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子弟
【摘要】語文課程的價值并不是單方面的,也不是簡單地教會學生基本知識和技能,而是多方面的,是為了促使學生獲得綜合而全面的發展。因此,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初中語文教師要立足于教材,要通過多種活動的組織和開展來確保語文課程價值最大化實現,同時,也為學生健全地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解讀活動;鑒賞活動;閱讀活動;小組活動;拓展活動
什么是課程價值?語文課程價值又是什么?許多語文教師都思考過這個問題,也都得出了不同的觀點和看法。但是,我比較贊同劉如正老師在《中學語文教學理論與方法研究》這一著作中的觀點。而且,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也是將這一觀點與實際教學進行了融合,目的就是從多角度、多方面入手來展示語文課程的價值,確保學生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中提升語文素養,同時,也為學生的健全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因此,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對如何展現語文課程的價值,如何促使學生在高效的語文課程中獲得良好的發展進行論述,以期能夠為學生終身語文學習意識的形成做出相應的貢獻。
一、解讀活動,培養自主能力
自主能力的培養是新時期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提高學生競爭力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但是,應試教育下的語文教學并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語文課程價值的展示。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為了發揮語文課程的價值,我們可以通過自主解讀活動的組織來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自主解讀,自主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以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使學生在自主解答、自主思考和探究中也能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
例如,在教學《春》時,在解讀環節,我改變了以往簡單對教材進行解讀的方法,而是給學生搭建了自主解讀的平臺,引導學生自己對文本中的一些重點句子進行解讀,說一說自己的認識,并嘗試著進行仿寫活動。比如:組織學生自主對文本中的修辭手法進行解讀。如:“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引導學生自主體會句子中運用的修辭手法。有學生說:“該句子運用的是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春雨比作牛毛、花針、細絲。”還有學生說:“該句子運用的是排比,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構成了簡短的排比句。”等等。之后,再組織學生仿照文本中的一些句子進行仿寫。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解讀能力,而且對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語文學習質量的提高都有著促進作用。更主要的是,學生的自主解讀對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對自主能力的形成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鑒賞活動,展現美育功能
美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健康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育內容。所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要通過多種活動的組織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在美的感受中掌握知識,在美的熏陶下形成正確的審美觀,進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做出相應的貢獻。在新時期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研究教材的價值,要通過有效鑒賞活動的組織來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進而使學生在自主欣賞、自主品讀中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為學生鑒賞能力的提高做好保障性工作。
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蘇州園林的圖畫美,也為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更為了展現語文課程教學的價值,我組織學生對文本進行自主鑒賞。首先,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反復閱讀,并說一說自己閱讀后的感受,即:為什么蘇州園林在我國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之后,組織學生從多角度入手對這篇文章進行鑒賞。有學生說:“蘇州園林的假山是藝術和技術的結合,設計師的藝術,雕琢者的技術,不同的假山,不同的美,又都能單獨成為一幅畫。”有學生說:“池沼里養著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簡單的一句話,但也自成一幅圖畫,能夠真正讓人感受到“魚戲蓮葉間”。還有學生說:“蘇州園林的任何角落、任何角度都是一幅畫,不對稱的美則是亮點。”等等。組織學生自主鑒賞,自主發表感悟,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而且有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對學生自主鑒賞意識的形成也有著積極的作用。所以,在素質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要給學生機會去鑒賞,要鼓勵學生在鑒賞和思考中掌握知識,鍛煉能力。
三、閱讀活動,展示心育功能
所謂的心育功能是指借助語文教學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下語文教學的任務之一,也是學生健康成長的保障。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借助廣泛的閱讀活動來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因此,語文教師可以采用對比閱讀活動、課外閱讀活動來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眾所周知,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叛逆是這一時期學生的主要特點,家長的嘮叨讓學生感覺很煩,甚至對父母惡言相向;還有一些學生認為父母對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等等。事實上,這些現象都反映了學生不具備正確的親情觀,不利于學生積極向上心理的形成,也不利于高效語文課堂的實現。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展示語文課程心育的價值,要通過多種活動的組織來培養學生正確的親情觀。
比如,在學習《背影》這篇文章之后,我組織學生談一談“什么是親情”之后,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組織學生進行了對比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對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席慕蓉的《小紅門》、畢淑敏的《孩子,我為什么打你》、王恒績的《瘋娘》等文章進行對比閱讀,引導學生在比較和思考中理解這些文章的共同點,并分別說一說每篇文章所表達和傳遞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有的學生說:“王恒績的《瘋娘》讓我真正理解了‘虎毒不食子這句話的真正含義,雖然娘是瘋子,但她還是娘,是娘就割不斷那一份血緣。”有的學生說:“畢淑敏的《孩子,我為什么打你》也很好地說明了‘打在兒身,痛在娘心這句話,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世界上最崇高、最偉大、最圣潔、最珍貴的母愛。”等等。這樣的對比閱讀不僅拓寬了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了學生的閱讀內容,而且有助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endprint
四、小組活動,培養思維品質
思維品質的培養是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學生健康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新時期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呢?在筆者看來,為了確保語文課程價值的最大化實現,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小組活動的組織來為學生的健全發展以及思維品質的形成做出貢獻。由于思維品質的主要成分包括敏捷性、靈活性、獨創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等,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要充分搭建有效的小組,引導學生在小組交流和思考中提升思維品質,以促使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阿長與〈山海經〉》時,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獨創性,也為了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能力和質疑能力,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阿長”這一人物形象進行了自主分析,并對下面幾個問題進行思考和解答:
(1)寫長媽媽的事情哪些是略寫,哪些是詳寫?
(2)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么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么心理?
(3)我為什么對阿長有“特別的敬意”?
(4)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
……
組織學生對上述的問題進行交流,說一說自己的感覺,談一談自己的想法,目的就是要給學生搭建獨立思考探究的平臺,而且也能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使學生在自主解答問題中提高學習能力。當然,學生對問題的不同看法,對問題的思考角度不同,也有助于學生獨創性思維的培養。
五、拓展活動,提高應用能力
學以致用是每個課程價值的具體體現,也是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的基礎。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拓展活動的組織來鍛煉和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同時,也為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學生競爭力的提升做好前提性工作。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通過拓展活動的組織來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呢?
例如,組織學生寫影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寫作是不爭的事實,因為不知道如何下手,找不到寫作的思路,找不到描繪實物的語言等等,各種原因致使很多學生的寫作水平根本達不到課標的要求。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也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更為了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寫影評,為自己喜歡的電視劇、電影寫評論,說一說自己的感受,表一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這樣一來符合現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二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自主應用中逐漸形成正確的應用意識,進而為學生的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需要說明的是,學生喜歡什么電視劇、電影都可以寫,不要限制學生的愛好,或者要求學生必須去看某部電視、電影,然后再寫,這樣的強制只會適得其反,沒有價值。
綜上可以看出,語文課程的存在價值是多樣的,是學生健全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門學科。因此,教師要組織多種活動,采取多種方法來展示其價值,要將課堂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語文課堂的主人,這樣才能確保語文課程的價值與學生的發展有效融合在一起。
【參考文獻】
[1]王連合.初中語文有效教學的價值內涵與實踐途徑研究[J].學周刊,2011(28):162.
[2]豐昕璐.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研究[D].濟寧:曲阜師范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