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最勝+曲藝
【摘要】感恩教育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感恩不僅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責任。懂得感恩是一個人最起碼的道德品質,能知道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明辨是非的最起碼的覺悟要求。我們在教給孩子所有技能的同時,也要教會他們學會感恩,讓感恩伴隨著學生成長。
【關鍵詞】感恩;親情;生活
一、案例背景
一母親抱怨,上高中的女兒花錢大手大腳,有時她難免說女兒幾句,女兒就會馬上大發脾氣,看重貴重的東西不給買就會賭氣幾天不吃飯,遇到父母,不理人,形同陌路,真讓她感到心寒。一父親打來電話:兒子上高中后,每次回家與我們交流時間不到三分鐘,每次皺著眉頭說自己很累、很煩,叫我們不要再煩他了,有時回家兒子主動多說些話,是為了要錢,但這也使他很開心。
通過對全班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反饋的數據令人痛心。知道父母生日的占23.4%,送父母禮物的占11.7%,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的占14.3%。雖然這些典型事例在我們班只是部分現象,但足夠引起反思:孩子從頭到腳都凝聚著父母的心血,要孩子感恩怎么就這么難?
二、案例描述
學校把第十五周定為“德育課公開周”,時間處于五月底。五月的第二個星期日是母親節,而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父親節。在這五月和六月交匯之時,相信“感恩”的主題更合時宜,所以我把本次德育課的主題定為“寸草心”。
(一)準備階段
5月14日,班會課召開的前兩周周日——母親節,恰逢學校召開家長會。真是感恩教育的好時機!我便與學生商量:在家長會那天我們送什么禮物給媽媽以表達我們這顆感恩的心,慶祝母親節日快樂呢?學生議論紛紛。有的學生說:“我們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媽媽準備一束康乃馨。”有的學生說:“我們都為自己的媽媽制作一張賀卡,寫上我們的賀詞。”也有的學生說:“我們在那天都對父母說一句感恩的話。”還有的學生說:“我們都為自己的媽媽捶一次背吧!”等等。也有反對的聲音:“我們還是消費者,拿父母的錢買花給父母,意義不大。”“有些話當面怎么說得出口,我們中國人歷來就含蓄嘛!”“捶背、洗腳我們小學時候就做過了,老土!”我說:“大家出了好多的好主意,有言語上的溫暖,有行動上的報恩,但其他同學講得也有一定的道理,我們有沒有既不花錢又能表達我們心意的辦法呢?”團支書站了起來:“老師,你去借個數碼攝像機,把我們平時想對父母說又不敢說的話錄下來,在家長會那天通過大屏幕把它播放出來。”一語點醒夢中人,這真是很好的“禮物”,既不花父母的血汗錢,又很有意義。
我借來一臺DV、一臺數碼相機,同另一位科任老師嚴陣以待,我們生怕錯過哪個精彩場面。拍攝地點選在新建教學樓邊上的草坪,看來學生真的很用心。有的學生準備了講稿,臨拍之前還擔心自己會忘記。有的學生還準備了道具,邊講邊演示。真摯的語言、優美的歌聲、晶瑩的淚光,夾雜著我們兩位老師的百感交集,共同裝進了相機里面。
家長會場面是火爆的。當54寸的背投上出現學生身影的時候,全場迅速安靜下來。家長們實在沒有想到自己的孩子會以這種方式來慶祝母親節。感人的場面出現了。媽媽們用一張一張的紙巾擦著眼淚,爸爸們盡量用手擋住那閃動的淚光。十多年了,很多孩子是第一次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十多年了,眾多的家長更是第一次體會到子女的愛。
這次家長會的成功召開,使學生的思想經歷了一次洗禮,為主題班會課創設了良好的情感鋪墊。
(二)實施階段
主題班會共分三個環節。
第一環節:擁抱篇——體驗親情。
班會課在激烈熱鬧的游戲中拉開帷幕,三名學生肚中裝籃球,夾彈珠,體驗母親懷胎十月的辛苦。緊接著的詩朗誦《母親的贊歌》猶如乾坤大挪移,沸騰火爆的場面迅速沉寂。朗誦同學純正的普通話、甜美的嗓音、飽含的激情,感染了在座的師生。意大利的龐貝古城和中國唐山的兩位母親,把我們的情緒從云端帶入谷底,一種震撼的沉重!同學們紛紛訴說類似的故事。無獨有偶,FLASH《天亮了》同樣具有穿透力,學生從中體驗到了親情的偉大!
