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燕楠+程潤東+王勇+張禮浩+王慶南
摘要:通過選用合適甘薯品種、機械、除草劑類型,形成一套適合江蘇丘陵地區鮮食甘薯省工化的栽培模式,在南京郊區推廣應用,人力成本有較大幅度降低,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關鍵詞:鮮食甘薯;輕簡化;栽培技術;機械;丘陵地區
中圖分類號: S531.04文獻標志碼: A[HK]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13-0076-02[HS)][HT9.SS]
[HJ1.4mm]
收稿日期:2016-03-23
基金項目: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編號:SXGC[2016]015);江蘇省科技支撐計劃(編號:BE2014315-2)。
作者簡介:曾燕楠(1982—),女,江蘇如東人,碩士,副研究員,主要從事甘薯育種及栽培技術研究。E-mail:zengyannan@163.com。
通信作者:王慶南,研究員,從事甘薯育種、栽培研究。E-mail:wangqingnanzh@163.com。[HJ]
[ZK)]
甘薯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尤其富含胡蘿卜素、花青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可預防高血壓、高血脂等多種疾病,具有保健延壽作用[1-2]。甘薯適應性廣、種植經濟效益較高,在干旱貧瘠一般作物不能正常生長的丘陵地區仍能正常生長并獲得較高產量,并成為這些地區促進經濟發展的一種產業途徑。近年來,優質食用型甘薯品種的種植面積進一步擴大,開始出現集約化的種植模式[3-4],尤其優質黃心甘薯及紫心甘薯在市場上十分走俏,銷售價格相對較高,一般經濟效益可達4.5萬元/hm2[5]。
1南京地區甘薯的生產概況
南京地區的甘薯以黃心鮮食品種為主,老百姓除每家每戶零星種植外,產業化種植主要分布在南京與安徽交界地區的丘陵崗地,規模從0.5 hm2到7 hm2左右不等。總體而言,[JP2]南京地區甘薯的種植面積正逐年減少,從2010年的0.40萬~[JP]0.47萬hm2降至2015年的0.2萬hm2左右,分析原因主要有二:一是隨著土地流轉政策的推進,作為甘薯主要產地的丘陵崗地被一些企業承包而變成休閑農莊、苗木基地等,導致種植規模變小,種植結構發生改變;二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加速,一些留守老人無法承擔甘薯起壟、收獲等勞動強度較大的作業內容,同時,勞力價格的提高增加了種植成本,多數農戶放棄了甘薯種植。針對這種現狀,江蘇丘陵地區南京農業科學研究所甘薯項目組參考平原沙土條件下徐州甘薯中心的甘薯生產,主要針對甘薯生產過程中起壟、中耕除草、收獲3個環節,在減輕勞動強度、減少勞力投入、提高甘薯種植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丘陵地區鮮食甘薯輕簡化栽培技術的研究及推廣,選用合適的機械和甘薯品種,實現高度機械化作業,達到免去或僅使用少量人工就可完成作業的目標。
2甘薯輕簡化栽培技術
2.1省力化機械的應用
