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衛平,彭桃花
不同年齡心肌炎患兒的心率及心率變異性改變的特點和相關性研究
范衛平,彭桃花
(樂安縣中醫院兒科,江西 撫州 344000)
目的 觀察心肌炎患兒不同年齡心率、心率變異性改變情況。方法 回顧性分析本院于2014年9月~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118例心肌炎患兒,根據患兒年齡不同分為觀察1組(3歲以下)、觀察2組(4~7歲)以及觀察3組(8歲以上),所有入院患兒均行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對不同年齡患者心率、心率變異性情況進行記錄,觀察心率及心率變異性改變特點,分析年齡與其變化的相關性。結果 不同年齡心肌炎患兒心率、心率變異存在差異,觀察1組心率變異指標值明顯低于其他兩組,觀察1組心率指標高于其他兩組,觀察3組心率指標值低于其他兩組(P<0.05)。結論 臨床對心肌炎患兒診斷可通過檢測其心率、心率變異情況來判斷疾病,同時不同年齡患兒心率、心率變異指標會有一定差異。
特點;心肌炎;心率變異;年齡;心率;相關性
心肌炎致病因素包括物理、化學等,是小兒常見心血管疾病,且患者多為病毒侵犯心肌,引發炎癥造成心肌細胞變性壞死所致,疾病臨床表現差別較大,輕者無明顯癥狀,嚴重者可出現心力衰竭、心腦綜合征等[1]。疾病是引發小兒惡性心律失常、心臟性猝死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有效診斷小兒心肌炎,及時進行治療得到臨床醫師的關注,目前臨床多通過對患兒進行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來判斷疾病。有學者研究發現通過對患者心率變異進行檢查,能有效評價、預測機體心臟自主神經活動性及相關病理性改變,但目前臨床對心肌炎患兒心率變異改變報導較少[2]。本次對2014年9月~2016年12月期間醫院收治的118例心肌炎患兒回顧性分析其心率、心率變異性改變情況,具體情況見如下報道。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于2014年9月~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118例心肌炎患兒,納入標準:患兒出現不同程度悶氣、低熱、頭暈、心前區不適等癥狀,心肌、心包穿刺液檢查分離出病毒,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心血管學組制定相關心肌炎臨床診斷標準[3],經超聲、心電圖、體格等檢查確診,患兒發病時間1個月內,年齡18歲以下,近期未使用過心血管活性藥物,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患兒合并感染性疾病、糖尿病或其他臟器疾病,患兒有房室傳導阻滯、心房顫動、甲狀腺功能亢進、心房撲動等情況,臨床資料不全。根據患兒年齡不同分為觀察1組、觀察2組以及觀察3組,觀察1組35例,年齡1.2~3.0歲,平均年齡(2.3±0.5)歲,其中男19例,女16例;觀察2組43例,年齡4~7歲,平均年齡(5.8±0.6)歲,其中男24例,女19例;觀察3組40例,年齡8~18歲,平均年齡(12.7±1.5)歲,其中男23例,女17例。3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兒入院確診疾病后,一周內禁止服用對心臟電生理活動有影響的藥物,對患者行24小時動態心電圖監測,以儀器為DMS-300 Holter十二通道動態心電圖檢查分析系統,將獲得的心率計心率變異數據經計算機分析軟件處理自動算出DC及HRV各項指標。
1.3 觀察指標 對不同年齡患者心率、心率變異性情況進行記錄,觀察心率及心率變異性改變特點,分析年齡與其變化的相關性。心率指標包括患兒24小時最快心率、最慢心率、平均心率,心率變異觀察指標為24 hR-R間期標準差的平均值(SDNN Index)、24 h全部相鄰R-R間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24 hR-R間期標準差(SDNN)、24 h每5 min R-R間期平均值的標準差(SDANN)以及24 h相鄰兩正常R-R間期差值大于50 ms的心搏個數所占的百分數(PNN50)。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以SPSS15.0系統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3組不同年齡患兒心率變異檢測結果比較 不同年齡患兒心率變異指標值差異明顯,觀察1組各指標值明顯低于其他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兒心率變異檢查結果情況(x±s)
