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鋼
【摘要】在長期開展國學教育,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廣州市白云區新園小學積極探索文化建設道路,提煉出“經典養人”的學校文化品牌。國學教育的開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師生們在培養文化自信的同時,增長了學識,提高了修養。
【關鍵詞】國學;經典養人;特色學校
學校文化蘊含著一所學校對于教育的深層理解,表達了學校對教育理想、意義和價值的追尋。在新時代背景下,為進一步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與辦學品位,尋求契合學校實際的發展方向,廣州市白云區新園小學積極探索新的文化建設思路,開辟了以“經典養人”為理念引導的文化實踐路徑。
一、“經典養人”的形成背景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學校不僅是知識傳授的場所,更是文化傳承的土壤。任何一個思想觀念,要在全社會樹立起來并長期發揮作用,都要從少年兒童抓起。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園小學近年來開始了學校文化建設的探索,從中華文化和學校歷史文化等方面出發探尋學校文化之根,提煉出“經典養人”的學校文化品牌。
(一)傳統文化回歸萌生了“經典養人”
習近平總書記說:“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回歸傳統文化是大勢所趨,在這樣的民族訴求之下,讓孩子們沐浴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中成為社會和學校的責任,也讓新園小學萌生了學習國學、以經典育人的教育理念。因此,“經典養人”的提出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途徑。
(二)國學教育探索孕育了“經典養人”
2004年,新園小學開始推動“國學教育”,秉承“傳承國學經典,奠基幸福人生”的辦學理念,以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誦讀為突破口,培養學生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君子”品質。通過誦讀經典詩詞歌賦,學生獲得心靈的陶冶,也學會了為人處世之道。國學教育的開展得到了廣大師生以及家長的認同,學校的教育質量也因此得到大幅度提升。學校對國學教育的探索為“經典養人”的提出奠定了基礎,同時“經典養人”也是對學校前期國學教育的提煉和升華。
(三)兒童學習天性促成了“經典養人”
小學是記憶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閱讀和吟誦傳統文化經典,不僅能夠長久地牢記心中,而且能在日后的成長過程中不斷發酵,從而有益于學生人格智能的培養,有益于對歷史文化的了解,有益于對文學造詣的訓練。鑒于此,新園小學開展的國學教育,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精心挑選了符合學生年齡階段和當今時代發展的文化經典,進一步深化了“經典養人”作為學校文化建設的品牌內涵。
二、“經典養人”的價值體系
(一)“經典”的界定
“經典”的原意是指經過歷史挑選出來的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經典文化是經過歷史沉淀、實踐檢驗、社會遴選、大眾認同的,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產生過廣泛積極影響的文化結晶與優秀著作。新園小學結合當前學生發展狀況選擇了兩個方面的經典作為學校的育人載體。一是經典之文,即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具價值的書。它包含以儒家為主的國學經典、以古體詩為主的詩詞,以及中外兒童文學經典。二是經典之藝,即古往今來能人志士需要具備的基本才能。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在提倡素質教育的當代,“六藝”也有新的界定:“禮”即禮儀道德,“樂”即音樂修養,“射”即體育競技,“御”即核心能力,“書”即書畫美術,“數”即科學素養。
(二)“經典養人”的教育追求
每一所成功的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教育追求。新園小學經過長期的教育實踐,對“經典養人”的教育追求可以概括為以下五點。
其一,涵養人之格局。格局是指一個人的眼界和心胸。體驗經典是對歷史深度的挖掘,可以積淀學生深厚的文化底蘊,涵養具有大胸襟的品行與志存高遠的境界。其二,修養人之善良。“善”是我國歷來追求的一種優秀品質,從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到孟子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從《易經》的“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到《大學》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因此,學習經典,可以讓學生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夯實做人的根本,激發他們向上、向善的本性。其三,滋養人之真誠。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這就要求人們修德做事,必須效法天道,做到真實可信。讓學生從小學習經典,能更好地使真誠扎根他們的心靈,從根本上減少失信的行為。其四,培養人之良習。班固在《漢書·賈誼傳》中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開展經典學習,讓學生模仿國學經典中圣賢的處事原則,慢慢內化為自身的行事習慣。其五,怡養人之幸福。幸福是人生的美好追求,同時也是一種精神境界。學習經典,修養德行是師生獲得幸福感的前提,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正是在這樣的教育追求下,新園小學不斷在實踐中摸索,逐漸形成了健全完善的育人體系。
