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魏挺++李紅俠++李利利++賈玲玉

摘要:目的 探討腸內營養支持及護理方法對老年重癥患者的影響。方法 選擇老年重癥患者68例,分成腸內營養(EN)組與腸外營養(PN)組。EN組給予腸內營養支持,同時按照腸內營養護理規范輔助支持治療;PN組為腸外營養支持,按照靜脈輸注規范操作,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總蛋白、白蛋白、總膽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及血尿酸等相關性代謝指標的變化,并對壓瘡、死亡等記錄,對兩組結果分析。結果 EN組在血清總蛋白、白蛋白、總膽固醇等指標高于PN組;壓瘡、死亡發生少于PN組。結論 腸內營養伴專項護理規范操作在治療老年重癥患者中具有積極的正面影響作用。
關鍵詞:老年重癥;腸內營養;規范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9-0122-02
營養不良是影響老年重癥患者醫治效果的主要負面因素之一。針對老年重癥患者給予合理的腸內腸外營養支持已有共識,能夠改善營養狀況,提高療效,最終降低病死率[1]。本文對收治各種病因引起不能正常進食伴存有不同程度營養不良的老年重癥患者在行原發病治療同時,分組對照觀察腸內營養支持并腸內營養護理規范治療與腸外營養支持并靜脈輸注規范治療,旨在探索腸內營養支持及護理對老年重癥患者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腦卒中或老年性癡呆伴吞咽障礙、植物人狀態、慢性心衰、COPD及惡性腫瘤等68例患者,隨機分成EN組和PN組各34例。EN組中,男17例,女17例,年齡72~89歲,平均年齡(78.21±4.84)歲,營養支持前后觀察時間(14.35±5.09)d;PN組中,男22例,女12例,年齡64~88歲,平均年齡(79.91±7.69)歲,營養支持前后觀察時間(14.65±4.33)d,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相關生化指標,壓瘡及死亡情況。
1.2方法
EN組給予腸內營養支持,具體方法為:自制勻漿營養糊,每日能量約為6276 kJ(1500 kcal)/d;營養標準為淀粉55%,脂肪25%,蛋白質15%~20%,食鹽3~6 g,維生素、纖維素選擇新鮮果蔬約300g配制;加工成熟食,用攪拌機制成勻漿,加水配制總量(1800±200)ml/d,24 h內分次經鼻胃管注入,加強腸內營養護理。PN組給予腸外營養支持,具體是營養液總量控制在1600 ml/d以內;熱量供給104.6 kJ(25 kcal)/kg·d,采用20%中長鏈脂肪乳供給脂肪1 g/kg·d, 18-AA復方氨基酸供給氨基酸1 g/kg·d;非氮熱量氮為130∶1,其余使用葡萄糖;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各1支,氯化鉀3.5 g/d,氯化鈉4.5 g/d,靜脈輸注并給予常規護理。
1.3觀察指標
記錄治療前后影響營養代謝的生化指標,包括血清總蛋白,白蛋白,總膽固醇,三酰甘油,空腹血糖,血尿酸六項,并對壓瘡、死亡發生情況進行記錄。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內治療前后指標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組間相關指標比較采用兩因素兩水平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組內指標比較
EN組治療前后總蛋白、白蛋白、總膽固醇升高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三酰甘油、空腹血糖、血尿酸三項無顯著性差異。PN組治療后總蛋白升高,但前后對比無顯著性;其它生化指標均有下降,其中總膽固醇、三酰甘油及血尿酸下降有顯著性差異(P<0.05),白蛋白、空腹血糖下降無顯著性,見表1。
2.2兩組患者組間方差分析比較
EN組對于PN組治療前后組間各生化指標方差分析與結果:總蛋白、白蛋白、總膽固醇及血尿酸有顯著性差異(P<0.05);三酰甘油P=0.073,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但P值接近0.05;其余指標差異不顯著,見表2。
2.3壓瘡、死亡
EN壓瘡3例,死亡3例;PN組壓瘡11例,死亡9例。
3腸內營養護理
3.1心理護理