2.2 3組患兒24小時心率變化情況 心率指標患兒不同年齡變化差異明顯,觀察1組各指標明顯高于其他兩組,觀察3組心率指標值低于其他兩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兒心率檢查結果統計(x±s)
2.3 不同性別患兒心率變異檢測結果比較 心肌炎患兒心率變異與性別無明顯相關性。見表3。

表3 不同性別患兒心率變異結果(x±s)
心肌炎疾病早期病情較輕時臨床無明顯病癥,但隨著病情發展會出現悶氣、低熱、頭暈等癥狀,有研究表明疾病會造成機體血液中兒茶酚胺類物質增加,引發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不良并發癥,對患兒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如何有效診斷疾病得到臨床醫師關注,臨床發現心肌炎患者由于心臟對竇房結支配減弱,造成心臟迷走神經張力降低、交感神經張力增強,而HRV能有效反映機體心臟活動中交感、迷走神經平衡情況,因此有學者通過對患者心率、心率變異(HRV)檢查來效判斷疾病[4]。研究表明HRV中有大量關于心血管調節信息,能定量評估心臟交感、迷走神經活動緊張性及均衡性,是目前臨床評價某些心血管疾病無創指標[5]。
心肌炎患者由于心臟自主神經系統的總體功能受損,因此臨床HRV普遍呈降低趨勢(即人體竇性搏動周期變化很小或不變),但兒童神經功能與成人有一定差異,其交感神經功能較活躍,且神經功能隨年齡變化而呈現差異性,因此臨床對是否能通過檢查患兒心率、心率變異指標變化來判斷疾病存在一定爭議[6]。本文通過對不同年齡段患兒心率、HRV變化觀察,發現患兒年齡區間不同觀察指標值之間具有一定差異性,其中3歲以下者最快心率、平均心率、最慢心率較快,但心率隨著年齡增長心率逐漸降低。而HRV 3歲以下患兒指標較低,隨著年齡增加指標均上升,結果提示兒童不同年齡心率變異性不同,患者年齡較小時由于植物系統發育不全,機體神經活動平衡差,迷走神經張力降低調節較差,臨床疾病病情趨于嚴重[7]。但8~18歲患兒動態心電圖檢查,SDANN水平降低、PNN50和rMSSD增加。在HRV觀察指標中SDANN能反映交感神經張力,而PNN50、rMSSD反映迷走神經的張力,結果表明隨著年齡增長迷走張力呈增強趨勢,而交感張力逐漸降低,我們推測這是由于8歲以后兒童心臟自主神經統發育趨于平衡,機體對神經調節逐漸正常,因此HRV指標會有相應改變,但臨床仍可將心率、心率變異作為心肌炎臨床診斷的指標之一[8]。
綜上所述,臨床對心肌炎患兒診斷可通過檢測其心率、心率變異情況來判斷疾病,同時不同年齡患兒心率、心率變異指標會有一定差異。
[1]張京楊,吳慧.病毒性心肌炎患兒的心率減速力與心肌損傷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6,22(21):2573-2576.
[2]胡向陽,陳凱,瞿翔,等.動態心電圖監測在小兒病毒性心肌炎診治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3,36(18):59-61.
[3]劉紹先,王寶平,梁中信,等.病毒性心肌炎患兒心率及心率變異性的特點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1):22-24.
[4]曹曉曉,文紅霞,張京楊,等.學齡前兒童病毒性心肌炎心率變異性與心率減速力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2,30(7):619-621.
[5]鄭家紅,陳海蘭.病毒性心肌炎患兒心率變異性與心率減速力各項指標變化的臨床意義[J].安徽醫藥,2015(9):1757-1758.
[6]王鶴成.12導聯頻譜心電圖檢查在爆發型病毒性心肌炎診斷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6,22(15):30-31.
[7]龍艷麗.80例小兒病毒性心肌炎心電圖改變的診斷分析[J].當代醫學,2010,16(36):43-44.
[8]鄧麗萍.心肌炎患兒與正常兒童心率及心率變異性比較分析[J].臨床兒科雜志,2010,28(7):656-65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8.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