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開福,賴啟勛
全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治療肺部疾病的臨床觀察
廖開福,賴啟勛
(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胸外科,江西 贛州 341000)
目的 探討全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治療肺部疾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肺部疾病患者60例,隨機分組后,30例作為對照組采用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30例作為觀察組給予全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治療。結果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時間、總引流量、術后住院天數以及Logas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FEV1、FEV1/FVC以及PEF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對照組和觀察組手術切緣復發率分別為20.0%和3.3%,中位生存期分別為(12.8±2.3)個月和(24.6±3.5)個月,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需行手術治療的肺部疾病患者采用全胸腔鏡下治療可將病灶有效清除,患者所承受手術創傷也較輕,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全胸腔鏡;肺楔形切除術;治療;肺部疾病;療效
肺部局限性不可逆的病變一般采用手術治療,肺葉切除術是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的術式。傳統手術方式一般行開胸手術,這不僅會對患者造成巨大傷害,術后也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1]。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全胸腔鏡下手術在臨床中逐漸推廣應用,在胸腔鏡的引導下可在直視的狀態下將病變肺葉切除[2]。除肺葉切除術外,肺楔形切除術也是治療肺部疾病的一種有效方法。本次研究選擇肺部疾病患者60例,探討全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治療肺部疾病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因各種肺部疾病在本院治療的患者的6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間在本院治療。所有患者經肺部螺旋CT掃描以及胸部X線片檢查均明確肺部有病變。所選患者中已排除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組織惡性腫瘤者、凝血功能障礙者。按照采取術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30例作為對照組,男19例,女11例,年齡38~71歲,平均年齡(62.3±3.5)歲,病程1~12年,平均病程(8.2±1.6)年,病變位于右肺上葉8例,右肺中葉7例,右肺下葉6例,左肺上葉5例,左肺下葉4例;30例作為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7~72歲,平均年齡(63.3±3.6)歲,病程1~13年,平均病程(8.1±1.4)年,病變位于右肺上葉7例,右肺中葉6例,右肺下葉6例,左肺上葉6例,左肺下葉5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組間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治療。給予患者全身麻醉,患者取健側臥位。取患者腋中線第7或第8肋間做長度約為1.5 cm的切切口作為胸腔鏡的觀察孔,患者的主操作孔取在第4或第5肋間,主操作孔的切口長度約為4~6 cm,副操作孔選在腋后線第7肋間,副操作孔的長度約為1.5 cm。通過胸腔鏡觀察,肺部病變部位如為惡性腫瘤,在行肺葉切除術時需將區域淋巴結進行徹底清除。已經切除的淋巴結核肺葉等組織從主操作孔取出后快速置于標本袋中并立即送病理檢查。
觀察組患者行全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全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的手術適應證為周邊性肺結核球、周圍性肺良性腫瘤、孤立的肺轉移瘤、性質未定的肺結節病變。患者行全身麻醉,給予患者雙腔氣管插管,進行單側肺通氣。患者取健側臥位。胸腔鏡觀察孔選在腋中線第7或第8肋間,切口長度約為1.5 cm。主操作孔選擇在腋前線第4或第5肋間隙,切口長度約為3~5 cm。在胸腔鏡觀察孔做好后可用手指對患者胸腔進行探查,確定無明顯粘連后可將胸腔鏡鏡頭置入。胸腔鏡可以正常工作后手術醫師在完全監視器的引導下行器械操作。術中行淋巴結采樣時如見明確淋巴結需將淋巴結完整切除,經胸腔鏡觀察未見明確淋巴結可采取部分脂肪送檢,標本送病理檢查。
兩組患者手術結束后需給予加強補液支持操作,對引流管和手術切口加強護理,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認真觀察患者心臟體征,避免發生心律失常。術后可密切關注患者胸腔引流情況,注意氣管位置,聽診肺呼吸音。給予患者適當的抗感染藥物預防感染發生。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時間、總引流量、術后住院天數等指標。采用Logas疼痛評分法對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進行比較,評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重。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切緣復發率與生存期。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做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數和例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征比較 兩組各項手術指標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時間、總引流量、術后住院天數以及Logas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征比較(x±s)
2.2 兩組術后肺功能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1 s用力呼氣量(FEV1)、1 s用力呼氣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以及最大呼氣流量(PEF)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肺功能比較(x±s)
2.3 兩組患者手術切緣復發率與生存期比較比較 對照組和觀察組手術切緣復發率分別為20.0%(6/30)和3.3%(1/3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和觀察組中位生存期分別為(12.8±2.3)個月和(24.6±3.5)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當前,隨著診查技術的進步,多數肺部疾病均可在疾病早期獲得診斷,為開展治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3]。臨床治療肺部疾病傳統的手術方式多為開胸手術,傳統的手術治療方式雖然也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具有較大的手術創傷,術后容易發生多種并發癥[4]。隨著影像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在全胸腔鏡下行肺葉切除術已經成為治療肺部疾病的重要手術方式,在胸腔鏡下進行手術操作避免了打開患者胸腔[5]。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作為外科微創手術可有效避免開胸手術所具有的不足之處。除了肺葉切除術外,肺楔形切除術也是一種重要的手術方式,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肺葉切除術和系統性縱隔淋巴結清掃的治療效果。全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與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相比具有一定的優勢。首先全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具有更小的手術創傷,不僅可以減輕患者痛苦,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也可有效降低。此外,全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手術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也可有效減少。本次研究中,從研究結果可見,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留置引流管時間、總引流量、術后住院天數以及Logas疼痛評分均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肺功能優于對照組。手術切緣復發率更低,中位生存期較對照組更長。這說明了全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與全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具有的優勢。
進行全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時病灶大小對手術效果有直接影響,術后漏氣和出血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此外,患者如為肺功能不全患者,行全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前需排除胸膜炎或嚴重胸膜肥厚患者。另外,手術完成后需關注患者呼吸狀況,對患者呼吸受損情況進行評估,患者如出現呼吸是衰竭等表現需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肺功能較差的患者,尤其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肺彈性一般較差,術后也容易出現漏氣的情況,這種情況在術后給予胸腔持續負壓一般可愈合。
綜上所述,全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是治療肺部疾病一種有效方式,進行手術治療時需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選擇合適的術式,確保患者能夠得到最有效的治療。
[1] 董淑敏,邵仲凡,潘引鵬,等.全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治療肺部疾病的臨床分析[J].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2015,8(1):46-50.
[2] 孫麗珍,汪喜華.全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治療肺部疾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醫學信息,2015,28(42):401.
[3] 王坤.全胸腔鏡下肺楔形切除術與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的療效分析[J].臨床外科雜志,2016,24(3):228-230.
[4] 牛彥杰,楊永珠,李文濤.全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的臨床應用[J].當代醫學,2013,19(32):1-4.
[5] 陳中良,劉培斌,賴鴻章,等.單操作孔全胸腔鏡肺葉切除術的臨床應用[J].當代醫學,2013,19(1):3-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7.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