.6)歲;病程8 d~2年,平均病程(45.5±9.5)d。在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方面,兩組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選用100例感染性開放性傷口患者,進行單盲法分組。治療組以中醫去腐生肌治療,對照組服用抗生素全身治療及消毒引流治療,通過數據統計、分析、對比,得出結論,為中醫外治瘡瘍病為一種簡單且行之有效的外治法。
1.2.1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拔毒生肌膏油紗方法換藥,根據患者創面感染嚴重程度確定換藥次數以及治療時間,做到辯證施治。針對創面面積大、傷口深度大的患者可采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然后將傷口用雙氧水進行浸泡,再次將創面清理干凈后采用0.5%碘伏對創面進行消毒,然后將拔毒生肌膏油紗覆蓋其上,用無菌紗塊、膠布覆蓋以及固定。針對存在較多膿腐的患者創面處理方法同上,將腐爛取出之后采用無菌紗蘸干,然后用0.5%碘伏紗、無菌紗塊外敷,并用膠布固定。待患者腐爛組織消失、肉芽組織紅潤時,采用拔毒生肌膏油紗將其覆蓋,然后外蓋無菌紗布,并采用膠布妥善固定。
1.2.2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傳統換藥方法換藥,先采用碘伏清洗傷口周圍,繼而用生理鹽水及雙氧水清洗傷口。然后以無菌敷料覆蓋傷口。
1.2.3 輔助治療 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均予以輔助治療,主要包括,飲食干預:飲食搭配要合理,注意增加優質蛋白的攝取量,同時指導患者飲食要規律,忌暴飲暴食、辛辣以及刺激等食物,另外多食新鮮水果和蔬菜以適當補充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以加速患者傷口愈合;體位護理:將患者傷口部位適量抬高,以最大程度促進血液循環以及保證創面干燥,注意不可濕水,最大程度控制傷肢活動幅度。
1.3 觀察指標
(1)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傷口部位、面積、深度及傷口肉芽組織生長情況以進行治療效果評價,基本治愈:傷口部位消炎反應基本消失,瘡瘍面積消失≥90.0%且深度縮小,傷口間隙充滿肉芽組織,達到周圍皮膚水平,上皮分裂增殖覆蓋傷口表面。顯效:消炎反應大幅吸收,瘡瘍面積消失50%~89%且深度變淺,肉芽組織緩慢生長至接近皮膚水平。有效:消炎反應部分吸收,瘡瘍面積消失25%~50%且深度變淺,肉芽組織生長緩慢,在每1個傷口愈合階段存在延滯現象。無效:上述標準均未達到。總有效率=基本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2)統計對比兩組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包括過敏性休克、胃腸道反應、再生障礙性貧血等。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均用SPSS20.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 觀察組50例患者中,其中基本治愈、顯效、有效分別有30例、14例、4例,總有效率為96.0%。對照組50例患者治療后基本治愈20例、顯效10例、有效8例,總有效率為76.0%。兩組數據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6.816,P<0.05)。見表1。

表1 實驗組與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療效比較(n)
2.2 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0%(11/50),其中過敏性休克3例、胃腸道反應6例、再生障礙性貧血2例。觀察組50例患者治療后只出現1例胃腸道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傳統中醫學關于祛腐生肌法的論述十分豐富,《備急千金要方》中有概念提出“夫癰壞后,有惡肉者,宜豬蹄湯洗去穢,次縛肉膏散,惡肉去后,敷生肌散,及摩四邊令好肉速生”[4]。據此分析可知,我國傳統中醫學者早已認識到腐肉對瘡瘍病發生發展的危害性,因此治療關鍵在于積極采取措施去除腐肉。祛腐生肌法是學者幾千年來醫學智慧的結晶,主要包括祛腐、生肌兩個部分,兩者之間相互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和最終結果,相互作用后構成了該療法的整體概念。另外在祛腐生肌法長期實踐中,總結了以下經驗:祛腐早不宜遲;祛腐藥長期使用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要注意治療時間控制;祛腐藥停藥時間以“創面紅活”較為適宜,之后接著使用生肌藥療效更佳。將祛腐生肌法應用于瘡殤及感染性疾病,旨在實現祛邪、扶正的效果,達到標本兼治的目標;另外采用外敷換藥形式能夠在換藥過程中促進創面顯露,及時清除腐肉組織以及創面異物,一方面可加速局部腐肉腐化,促進肌肉新生,另一方面能夠實現局部及周身血液循環,實現排毒的功效。有學者研究發現,予以患者局部腐爛,雖然可能存在一定的濃汁,但是能夠促進上皮組織生長,部分患者甚至還會在瘡口周圍出現皮島[5]。由此可見,濃汁對于去腐生肌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分泌過程中存在較多的滲出成分,能夠將細菌中產生的毒素進行稀釋以加強白細胞的噬作用,同時還能夠對創面的上皮組織造成刺激,對于創面愈合而言大有裨益。從現代醫學角度來分析,“祛腐生肌”其機理研究主要體現出對創面的修復促進作用,這是一個全面的過程[6]。總的說來具有以下作用:①可有效增加毛細血管數量以及通透性。②能夠改變局部微環境,有助于增強局部抵抗力。③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纖維結合蛋白的產生和膠原的合成。雙向調節創傷中各期生長因子的含量,使其向著有利于創傷愈合的方向發展。中藥通過局部作用于創面使局部環境達到一種正平衡狀態,為創傷愈合提供了足夠的氣血津液。本研究結果所示: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6.0%,明顯高于對照組76.0%(P<0.05),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說明祛腐生肌法治療效果確切,能夠增強療效且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之抗生素全身治療及消毒引流治療優勢明顯,預后良好。
綜上所述,中醫辯證治療瘡瘍病具有明顯的療效,適合推廣。
[1]趙亞男,劉明.瘡瘍四畔用藥概述[J].中醫外治雜志,2014,23(1):53-54.
[2]趙永嬌,何穎華,智建文,等.中醫祛腐生肌法換藥促進肛周膿腫、肛瘺術后患者創面愈合的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藥,2011,30(3):203-204.
[3]蔣瀟,胡煒彥,余浩飛,等.淺談祛腐生肌中藥及其作用機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10(1):38-39.
[4]王會杰,劉艷華,施樂,等.真空負壓拔罐聯合生肌溶液治療Ⅲ期壓瘡臨床研究[J].光明中醫,2017,32(7):1048-1050.
[5]黃子慧,洪練青,張國英,等.祛腐生肌法治療結核性潰瘍臨床觀察[J].北京中醫藥,2016,11(3):247-249.
[6]楊波武,萬波.祛腐生肌油治療灼傷的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20):159.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8.019
南昌市指導性科技計劃項目(洪科發計字【2016】96號第74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