2.1.1機械化起壟南京種植甘薯的地塊一般為黏質壤土,具有氣候干燥時較為堅硬、濕潤時有一定黏性的特點,人工起壟較為不便。目前,甘薯主要采用半機械化方式起壟,即用手扶拖拉機帶雙鏵犁來回1趟合犁成壟狀,而用單鏵犁則需3趟合成1壟,再人工進行整壟,需人工45個/hm2左右。2013—2014年,南京溧水區、鎮江句容市部分企業從泗洪、徐州等地引進大中型甘薯起壟機械,但在生產中應用效果均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這些地區的甘薯種植地塊常為高低不平的不規則丘陵崗地,大中型機械操作不方便;二是北方拖劃式起壟機較適宜疏松土壤,而在碰到堅硬土壤時形成的薯壟會高度不夠,再加上壟背面土垡松散,甘薯栽種后經雨水沖刷,薯壟會變得更加平塌,影響到甘薯根部的透氣性,造成薯塊根毛較多、不結薯現象,從而在一些農場或經營者中形成“機械起壟不結薯”的不良印象。南京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根據南京丘陵崗地石塊多、樹根多、土地起伏不平等特點,通過調查和反復試驗,從浙江省建德市某農機站定制生產了專用開溝起壟機,由帶16把旋耕彎刀和“T”形刀組成開溝機,后下部帶30 cm寬溝底鏟刀的犁,后上部為2個鐵殼整流罩。起壟機工作時,開溝機旋轉飛出的碎土通過整流罩而掉落兩邊形成壟背,溝底碎土被溝底鏟刀鏟起,重新被開溝機打碎、飛出,通過整流罩掉落壟背。起壟機通常用手扶拖拉機牽引,工作效率可達0.53 hm2/d,且這種方式起壟不需要人工另外修整,即使是布滿樹根的田塊,仍能切削出光滑整齊的壟坡斜面,而對石塊較多的田塊,雖然會打斷旋耕刀,按每把刀6~8元、需更換旋耕刀約3把/hm2計,斷刀支出成本與人工相比仍然相對較低。機械成形的薯壟寬度一般為 1.0~1.1 m、壟高0.35 m,壟剖面為梯形,經風吹雨打且直到收獲期壟高基本無變化,僅壟肩部稍下塌,使剖面成帶弧度的梯形。
2.1.2機械化收獲
2.1.2.1不同收獲機械犁的比較南京地區甘薯正常收獲時間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應盡可能選擇土壤干燥、溫暖晴天進行收獲,這有利于薯塊傷口愈合、貯藏損耗小、不易腐爛。南京丘陵地區土垡較堅硬,甘薯機械化收獲時大中型機械無法使用,目前南京丘陵地區采用傳統的拖拉機帶雙犁進行半機械化收獲,常用的機械收獲方式為手扶拖拉機帶鏵犁的犁尖在甘薯壟中間犁開,薯塊滾落兩邊并進行人工收拾。由于犁尖寬度僅為25 cm,甘薯收獲過程中僅能犁開約半個壟面,犁尖稍向一邊偏斜時就會形成漏耕,同時,犁開的土垡主要向右側翻轉,會覆蓋一部分薯塊,因此須在人工收拾后再對可能掩埋或漏耕的地方進行人工補挖,而由于掩埋薯塊的不確定性,經常造成有連續數株薯塊未被發現。南京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參考北方的大中型收獲機械制作了適合手扶拖拉機帶動的“土鱉形”甘薯收獲專用犁,收獲時可犁開85%的壟面,土垡及薯塊向兩邊均勻滾落,有效避免了漏耕現象,薯塊掩埋現象大幅度減少,不需要人工用釘耙補挖,效率得到大幅度較高,可收獲0.33~0.53 hm2/d,相當于15~20個人工的收獲量。由表1可見,由于傳統鏵犁的犁尖較鋒利,薯塊劃傷較多,傷口較深,破損率達12.1%,而土鱉形犁采用鈍邊,除長條形薯塊會從中間鏟斷或從側面擠劃薯塊,一般只傷及皮層,可保持較高的商品率,破損率僅為1.4%。endprint
