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艷紅
【摘要】我國教育改革隨著時代和社會經濟發展不斷推進,農村教育改革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點。農村人口所占比重與長期存在的教育問題影響著我國教育改革進程,同時也影響著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近年來,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村教育改革也受到廣泛關注。加強農村教育改革,能為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積極導向,促進農村經濟更好發展。
【關鍵詞】農村教育改革;農村區域經濟發展;影響
農村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點,也是難點。基礎教育條件落后、教師資源缺乏等問題制約著農村教育的發展,導致農村教育改革進程緩慢。針對農村教育改革發展中的問題提出有效對策,能夠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一、農村教育改革現狀分析
農村教育改革中存在生源逐年減少的問題,這一現象和農村教育水平、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等因素有關。近年來,農村家庭為孩子選擇良好的教育環境,將孩子送到城鎮學校讀書,這是導致農村學校生源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雖然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穩步提高,但在教育發展中農村家長對子女接受教育的認識不足、支持度不高,一些學生因為學習成績相對較差逐漸產生厭學、輟學的情緒,這和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影響等都有很大聯系。從總體來看,農村教育改革中生源減少問題是教育改革的重點問題。家長受傳統觀念影響對子女讀書不重視,同時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規模擴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現實問題。農村家庭對教育投入的回報率認知存在誤區,一些家庭承擔高昂的教育投入,家庭負擔過重造成學生輟學的問題在一些偏遠山區、貧困地區更為明顯。農村教育改革緩慢與農村教育理念認識落后有關,多數家庭對教育投入預期有較高期望,但教育成效可能需要時間發現,家長對子女讀書接受教育的認識帶有功利性和傳統觀念色彩,因此造成輟學、生源逐年減少的問題要多從思想認識上分析農村教育改革中的阻力因素[1]。
二、深化農村教育改革,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發展
(一)農村教育改革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農村教育改革隨著國家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斷推進,但當前農村教育改革還面臨嚴峻的發展形勢。在社會發展建設的新時期,現代化教育水平的提升離不開農村教育水平的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狀況和財政體制等因素給農村教育發展帶來更多不穩定性,城鄉教育水平的差距不斷拉大,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也會陷入惡性循環。因此,要從農村教育改革的現狀出發,解決改革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總結改革發展的經驗教訓,在問題的基礎上發現新思路,促進教育改革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良性發展。
農村教育改革為農村區域經濟持續發展帶來動力[2]。教育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優質人才,人力資源是國家、時代發展的中堅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力資源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創造源泉,教育是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途徑。農村教育改革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更為顯著,培養優秀接班人,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是農村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農村義務教育得到普及,改善了傳統農村文化教育現狀,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同時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人們對時代和社會發展有了新的認識,逐漸走出傳統觀念的桎梏,學習吸收新理念元素,新農村建設穩步開展,這是普及義務教育的成效。因此,提高農村勞動力生產水平,通過教育改革促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需要從農村教育改革中提升生產力水平和人才綜合素質水平[3]。
農村教育改革有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和諧社會的構建[4]?!叭r”問題是農村經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深化農村教育改革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村勞動力生產水平,剩余勞動力通過教育向城市、高層次社會領域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加快城市化進程。農村教育改革對生產力水平的提升有著重要影響,教育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在經濟增長和家庭生活水平上也會有一定的改善。這種相互影響減少了社會矛盾問題,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促進了和諧社會建設。
農村教育改革促進農村社會生產率的提高?,F代教育水平較之傳統教育水平有顯著提升,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生產力得到解放,體力勞動被現代科學技術成果替代,腦力勞動的比例逐漸提升,對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勞動者的思想道德素養、技能水平等通過教育可以得到更系統更全面的提升,農村教育改革從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層面來調整教育結構,適應社會經濟發展,促進農村區域經濟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率。
(二)深化農村教育改革,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建議
農村教育改革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隨著時代和社會發展不斷變化。教育改革與區域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中兩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經濟與文化之間互相影響,互相依存,深化農村教育改革對農村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同時,隨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農村教育改革進程也會不斷加快。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與農村經濟發展相適應,中央政府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在逐步深化,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資源。為縮小城鄉差距,加大農村教育體制改革力度,政府為農村教育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務,關注農村貧困地區弱勢群體教育、偏遠山區教育落后問題等,構建更為公平、民主的教育環境。
農村教育中,職業技術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內容之一。城鄉職業教育存在較大差異,在農村教育中結合區域發展特點設置職業技術教育課程,能夠有效增強職業技術教育的社會性和應用性。針對不同教育對象開展針對性職業技術課程教育,提高農村地區教育水平,為勞動者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例如繼續教育培訓、農村產業發展等方面的職業教育內容對有一定文化基礎的勞動者來說會有更多收獲,將農村不同階層勞動者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建立更為全面的農村教育體系。要實現農村教育改革的新發展,需要從廣大人民群眾出發,改變人們對傳統教育觀念的認識,使其積極融入新時期社會經濟建設中,成為新時代有文化、懂技術、有思想的新型農民。
三、結束語
農村教育改革與區域經濟發展是文化與經濟之間的相輔相成、相互作用關系。農村教育改革任重道遠,要打破傳統教育觀念的長期制約,積極應對時代發展中的挑戰,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影響,實現農村區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董憲軍,司靜波.淺析農村教育改革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1(24):110.
[2]郭秀梅.淺析農村教育改革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2(07):110.
[3]申中軍.農村教育改革與農村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J].大眾商務,2010(02):177-178.
[4]王姍姍.區域經濟的發展與農村教育的發展[J].中國經貿,2015(11):1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