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薏瓊
【摘要】作文教學的實質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已有的素材進行綜合思考和書面表達的一種教學。積累素材是初中作文寫作的基礎和關鍵,教會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材料相當重要,是直接關系到寫作教學的質量和根本的重要環節。文章從有效利用日記、有效利用信息媒體、有效深入閱讀三個方面探討了初中生積累寫作材料的模式。
【關鍵詞】初中作文;寫作材料積累;日記;信息媒體;名言佳句
作文教學的實質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已有的素材進行綜合思考和書面表達的一種教學。每當上初中作文寫作課時,學生的反應是沒什么可寫。他們的態度是認真的,但咬破筆頭,搔頭掉幾根頭發,摸扭下巴,最終絞盡腦汁卻無法下筆。究其因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寫作的素材,就像蓋房子缺乏磚瓦木料一樣,再好的設計也是空中樓閣。缺乏材料積累,憑空寫不成文章,即使硬寫出來,文章也是言之無物。那么中學生應該如何積累素材呢?
一、有效利用日記,于日常生活中積累寫作材料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養成留心觀察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寫作素材。”強調寫作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留心生活,觀察生活,于日常生活中積累寫作材料。葉圣陶先生也說:“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潑潑地流個不歇。”這形象地說明了作文與生活的關系,也點明了作文于日常生活中積累寫作材料的顛撲不破的真理。
實際上,初中生已經逐漸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和自主意識,在接觸生活的時候有大量的見聞,但他們不懂做有心人,不善于把生活內容寫到文章中去,任由大量活生生的材料飄然而逝,自己卻一無所取。針對此種情況,教師除了作文命題注意密切結合生活實際外,還在寫作過程中指導時分“積累材料”和“寫作”兩個步驟進行。在前期側重前者,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將那些稍縱即逝的現象、動作和語言的鏡頭,通過隨筆的形式記錄下來,積累原始寫作素材。
例如:在3月時,我出了作文題目《春的萌發》,要求學生觀察生活,收集記錄一些春天的現象,為作文準備材料。在展示交流時,學生講了春花爛漫、春草抽芽、枝頭換新綠的現象,再也說不出其他的新意。這時,我提示了天氣漸暖,燕子歸來,銜泥筑巢,螞蟻搬家,蜜蜂出巢,蝴蝶翻飛;春風得意,風多且大,孩子們放風箏;一年之計在于春,農民開始下地做農活。同學們聽了這些自己身邊的例子,不少人為自己不會觀察而自責。這時,我告訴學生:收集材料,一定要積極地有目的地去向生活索取,不僅要留心看,留心聽,還要留心詢問、了解和分析。
之后,我根據心理學的規律指導學生:生活經過認真觀察,會變得五彩繽紛,要使之成為寫作的材料,就必須及時捕捉有意義的生活片段,并將之記在自己的日記本上。日記,其本質即為自由命題作文,是學生記錄生活的絕佳方式。生活即寫作源頭活水。并且,日記涉及內容廣泛:有評論時事的,有關于學習生活的,有關于興趣愛好的,有寫讀后感的,有對他人或自身行為進行反思的,還有的僅僅只是某種情緒的自然流露等。寫作時翻翻日記本,材料就“牽”之即來了。
二、有效利用信息媒體,在科學獲取中積累寫作材料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但一個人直接的生活積累總是有限的,所以除了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攝取材料之外,我還積極引導學生從信息媒體上獵取和積累材料。如今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媒介不斷普及和推廣,所傳播的信息更具體化、形象化,很容易被學生接受,不知不覺中,學生在這些媒體中就積累了豐富的寫作資源。因此,我也與時俱進,積極引導學生通過電視、廣播、計算機、微信、QQ、微博等了解社會,認識人生。
《新課程標準》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為此,我鼓勵學生收看《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品牌節目,引導他們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積累詩詞知識,聆聽權威聲音,弘揚傳統文化,以達到“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效果。不定期組織學生觀看科普類電視節目,讓學生對天文地理、自然生物的生長變遷有一定的了解。布置學生聽早上廣播,并整理一周熱點,與同學展開交流……通過這些信息媒體,學生能夠認識社會,了解科學,擴大視野,拓展思維。學生的知識儲備越充足,寫出的作文就越豐滿,思想也就越富靈氣。他們的筆下從“一帶一路”到各國大選,從微觀世界到太空探險,從細菌繁衍到動物遷徙等都有所涉及,既能縱觀古今中外,又能笑談天下風云,筆法雖然稚嫩,但廣聞博見成為他們作品的一大亮點。