2.1.2.2不同品種間的收獲效果由于南京地區土壤一般為沙壤土,干燥時土壤較硬,收獲犁地時阻力相對較大,壟耕較淺,應選用薯形為短紡錘形、球形的優質高產品種。[JP2]2015年,利用生產上較常用的甘薯品種在南京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銅山試驗基地進行機械化收獲試驗,試驗選用的黃心甘薯品種有蘇薯8號、蘇薯13號、蘇薯19號、蘇薯27號、蘇薯16號、心香,紫心甘薯品種有寧紫薯1號、寧紫薯2號、越南薯,苗床育苗,5月25日栽插,機械化起壟,收獲期對薯塊進行調查,其中,大薯長度代表結薯相對深度,薯形與生長后期薯壟裂縫大小有關,裂縫越大,越有利于機械收獲。由表2可見,大薯長度越長,且薯形為長紡錘形或長筒形的薯塊破損率越高;球形、短紡錘形薯塊的破損率相對較低,而漏耕率相對較高。
2.1.3基于加工用途的機械化清洗紫薯泥作為西式糕點天然紫色素原料在國內應用較為普遍,南京市江寧區、溧水區均有食品冷凍企業收購紫心甘薯進行貯藏加工,其冷凍貯藏量達1 000 t。冷凍貯藏紫薯的收購要求是不能有任何黑斑病薯塊,而在10月中下旬氣溫25 ℃左右條件下,甘薯極易感染黑斑病并在薯堆中擴散[6]。甘薯當天收、當天洗、當天送可避免黑斑病的發生,但大量收獲時人工清洗甘薯效率低,無法滿足生產需求。因此,對一般農戶建議采用薯根類清洗機,而針對有建筑企業背景的土地承包戶則建議使用攪拌機直接清洗,2種機械相比,前者優點是清洗干凈、不損傷表皮,后者優點是清洗量大、清洗速度快。
2.2除草劑的應用
甘薯傳統生產一般于5、6月份栽插,會經歷6月下旬至7月上旬的梅雨季節,雜草在高溫高濕環境中會生長旺盛,同時,薯壟因大雨沖刷會呈不同程度的塌陷,因此,須進行人工除草和壅土扶壟[7]。田間除草作業氣溫往往在35 ℃以上,工作效率相對較低,一般需用工45~60個/hm2。機器起壟在甘薯生長期基本不會塌陷,而采用除草劑控制雜草可省去夏天高溫下除草壅土這一環節。除草劑多用于甘薯移栽前的雜草封閉和生長中期禾本科雜草的控制[8-9],一般在甘薯移栽前 7~10 d,用90%乙草胺乳油1 000倍水溶液噴灑地表,可抑制雜草生長達30 d,但使用不當會對薯苗產生輕微藥害;梅雨后或大雨過后噴1~2次精喹禾靈以抑制甘薯田中禾本科類雜草的生長,剩余的雙子葉雜草可人工拔除[10]。
2.3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使用
甘薯莖葉出現旺長,勢必消耗大量水分和養分,影響塊根膨大,應根據甘薯的長勢及時進行化學調控。江蘇6月下旬、7月上旬為梅雨季節,大部分地區高溫多雨,此時應在雨后及時迅速排除地面積水。近幾年,南京梅雨季長、雨水量多,導致甘薯植株徒長嚴重,而噴施新型植物生長調節劑可抑制薯苗的徒長,從而增加地下部產量。一般在甘薯主莖長到 0.8~1.0 m時兌水噴施8%甲哌可溶性粉劑,用量為 750 g/hm2,具體可根據田間生長情況,隔7~10 d加有機硅再噴霧1次,以促進其滲透吸收。甘薯生長后期出現萎蔫現象或莖葉發黃,說明此時甘薯營養不足,可噴施0.3%磷酸二氫鉀水溶液以延長其綠葉功能期、增加產量、提高品質。
3討論
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甘薯種植機械化應用非常廣泛,機械化程度相對較高[11]。甘薯種植機械化在我國正逐步推進,國家通過補貼方式鼓勵農戶用大中型機械取代小型農機實現機械化作業,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近年推出以四輪拖拉機作動力的甘薯種植機械,并在國家甘薯產業化體系相關示范區取得較好的效果[12]。本研究不是鼓勵在農業生產中推廣使用小型機械,而是根據南京中、小型家庭農場實際情況及丘陵崗地的種植環境,在用戶投入較少的情況下實現甘薯產業化生產。
