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龍
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療的應用及對患者咀嚼功能的影響
羅小龍
(上海市東方醫院吉安醫院,江西 吉安 343000)
目的 探討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療的應用及對患者咀嚼功能的影響。方法 選擇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間在本院進行口腔正畸治療的11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55例。觀察組采用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對照組予以常規治療,比較兩組畸形治療效果、咀嚼功能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與對照組磨牙移位[(4.17±0.44)mm VS(6.28±0.69)mm]、上中切牙傾角差[(30.83±7.28)°VS(14.51±3.46)°]、上中切牙凸距差[(4.42±1.23)mm VS(2.53±0.85)mm]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咬合力(146.49±29.52)1bs、咀嚼效率(90.42±7.86)%均高于對照組(102.54±21.78)1bs、(72.76±6.3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4.55%(8/55),高于觀察組的1.82%(1/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口腔正畸治療中采用微型種植體支抗能獲得較為理想的固定效果,有利于術后咀嚼功能的恢復,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微型種植體支抗;口腔正畸;咀嚼功能
口腔畸形在臨床較為多見,既往治療以口外弓、頜間牽引等方法為主,但易出現后牙前移現象,治療效果一般。口腔正畸的目的是通過科學的方法將畸形的牙齒矯正,獲得美觀的外貌、健康功能及確保牙列穩定,傳統的方法均無法達到此目標,因此臨床急需一種高效、安全的治療方法[1]。近些年微型種植術因穩定性強、性價比高等優勢而被臨床廣泛用于口腔正畸治療中,可較大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治療方法的弊端,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效[2]。本研究旨在探討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療的應用及對患者咀嚼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間在本院進行口腔正畸治療的11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55例。觀察組患者:男31例,女24例;年齡14~44歲,平均年齡(27.87±3.25)歲。對照組患者:男33例,女22例;年齡13~45歲,平均年齡(28.25±3.64)歲。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均伴有Ⅰ類錯頜畸形,牙列輕度或中度擁擠;②依從性良好;③進行X線檢查后符合口腔正畸治療指征;④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伴有先天性心臟病;②孕婦或哺乳期婦女;③伴有精神系統疾病;④日常溝通障礙;⑤無法進行隨訪或中途主動要求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對照組支抗加強采用口外弓,口內配合顎桿應用,告知患者14 h/d。觀察組微型種植體支抗,首先充分了解牙根形態、與周圍組織結構關系,并標明微型種植的目標位置,之后進行常規清潔,實施局部麻醉,切開目標部位,分離粘連組織,若發現牙槽黏膜覆蓋植入部位,應先進行分離,用黃銅絲將目標種植部位的牙齒分開,保持上頜與肢體支抗之間的角成30°,下頜與其角度為60°,完成后用X線檢查,查看種植的支抗是否與牙齦產生對抗。向患者說明術后注意事項,可用漱口水漱口、服用少量抗生素防止感染發生,囑咐患者定期復查。
1.4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畸形治療效果、咀嚼功能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術后1個月,記錄兩組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并進行對比;另外采用本院現有的咬合力測定儀檢測患者的咬合力與咀嚼效率;不良反應包括口腔炎癥、組織水腫、疼痛不適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畸形治療效果 較對照組,觀察組磨牙移位水平低,上中切牙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水平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2.2 咀嚼功能 觀察組咀嚼功能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畸形治療效果對比(x±s)

表2 兩組患者咀嚼功能對比(x±s)
2.3 并發癥 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4.55%(8/55),高于觀察組的1.82%(1/5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對比(n)
口腔畸形治療效果優劣的關鍵在于支抗控制效果,長期以來臨床一直致力于如何改進支抗不足的研究中,努力提高支抗的舒適、穩定與美觀[3]。傳統的牙種植體支抗需采用口外弓來壓低磨牙作為支抗使用,此操作會損傷牙周組織,引起患者不適感,術后也會影響整體美觀以及患者的配合程度[4]。而微型種植體支抗則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傳統支抗治療的弊端,以體積小、操作方便等優勢而被臨床廣泛應用,也逐漸得到眾多患者與醫師的認可。
微型種植體支抗能在頜骨任何需要的部位植入,避免了以往治療受到植入空間、施力方向等方面的控制,另外其支抗能力能夠立即負載,與頜骨之間的結合程度低,僅為纖維結合,無需翻開牙齦組織,使得手術操作更為簡單,對牙周組織的創傷也越小[5]。口腔正畸治療的目的是為恢復牙列關系、提高咀嚼功能,微型種植體支抗修復后穩定性強,更有利于上中切牙平均凸距差與中切牙平均傾角差恢復,從而提高患者咀嚼功能[6]。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即采用了微型種植體支抗治療,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成效。結果顯示,較對照組,觀察組磨牙移位水平低,上中切牙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水平均高,咬合力、咀嚼效率均較高,而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由此可見,口腔正畸治療中采用微型種植體支抗能獲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穩定性強,且治療效果不會受患者自身行為影響,安全性較高,具有極高的臨床推廣價值。雖然微型種植體支抗臨床優勢突出,但在實際的臨床應用中還需注意以下幾點:①患者首次進行口腔畸形,心理難免存在緊張、恐懼,醫護人員應提前向患者普及相關知識,減輕患者心理負擔,降低因高度緊張帶來的應激反應;②支抗為外來物,機體會出現自然的排異反應,應囑咐患者做好口腔清潔工作,避免刺激手術切口處黏膜,積極預防炎癥與感染發生;③術者選擇切口時,應盡量選擇離神經與血管較遠的位置,避免造成損傷,影響患者術后恢復[7-8]。
綜上所述,口腔正畸治療中采用微型種植體支抗能獲得較為理想的固定效果,有利于術后咀嚼功能的恢復,不良反應少,是一種安全、可靠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1]張瑩,張澤標,黃婉靈,等.影響微種植體支抗初期穩定性的因素分析[J].中國美容醫學,2016,25(11):91-93.
[2]呂莎.微種植體支抗技術應用于口腔正畸的療效評價[J].吉林醫學,2015,36(13):2829.
[3]毛慧霞,李峰,元志昌,等.組合支抗種植體在下頜嚴重舌傾磨牙矯治中的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15,24(24):47-50.
[4]曹曉鵬.口腔正畸中微型種植體支抗的臨床應用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29):36-37.
[5]王芳.口腔正畸治療中微型種植體支扛應用效果[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1):91-92.
[6]周冠軍,李晨曦,焦曉麗,等.微型種植體直徑和長度優化設計在Ⅳ類骨質中應力分布的三維有限元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6,20(12):1812-1817.
[7]羅云鵬.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當代醫學,2015,21(32):36-37.
[8]王和壁.微型種植體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療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吉林醫學,2015,36(13):283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8.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