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以鳳,劉麗
生化檢驗項目在診斷肝硬化疾病中的臨床作用分析
喬以鳳,劉麗
(江蘇省連云港市灌云縣人民醫院,江蘇 連云港 222200)
目的 探討肝硬化疾病采用生化檢驗項目診斷的作用。方法 選擇肝硬化患者72例,均為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設為觀察組,同期選取本院健康體檢者60例,設為對照組,分別抽取兩組受試者清晨、空腹狀態下靜脈血5 mL,對血清樣本開展生化檢驗,對各檢驗項目檢測結果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肝硬化患者?-谷氨酰轉移酶、總膽固醇、堿性磷酸酶、直接膽紅素、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汁酸指標相較正常范圍,均居較高水平,而膽堿酯酶、總蛋白、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白蛋白指標相較正常范圍,均居較低水平。兩組上述各項生化指標進行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針對臨床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在診斷時,通過檢測生化檢驗項目,可為臨床對肝功能狀態的掌握提供參考依據,以便以此為參考,對預防和治療措施進行制定,延緩肝硬化發展進程,對維護患者健康、最大程度改善疾病預后意義重大,具有非常重要的開展價值。
肝硬化;生化驗項目;診斷
肝硬化多與肝臟細胞損傷相關,為消化系統領域一種常見慢性疾病,隨著當前不良飲食、生活行為等因素的增多,其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臨床以壞死肝細胞引發的肝小葉結構改變、血液循環路徑變更等肝硬變癥狀為主要表現,明顯增加了肝腹水、肝癌的發生風險,對患者生命健康及生存質量均構成了嚴重威脅[1-2]。實踐表明,因本病早期缺乏特異性臨床癥狀,易被忽略,待確診時,病程已進展至晚期,部分病例甚至已發展至肝癌,使預后受到嚴重影響,對合理、科學的診斷方案進行選擇,是規避上述風險的關鍵。生化檢驗可對肝細胞合成代謝及受損程度的情況進行有效反映,故在肝硬化診斷中,所起作用重大。本次研究選取相關病例,就采用生化檢驗項目診斷價值展開探討,現回顧結果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肝硬化患者60例,均為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感染科收治,并均經食道鋇餐X線片檢查、B超檢查、實驗室檢查及病史詢問等證實,設為觀察組。男42例,女18例,年齡29~75歲,平均(47.8±3.6)歲。其中病毒性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硬化39例,藥物性肝硬化10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6例,血吸蟲性肝硬化3例,不明原因肝硬化2例。同期選擇60名健康體檢者,設為對照組,男43例,女17例,年齡28~79歲,平均(47.2±3.4)歲,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改為于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兩組受檢者靜脈血5 mL于真空管內,送實驗室檢驗。所用儀器為東芝TBA-2000FR生化儀,其中采取兩點終點法對白蛋白(ALB)、總膽紅素(TBIL)、總蛋白(TP)、直接膽紅素(DBIL)檢驗;采用循環酶法對總膽汁酸(TBA)測定;采用速率法對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膽堿酯酶(CHE)、堿性磷酯酶(ALP)、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A/G)、?-谷氨酰轉肽酶(?-GT)等指標測定。
1.3 評估標準 對比兩組受檢者生化檢驗結果,白蛋白、膽堿酸酶均可對肝細胞蛋白所具有的合成代謝功能進行反映,所獲得的檢驗結果水平越低,提示機體代謝越差;總膽紅素檢測結果高出正常范圍越多,患者病程越長,提示肝損害的程度越嚴重;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可對肝細胞損傷程度進行反映,檢測結果越高,提示肝細胞受損越嚴重;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經檢測越低,提示肝臟越有較差的合成能力;?-谷氨酰轉肽酶經檢測水平越高,表明膽汁在機體內瘀積越多,患者在病發酒精性肝炎時,病情越嚴重。A/G以1.5~2.5為正常范圍;TBIL以1.7~20.5μmol/L為正常范圍;CHE以3 700~13 200 U/L為正常范圍;DBIL以0~6μmol/L為正常范圍;?-GT以7~50 U/L為正常范圍;TP以60~80 g/L為正常范圍;ALP以35~130 U/L為正常范圍;ALB以33~55 g/L為正常范圍;AST以7~46 U/L為正常范圍;TBA以0~10μmol/L為正常范圍。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選取的肝硬化患者?-谷氨酰轉移酶、總膽固醇、堿性磷酸酶、直接膽紅素、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汁酸指標相較正常范圍,均居較高水平,而膽堿酯酶、總蛋白、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白蛋白指標相較正常范圍,均居較低水平。兩組上述各項生化指標進行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對本次研究中生化檢驗項目在肝硬化疾病診斷的原理基礎展開分析,可按3種類型劃分。①代表肝細胞受損程度:肝細胞受損后,可改變部分血管通透性,于細胞中分布的某些物質向血清中滲透,含量迅猛升高,如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其以在肝細胞分布為主,肝硬化時,會向血液釋放,促使含量上升,故可對肝細胞受損程度反映,其在血清中的水平同肝細胞受損程度呈正相關[3-4]。②代表肝細胞合成能力:發生肝硬化病變后,會降低肝細胞的合成能力,進而減少某些物質的合成,經血清轉運及機體消耗后,不具備及時補充的條件,此類物質在血清中的含量也呈降低顯示,如白蛋白及膽堿酯酶。膽堿酯酶通常以同功酶的形式在人體中存在,屬一類糖蛋白,此指標可對肝功能狀況進行評估,如肝組織受損傷,其活性也會受到較大程度的影響,大量減少了其參與的合成活動,通過對此類指標檢測,可掌握患者肝組織所具有的合成能力,進而為疾病診斷提供參考依據[5-6]。③代表代謝情況:機體出現肝硬化后,會影響系統代謝,某些物質運輸受阻,不能在代謝活動中正常參與,于血液中滯留,故此項物質在血清中含量呈偏高顯示,如總膽紅素,其變化與機體代謝異常相關,含量的變化可對肝損害程度進行衡量,超出正常范圍越多,提示代謝能力受到的影響越嚴重[7-8]。