腸內營養前告知患者及家屬要實施鼻胃管插管操作,詳細解釋腸內營養的重要性、實施方法及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使其有一定的心理適應準備,回答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問題。如是昏迷患者,之前向家屬做好解釋,爭取配合腸內營養支持治療,提高插管的成功率,確保安全性。
3.2插管護理
評估患者狀況,選擇管徑適宜鼻胃管,確保插管入胃。置管時注意動作輕柔,避免強行插入;鼻胃管到達會咽部時(距門齒約15 cm),囑患者做吞咽動作,同時向前遞送鼻胃管;對昏迷等不能配合的患者,操作時將頭部略微抬起,使下頜靠近胸骨柄,增加咽后壁弧度,便于鼻胃管貼著咽后壁緩緩插入;確定鼻胃管入胃,避免嗆咳反射發生,尤其對少數昏迷、氣管黏膜刺激反應弱的患者更要及時判斷鼻胃管插入位置。確定鼻胃管入胃方法有[2]:①抽吸胃液,觀察吸出液體的顏色與性狀,必要時測定吸出液體的pH值(胃液pH值為0.9~1.5,使用抑酸劑患者受限);②空氣注入,在胃部聽診有無氣過水聲;③將鼻胃管外置端置于水中,觀察有無氣體逸出;④X線檢查是判斷鼻胃管置入位置的金標準。妥善固定鼻胃管,防止外力牽拉、折疊、脫位,標記日期與外置端長度,每日測量避免脫出。保持鼻胃管外置端清潔,注意定期更換。
3.3腸內營養液
腸內營養液使用前加溫到37~40 ℃,并充分搖勻,避免冷熱不均對胃腸道刺激引起惡心嘔吐、反流呃逆、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的發生[3];注射營養液前將床頭抬高30°~40°,量由少到多,依據耐受程度及時調整注入量,管飼后30 min仍保持抬高體位,以利胃排空,防止食物反流引發誤吸;營養液注入前后用溫水30~50 ml沖洗導管,防止堵管[4]。營養液冰箱冷藏保鮮,24 h內使用完畢,防止變質或污染。鼻胃管每4 h用溫水10~20 ml沖管1次,保持管腔暢通。鼻胃管喂藥時禁忌將藥物直接加入營養液中,避免影響藥物吸收;同樣注意給藥前后溫水沖管,防止藥物碎片黏堵管腔。依病情調整營養液配方,增加纖維素的攝入,保持腸道通暢;遇有排便障礙患者定期給予緩瀉劑或行開塞露通便,必要時行保留灌腸或肛管排氣。
3.4口腔護理
用生理鹽水或專用漱口水清洗口腔,2~3次/d,觀察口腔黏膜狀態,保持口腔濕潤,防止口腔炎發生或口腔霉菌生長。
3.5其他護理
腸內營養治療中做好護理記錄,定期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對其進行專項健康教育,促進患者康復,對有效預防并發癥發生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4討論
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與合成代謝功能等衰退,心腦腎血管動脈硬化、臟器功能損害及惡性腫瘤等疾病已成高發,且有多種疾病并存特點,加之慢性消耗及生活失能,攝入減少,吸收與合成功能減弱,導致營養風險,特別是慢性重癥患者營養不良已嚴重影響臨床治療的結局[1],因此,老年重癥患者合理而有效的營養支持至關重要。在進行疾病對因對癥治療的同時,積極開展有效腸內營養支持與護理輔助治療,充分發揮消化道合成代謝功能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促進患者體內各個器官功能恢復[1-2]。本文觀察顯示腸內營養支持總蛋白、白蛋白、總膽固醇升高,壓瘡發生與死亡少于腸外營養支持,與文獻記載改善營養狀況,減少并發癥與死亡發生的結論一致[5]。腸內營養與專項護理具有管理可控、營養全面、安全經濟的特點,便于在基層醫院對老年人臨終護理治療的開展。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腸外腸內營養學分會老年營養支持學組.老年患者腸外腸內營養支持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3,32(9):913.
[2]倪元紅,司婷,彭南海.危重癥病人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并發癥的護理[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3,9(20):316-317.
[3]倪元紅,王慧,彭南海.輸液恒溫器在腸內營養連續輸注中加溫效果的觀察[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2,19(2):127-128.
[4]朱維銘.腸內營養的規范化問題[J].腸外與腸內營養,2013,20(7):193-194.
[5]陶鯖羽,楊艷,譚萍.神經內科重癥患者腸內營養200例護理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6,19(6):113-115.編輯/王海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