(三)“經典養人”的理念體系
“讓經典扎根心靈,用文化浸潤人生,培養有根有識的現代中國人。”這是新園小學長久以來秉承的教學理念。學校以經典文學為育人載體,讓優秀傳統文化扎根在師生的思想深處。教育更需要培養人的文化自信,讓人擁有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成為有文化根基、有見識的現代中國人,并在傳承中發揚優秀文化。為此,新園小學設立了“明德修身,向上向善”這樣志存高遠的校訓,“正心誠意,雅言雅行”這樣嚴于律己的校風,“博學啟智,達己達人”這樣不斷進取的教風和“好書精藝,宜靜宜動”這樣激勵自我的學風。整個學校理念體系的建構,符合學校“經典養人”的美好愿景。
三、“經典養人”的實踐平臺
(一)引人入勝的校園環境
在“經典養人”的理念指引下,學校努力建設與傳統文化相融合的環境,整個校園環境都是優雅而富有詩意的。靜坐于班級,可以看到古色古香的班級主題和教室黑板設計;行走于不同的樓廊之間,可以分別領略國學、詩歌、“六藝”和兒童文學的文化風采。每棟教學樓亦有自己寓意深厚的名字,根據文化理念分別命名為“興文樓”“達藝樓”“明德樓”,教師行政樓則被命名為“成蹊樓”,寓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除此之外,學校還構建了別具一格的“知子樂園”,所謂“知子”,即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智慧人物的化身。“知子樂園”映現了由先秦諸子至清朝晚期具有廣泛文化影響力和對國家具有重大貢獻的偉大人物及其著作經典,讓小學生在充分接觸經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陶冶性情,使心性向善、向上。endprint
(二)豐富獨特的國學課程
新園小學根據“經典養人”的理念,還構建了豐富多彩的特色課程。特色課程分為兩大板塊,分別為博學板塊和游藝板塊。博學板塊主要是通過閱讀和吟誦來學習國學經典、詩歌經典和兒童文學經典,加深學生對經典的了解。游藝板塊以選修課和必修課的形式開展“新六藝”課程,以此掌握中華禮儀,培養學生音體美各方面特長,鍛煉其領導能力和科學思維。在兩大課程板塊之下,學校還開展了大型的特色活動:“閱享經典”系列活動是對博文板塊的拓展,包括走進經典、詩意人生、童話世界和匯演等,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快樂成長,不斷加強對國學知識的了解;“藝趣盎然”系列活動是對“新六藝”課程的實踐延伸,包含感恩禮、師生書畫展覽、科技節、運動會等豐富多彩的展覽活動,學生可以在這些活動中發展個性,實踐所學。
(三)博文精業的教師成長
陶行知先生曾說道:“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矩,教職員躬親共守,深信這種共學、共事、共修養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基于此,新園小學從博文、精業、游藝三個方面設置教師成長課程,旨在豐厚教師的學識,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促進教師的才藝發展,從而達到對學生言傳身教的效果。對于教師躬親共學,學校不僅組織了豐富的讀書沙龍等閱讀活動,還根據每位教師自身情況,量身定制了階梯式成長平臺,在這里教師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國學文化學習路上的同行人。
四、“經典養人”的未來展望
學校文化建設和特色學校創建是一個漫長的探索歷程。“經典養人”的理念在新園小學傳承已久,經過多次的探索形成了一定的體系,取得了良好成果,成為推動學校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柱和力量源泉。然而,由于經典文化內涵極其豐富,涉及維度十分廣泛,所以,“國學教育”的發展完善之路,任重而道遠。關于如何樹立一個特色鮮明的學校文化,仍需要新園小學繼續在實踐中進一步完善,從而帶動國學經典在更大范圍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康曉光,王瑾.學校中華經典文化教育對小學生價值觀及行為影響實證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06):30-35.
[2]杜尚榮.從觀照到自覺:讓經典文化在基礎教育中扎根——兼論古詩詞在中小學教材中的存在價值[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02):42-44.
[3]張麗宏,崔光成,胡淑清,等.經典文化教育對小學生行為方式影響的對照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02):229-230.
[4]延玥,劉建.國學對少年兒童教育影響的調查分析報告[J].基礎教育,2010,7(11):4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