應用除草劑是農業現代化生產中的重要環節,也有利于降低農業生產企業的勞力成本,在甘薯種植前使用乙草胺封閉可有效抑制雜草的生長,但濃度和用量必須適當控制,當90%乙草胺乳油稀釋500倍時,雖然對雜草的抑制效果更好,抑制時間更長,但有時會出現嚴重藥害,表現為中期根系生長緩慢、稀少,地上部返苗期延長,中后期長勢始終較弱,產量相對較低;乙草胺稀釋1 000倍時,即使會對薯苗產生輕微藥害,但梅雨過后甘薯的生長能恢復正常,不過,仍須注意的是不能對某一壟段重復噴灑。
植物生長調節劑可有效控制甘薯莖葉在梅雨季出現的旺長現象,可縮短莖枝長度、增加薯塊產量,噴施甲哌效果明顯,且薯塊和土壤中無殘留,而多效唑、烯效唑等其他生產調節劑須在甘薯上做進一步試驗研究。
[JP+1]近年來,南京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在南京郊區及鎮江茅山地區示范應用鮮食甘薯新品種及機械化生產,取得了良好效果。以2015年為例,結合南京市農業科技推廣項目,在南京市溧水區和鳳鎮推廣苗木-紫薯套作模式10 hm2,實際示范紫薯面積達21.3 hm2,平均產量達30 t/hm2,清洗后以1.6元/kg價格全部銷售給冷凍食品企業,產值達 4.8萬元/hm2,而同期的南京市周邊甘薯產地安徽省來安縣半塔鎮,其商品紫薯價格僅為0.80元/kg,以當地產量 26.25 t/hm2 計算,種植效益僅為2.1萬元/hm2。隨著丘陵地區鮮食甘薯輕簡化栽培技術的成熟和完善,甘薯生產成本將會進一步降低,這將為南京及周邊地區的甘薯產業化種植形成較好的技術支撐。[JP]
[HS2]參考文獻:[HJ1.5mm]
[1][ZK(#]趙小明,杜琨,王憲偉. 甘薯的營養價值及開發利用[J]. 安徽農業科學,2006,34(4):751.
[2]郭小丁,謝一芝,賈趙東,等. 鮮食甘薯高效益栽培方式探討[J]. 江蘇農業科學,2009(5):117-118.
[3]馬代夫,李強,曹清河,等. 中國甘薯產業及產業技術的發展與展望[J]. 江蘇農業學報,2012,28(5):969-973.
[4]劉洪明,王瑞英,宋朝玉,等. 無公害鮮食甘薯的主要生產技術和開發利用[J]. 安徽農學通報,2007,13(20):167-168.
[5]季志仙,吳早貴. 浙江省鮮食甘薯周年供應技術[J]. 中國蔬菜,2014(6):82-83,84.
[6]王慶南,趙荷娟,戎新祥,等. 紫心甘薯室內貯藏方法探討[J]. 江蘇農業科學,2010(1):278-279.
[7]王慶南,俞春濤,戎新祥. 特色甘薯[M]. 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53-87.
[8]王子文,王建平,王貴啟,等. 不同除草劑對甘薯田雜草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較[J]. 雜草科學,2015,33(3):42-45.
[9]范建芝,段成鼎,井水華,等. 除草劑配合地膜覆蓋對甘薯田雜草防除及增產的效果[J]. 雜草學報,2016,34(1):61-64.[ZK)]
[10][ZK(#]郭小丁,謝一芝,賈趙東,等. 江蘇省鮮食甘薯無公害生產技術體系研究[J]. 江蘇農業科學,2010(1):115-116.
[11]李洪民. 國內外甘薯機械化產業發展現狀[J]. 江蘇農機化,2010(2):40-42.
[12]胡良龍,胡志超,胡繼紅,等. 我國丘陵薄地甘薯生產機械化發展探討[J]. 中國農機化,2012(5):6-8,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