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要】古詩文在語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凝練、言簡意賅,而這也恰恰拉大了它和學生的距離。因此,小學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先是充分地讀,然后是充分地說,最后充分地寫,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為今后的古詩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保持學生學習古詩的極大興趣,使學生充分地遨游在古詩的文化海洋之中。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古詩教學;策略
一、低年級古詩教學的現狀分析
平時上公開課、示范課或者參賽課,教師們最懼怕的就是古詩教學,特別是低年級的古詩教學,不知道到底該怎樣上,是側重識字寫字教學呢?還是重詩意的理解呢?這一直是困擾著低年級語文教師的一個難題。
小學低級學段的古詩大都是絕句,這些古詩語言精練、明快、清新,意境優美,是我國幾千年燦爛的文化瑰寶之一。低年級學生學習這些古詩,不僅受到詩歌中豐富的文化底蘊的熏陶,提高了語文素養,而且從思想意識、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上得不同程度的美的體驗。可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以下現象。
過多解釋寫作背景。課堂上,教師先介紹詩歌的作者生平,再介紹詩歌的歷史年代、社會背景,然后介紹詩歌的寫作特點等,滔滔不絕地花去了大半節課。最后,學生并不知道教師要傳授的是哪些知識點,更不知從何學起,處在一種朦朧的學習狀態中。
信口開河的問答式。課堂上,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采用一問一答式講解,嚴重地破壞了整個古詩教學的整體性,使學生無法很好地領會其意境。
毫無重點地串講。課堂上,教師把整首詩歌逐字逐句地解釋,最后整體解釋,整個過程沒有分清楚哪些詞句應該重點教學,哪些詞句學生可以通過交流合作、自主學習來完成。
另外,如文學鑒賞式的分析、囫圇吞棗式的翻譯、花樣翻新式的表演等古詩課堂教學情境也屢屢上演。教師在課堂上這些別具匠心的設計往往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那么到底該怎樣上古詩教學課,尤其是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課?我認為,應該以讀為本,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背誦并穿插識字教學。對詩句的釋義和理解,要先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作相應的引導即可。教師要把教學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誦讀和識字、寫字上,不要逐字逐句地解釋串講。
二、低年級古詩教學的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對漢字有濃厚的興趣。古詩文在語言上最大的特點就是語言凝練、言簡意賅,而這也恰恰拉大了它和學生的距離,如果單從文字入手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時,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情景的設置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實,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首古詩都配有生動形象的插圖,若在教學中充分運用這些插圖,在上課時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談話引導學生觀察畫面內容,并結合生活實際進行適當聯想,談出自己的初步感受,學生就能從畫意入手就初步感知詩的內容,縮短教材與自身生活經驗的距離,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自然就被調動起來了。
(二)形式多樣,熟讀成誦
朗讀是一節成功的語文課不可缺少的環節,沒有朗讀的課堂是死氣沉沉的課堂。《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熏陶情感。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以讀為本,讓學生反復誦讀,采取多種方式誦讀,在誦讀中進行識字、寫字教學,在誦讀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慣,切忌逐字、逐詞、逐句地串講。初讀古詩時,可以讓學生畫出生字新詞,并借助課文中的注音把字讀準確,在朗讀中還要做到不丟字,不添字,把詩讀通順,讀流利。
這樣做既能幫助學生鞏固已學過的漢語拼音,又能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語文閱讀能力。接著,教師可以范讀、播放美文誦讀錄音,然后繪聲繪色地領讀,讓學生感受來自古詩的語言、韻律、節奏、意境之美,從中受到美的熏陶。最后采用多種方式朗讀,如分角色、分組、開火車朗讀等,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提高語文能力。這樣的古詩課堂教學,學生學得不累,越讀越高興。學生在一次次朗讀中,有效地提高了語文閱讀能力;在一次次朗讀中,培養了語文閱讀習慣。教師就這樣把朗讀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三)品讀詩句,理解詩意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不必深究詩句的含義,但是詩中描寫的風景人情應當了解。因此,在學生充分讀詩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讀、手中的資料、課文插圖及已有的知識與經驗說說詩句的意思,也可以讓學生說說還有哪些不明白,幫助學生解疑,這樣學生就能簡單明白詩句的意思了。最終,若學生能入情入境地讀好古詩,那他就能大體明白詩意了。比如,我在教學《畫》一詩時,并沒有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帶領學生逐字逐句地串講詩意,而是讓學生在充分、品味朗讀中感悟詩意,效果很好。
(四)自主識字,主動發展
低年級的古詩教學中,我認為教師要多花時間指導學生識字、寫字,對于一些生字新詞,要重點指導,既要教會學生認清楚字的筆順間架結構,還要讓學生在課后的田字格中把字書寫好。當然,在識字、寫字前,要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在朗讀中對古詩的意境有一定的理解。比如,讓學生先找出詩中的生字、新詞,然后讓學生在田字格中模仿書寫,最后教師再示范書寫。在指導識字、書寫的過程中,可以結合漢字的結構規律,引導學生分辨、識記,在田字格上寫上幾遍。
值得注意的是,每次指導學生書寫前,都要提醒學生正確的坐姿、握筆姿勢,在巡視過程中及時糾正學生書寫中出現的錯誤,對書寫中的特殊個案,教師可以將其投影出來,當堂評改。這樣把識字、寫字融合到古詩的教學中,動靜教學結合,使得學生的腦力勞動得到調節,搞活了課堂教學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自主識字和寫字的能力。
(五)結合實際,課外拓展
陶醉于古詩的語言美、韻律美、節奏美、意境美的學生,必然會對古詩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此為契機給學生推薦經典的古詩文來誦讀,豐富其課外閱讀。
總之,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符合低年級孩子的心理特點,先充分地讀,然后充分地說,最后充分地寫,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學,為其今后的古詩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使其保持學習古詩的極大興趣,充分地遨游在古詩的文化海洋之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