第二環節:回顧篇——走近親情。
大屏幕上出現了本班Z同學成長歷程照片,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從蹣跚學步到背書包上學堂,再到今天長大成人。一組組來自身邊熟悉的照片,讓學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學生細數家庭溫暖。美妙的感覺時時有,可“牙齒和舌頭也有打架的時候”。照片主人公,Z同學,音樂特招生,學習成績暫時偏后。他還談了一些與父母的小摩擦、小矛盾。適時,大屏幕出現了Z同學的媽媽在家長會上的一段講話。短短三分鐘,愛子之心溢于言表,讓大家深深地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Z同學現場歌唱《母親》,樸實無華的歌詞、情真意切的演唱,將本次班會課的氣氛推向了高潮。
第三環節:行動篇——回報親情。
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小辯論賽《對父母的報答,物質和精神哪個更重要》讓在場的老師充分領略了我校學子的風采。鮮明的觀點、清晰的思路、幽默的言語,贏得了陣陣的掌聲。學生回憶起家長會上的一幕,領悟到:父母是最容易得到滿足的,父母的愛是不求回報的愛,是世上最無私的感情。在這個環節,我給大家講了一個凄美的故事:一個天生失語的小女孩用手語表達了對死去的媽媽的敬意。在音樂聲中,全班同學邊唱邊做著手語《感恩的心》,使整個班會的親情主題得到升華,學生在淚光中受到第四次震撼。
(三)反饋階段
從出生到具有獨立能力的成人,一個人需要母親十幾年的哺育、關懷和滋潤。后天的感恩教育使學生逐步懂得母親的無私與偉大。作為感恩教育的一節德育課,本次主題班會緊緊圍繞親情,深刻揭示母愛,形象描繪出了一卷感人的愛的圖畫,并使這種感受長時間地延續下去,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這次感恩教育,學生感動了,家長感動了,老師感動了。班會課受到了聽課老師的高度贊揚,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內容,點子抓得好,沒有搞花架子,“寸草心”這一主題切切實實地解決了一個問題,激發了學生對父母養育的感激之情,材料很感人,有老師把這節班會稱為“催淚彈”;二是形式,利用多媒體資源,通過拍錄像、現照片,讓班會課成了兩代人心靈溝通的舞臺;三是學生表現突出,從朗誦到唱歌再到辯論以及手語表演,語言流暢自然,亦莊亦諧,神態大方得體,樸實穩重,尤其是辯論,讓來自外校的老師嘖嘖稱奇,稱贊“不愧是重點中學的學生”。可見,學生身上有著何等的潛力!endprint
當然,主題班會不可能對每位學生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能夠使大部分學生受到感動,有所啟發,并重新樹立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能夠堅定自己的志愿和方向,能夠在今后記起這堂主題班會課。這便是其深遠影響,教育也就達到了目的。
三、分析探討
在最初準備時,我搜集翻閱了大量資料,目睹的一切使我震撼,連續幾天我都心陷其中。說是為學生準備,其實在班會課前自己已經受到了巨大的感染與教育。因此,我相信這節班會也會給學生帶來前所未有的感觸。針對高中生的實際,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設計本堂感恩教育的主題班會。
(一)認識恩情——知恩
知恩是第一重境界,一個人在接受他人幫助,受惠于他人后,能夠感受到他人的真切之情、關愛之心,感受到人間自有真情在。即便是一個簡單的微笑、一次簡單的幫助,我們都應該從中感受到他人的友善,感謝他人給予的溫暖。
俗話說:“知恩圖報。”只有知道了國家、社會和父母對自己的付出和關愛,才會產生報恩的意識。如果意識不到別人的付出,怎么可能產生感恩之心呢?因此,班主任要重視培養學生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敬長輩、孝敬父母”,讓學生明白父母的偉大,讓學生學會關心父母,學會負責,學會做人。而通過主題班會這種形式來開展活動,能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體驗情感——感恩
感恩是第二重境界,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個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學會感恩,是為了擦亮蒙塵的心靈而不致麻木;學會感恩,是為了將無以為報的點滴付出永銘于心。感恩比知恩來得要深,是對世事產生的一種美好感情,是對心靈的一次洗禮。
在這次主題班會中,我注意到學生多次眼角濕潤,很多女生甚至流下了眼淚。應該來說,這樣的主題班會或多或少觸及了他們的靈魂深處,更是對他們思想道德的一次洗禮。
(三)落實行動——報恩
報恩是第三重境界,報恩是行為上的見證。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父母,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與父母交流,不要再認為父母是理所當然幫我們做任何事情的,他們把我們帶到這美麗的世界,已經很偉大,且將我們養育成人,不求回報,默默地為我們付出,我們就別再一味地索求他們的付出。感恩吧!感謝父母們給予的一點一滴。
總之,常懷感恩之心,我們便會更加感激和懷想那些有恩于我們卻不求回報的每一個人。正是因為他們的存在,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和喜悅。常懷感恩之心,便會以給予別人更多的幫助和鼓勵為最大的快樂,便能對落難或者絕處求生的人愛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報。常懷感恩之心,對別人對環境就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賞。
感恩,是我們生活中永恒的話題。學會感恩,學會熱愛生活,我們將會感受到更多快樂。
【參考文獻】
[1]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20(04):9-12.
[2]李元卿.對學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N].光明日報,2003-11-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