我還通過手機軟件,建立班級QQ群、微信群等平臺,引導學生將一些美文等放在群里進行共享,或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空間上,讓學生之間欣賞彼此的成果,建立互評小組,進行賞析或批改。“好作文是改出來的。”《新課程標準》提到:“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所以,我注重引導學生通過鑒賞、批改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共同進步。這一新穎的批改模式,可以激發學生參與閱讀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和駕馭語言的能力,促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又能促進學生積累各種寫作材料,實現資源的共享,從而為寫作注入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新媒體學習平臺的出現,不僅有助于學生積累許多及時的、有趣的和新鮮的寫作素材,還有助于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可謂益處多多。
在有效利用媒體獲取信息的同時,我還注意引導學生在各種信息媒體中收集有意義的材料,并分門別類整理,構成一個個寫作材料的小系統,建立了寫作資料庫,并科學地教會學生通過電腦或手機把摘抄的內容輸入軟盤,要用時再通過電腦顯示出來,這樣更方便。一旦到了需要的時候,一個個鮮活的素材便可以呼之欲出,作文時才能接通材料的“活水”,使事例的清流汩汩而來。
為了使學生積累的素材更豐富、全面,打破個人思維的局限,我還注意定期組織學生開展“素材匯報交流會”,達到相互啟發、取長補短的目的。endprint
三、有效摘抄名言佳句,在深入閱讀中積累寫作材料
作家孫犁說:“閱讀可以幫助你充實生活的經驗和知識。”“讀書破萬卷”,所強調的是要博覽群書,厚積而薄發。因此,教師除了著眼于引導學生積累課本知識外,還要引導學生在課外開展讀書活動,引導學生多讀書報,讀好書報,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去獲取藝術精品的營養食糧,去品嘗優秀文藝作品潛在的美感。
學生可以積累一些在閱讀和生活中遇到的成語、諺語、名言警句。好的語言、句子使文章或優美,或典雅,或含蓄,或意蘊深遠,達到提升主題的效果,使得文章文采盎然。因此,學生應該加強好詞佳句的積累,以便在寫作中提升材料和文章的質量。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引導系統閱讀中外名著,摘抄名言佳句,布置閱讀任務。要求學生每星期讀中外名著一本,如《繁星·春水》《朝花夕拾》《論語》《水滸傳》《駱駝祥子》《魯濱孫漂流記》《名人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每周五我都會安排一節課來開展讀書成果交流,集思廣益,利于互補,利于積累更豐富更有用的寫作材料,讓學生在交流中進步,在交流中共勉。
第二,指導制作讀書卡片,累積摘抄名言佳句。“不動筆墨不讀書”應該成為學生平時閱讀的一種習慣,好記憶不如爛筆頭。指導學生一邊讀一邊圈點勾劃,同時動手對一些妙詞佳句、成語格言及時摘抄,并寫上簡要閱讀批注或感想,形成一書一卡,做到讀有所感,讀有所得。一學期下來,一年下來,就積累了豐富的讀書筆記。
第三,課前誦讀,解其內涵和意蘊。摘抄是一種積累的手段,能把摘抄的名人佳句內化為學生的語言財富,使作者的語言成為學生的語言。教師要給學生安排誦讀的時間,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了解其內涵和意蘊,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課前五分鐘誦讀成為我班學生的習慣,“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樣,學生作文時能旁征博引,應用起來游刃有余,做到“下筆如有神”。
第四,分類整理,引用時能對號入座。學生收集得來的名言警句越來越多,內容繁雜,只有歸類整理好,在寫作引用時才能對號入座,用得自如。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討論、上網查閱等方式來確定名言佳句的性質,把讀書卡片歸類為感恩篇、勵志篇、哲理篇等。學生在寫作時就能根據作文的情景、內容、體裁、主旨,靈活地有針對性地引用這些素材來充實文章,豐富內容。
此外,還可以通過班里各組之間的接龍比賽等活動來幫助學生加強記憶,增強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激發學生對名言警句的興趣。在教學實踐中,這些方式能有效地儲存大量的名言佳句。有了這些豐厚的積累,學生在作文時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信手拈來,語言更具有說服力、權威性,顯得作文語言精練,含蓄典雅,為文章增色不少。
四、總結
教會學生積累寫作材料,是教師指導學生作文極其關鍵的一步。學生積累的材料多,作文時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那種“腹中空空,無話可說”的局面就會得到改善,“有米可炊”就愿“炊”,樂“炊”,學生的寫作水平有所提高,習作也越來越豐富。
【參考文獻】
[1]楚神奇.神奇教你寫作文——初中作文技巧[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
[2]彭蔚蘭.初中作文全解[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劉森.作文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倪文錦.語文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