表1 兩組生化指標檢驗結果對比(x±s)
本次研究觀察組選取的病例均為經臨床各項檢查證實的肝硬化患者,經與健康體檢者生化檢驗指標進行對比,發現差異均較為顯著,如觀察組患者?-谷氨酰轉肽酶、總膽固醇、堿性磷酸酶、直接膽紅素、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總膽汁酸等均高出正常范圍,提示此組病例肝細胞、肝組織均有較高的受損程度,膽汁瘀積量呈較多顯示,酒精性肝硬化狀況極為嚴重。而膽堿酯酶、總蛋白、白蛋白與球蛋白比值等指標經檢測均較正常范圍低,表明肝硬化患者肝臟的合成功能和肝細胞蛋白合成代謝功能均存在異常[9-10]。故臨床在對肝硬化疾病進行診斷時,可結合生化檢驗結果及特點,加以確診,同時,也可應用上述指標對肝組織情況評估,以起到參考作用[11-12]。在對患者肝細胞代謝能力、合成能力及肝組織受損程度等進行反映的基礎上,也可對肝組織的基本情況進行明確,若受損輕微,可制定預防措施,并積極實施,盡早將疾病確診,以防病情發展,降低惡化風險[13-14]。若依據生化檢驗結果,病程已進展至肝硬化,需掌握肝組織受損程度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措施,以延緩和控制病情[15]。
綜上所述,針對臨床收治的肝硬化患者,在診斷時,通過檢測生化檢驗項目,可為臨床對肝功能狀態的掌握提供參考依據,以便以此為參考,對預防和治療措施進行制定,延緩肝硬化發展進程,對維護患者健康、最大程度改善疾病預后意義重大,具有非常重要的開展價值。
[1]肖靜,鄒菁華,陳萬.血漿N末端B型利鈉肽原水平評估肝硬化患者心功能改變及其與肝功能的關系[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4,22(11):822-825.
[2]Noh H,Park JJ,Yun JW,et al.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curative additional gastrectomy after 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 oradenoma[J].Korean J Gastroenterel,2012,5(11):289-295.
[3]姚豫桐,羅蘭云,薛華,等.自體外周血CD34+干細胞移植治療晚期肝硬化100例子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4,22(9):667-670.
[4]Poordad F,Rustgi V,Brown RS Jr,et al.The impact of an educational program on HCV patient outcomes using boceprevir in community practices(OPTIMAL trial)[J].Therap Adv Gastroenterol,2015,8(5):263-269.
[5]毛詩海,程訓民.四項生化檢驗在肝硬化的病毒性肝炎中的價值[J].現代檢驗醫學雜志,2013,28(4):124-126.
[6]MiyakiE,ImamuraM,HiragaN,et al.Daclatasvir and asunaprevir treatment improves liver function parameters and reduces liver fibrosis markers in chronic hepatitis C patients[J].Hepatol Res,2015,11(17):113-115.
[7]Paik YH,LeeKS,ParkYN,et al.External validation of P2/MS and comparison with other simple non-invasive indices for predicting liver fibrosis in HBV-infected patients[J].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10,7(9):88.
[8]金黎剛.五項生化指標檢測在肝硬化診斷中的價值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20(4):613-615.
[9]郝良成,胡陽黔,候曉華.酒精性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硬化凝血相關參數比較[J].中華消化雜志,2015,35(4):268-270.
[10]Levesque E,Salibal F,Icha P,et al.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requi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ICU[J].Journal of Hepatology,2014,60(3):570-578.
[11]陳靜,叢玉隆.止凝血相關指標在慢性乙型肝炎與肝硬化及肝衰竭中的變化趨勢[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5,38(2):128-130.
[12]鄭慶春,傅海珍,唐紹軍.肝硬化患者凝血系統血小板及免疫狀態指標的變化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15,6(14):954-955.[13]高莉,章麗娜,何彩琴,等.23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病情況及預后分析[J].中華消化雜志,2015,35(2):90-94.
[14]岑光力,岑柏春.糖脂代謝異常對肝硬化患者疾病進展的影響[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15,29(2):142-144.
[15]趙軍艷,楊志云,劉冀琴,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并發腎上腺皮質功能不全的臨床觀察[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5,9(2):269-271.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8.055
劉麗,E-mail:13775560627@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