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同,苗旺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并膽囊炎的療效觀察
朱守同,苗旺
(江蘇省沛縣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蘇 徐州 221600)
目的 探討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按照1︰1比例,將100例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對照組(開腹膽囊切除術)。對比兩組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住院時間、術后腸鳴音恢復正常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疼痛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4.0%、1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效果顯著,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膽囊結石;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開腹膽囊切除術;療效觀察
膽囊結石及膽囊炎在臨床上均較為常見,是多發急腹癥,且多數膽囊結石患者極易合并膽囊炎,增加治療難度。以往,臨床上多采用傳統開腹切除術進行治療,但會給患者帶來較大創傷,且極易導致其出現較多并發癥,影響術后恢復,臨床應用受到限制[1]。而腹腔鏡因其操作簡單、創傷小、視野寬闊、康復速度快等特點,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受到臨床醫師及患者一致肯定。有研究認為,在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能減少膽道損傷、膽囊床出血等并發癥的發生,且能有效控制術中轉開腹率[2]。本研究為深入探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治療效果,回顧性分析了100例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的一般資料,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所選病例為本院收治的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共100例,時間范圍為2014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患者一般資料進行調查。所有患者均經臨床檢查,確診為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按照1∶1比例,將100例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50例患者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28~68歲,平均年齡(46.7±6.3)歲;平均病程(2.0±1.3)年。對照組50例患者中,男25例,女25例;年齡28~68歲,平均年齡(46.6±6.4)歲;平均病程(2.1±1.2)年。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對比。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將切口作于右肋緣下及右上經腹直肌,嚴格按照手術常規要求進行操作。
1.2.2 研究組 研究組則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指導患者保持仰臥位,對其實施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采用三孔法進行手術治療,必要時行四孔法。先于臍上或臍下緣作1 cm切口,注入二氧化碳氣體,壓力10~12 mmHg,然后經該切口穿入1 cm套管針置入腹腔鏡,于劍突下插入1 cm套管針,于鎖骨中線插入0.5 cm套管針,探查腹腔了解膽囊三角及膽囊周圍有無粘連及炎癥程度,若粘連嚴重,酌情于腋前線插入0.5 cm套管針,完成四孔法膽囊切除術。緊貼膽囊,對膽囊、胃及十二指腸進行鈍性分離。針對膽囊體積較大的患者,先對膽汁進行抽吸,借助電鉤,自膽囊頸,分離后外側漿膜。隨后自膽囊前方漿膜,對膽囊管進行緩慢分離。兩組患者術后均實施常規對癥治療,包括抗生素預防感染、止血治療、營養支持等。
1.3 觀察指標和評定標準 ①觀察兩組術中相關指標變化情況,包括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等;②觀察兩組術后相關指標變化情況,包括住院時間、術后腸鳴音恢復正常時間、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疼痛評分。其中,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進行評估,得分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嚴重[3];③觀察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計量資料均用“x±s”表示,以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中相關指標對比 兩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相關指標的對比(x±s)
2.2 兩組術后相關指標對比 兩組住院時間、術后腸鳴音恢復正常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疼痛評分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術后相關指標的對比(x±s)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的對比(n)
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在臨床上較為常見,是一種多發疾病。尤其是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和飲食結構的變化,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病率呈現逐年增長趨勢,引起人們高度關注[4]。一旦患者出現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會導致其臨床表現出惡心、嘔吐、腹脹等癥狀。以往,臨床上多采用開腹切除手術方法進行治療,但開腹切除術會給機體帶來較大創傷,特別是對于老年患者來說,會導致其出現手術應激反應,且有可能引發膽囊功能損傷,臨床應用受到限制。
近年來,隨著醫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及腹腔鏡技術的廣泛普及,其在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手術創傷小、并發癥發生率低、術后恢復快等特點,且不會給機體免疫功能造成較大影響,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受到臨床醫師和患者的高度青睞[5]。而且,手術在腹腔鏡引導下進行操作,能清晰辨認膽囊管、膽總管、膽囊動脈等,便于鏡下準確分離膽囊床,不會給肝組織造成較大創傷,術區出血相對較少,且術野清晰[6]。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對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時,需要切實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①對手術適應證及手術時機進行準確把握。一般來說,患者發病后72 h內均可實施手術治療,且手術時間越早,手術效果越顯著[7]。此外,術前還需完善各項檢查,對患者白細胞計數、腹膜炎、局部粘連等進行綜合評估,做好手術準備。②手術治療過程中,嚴格按照手術要求及規程進行操作,解剖方向為自膽囊壺腹部向近端;一旦患者出現粘連、水腫,可將壺腹部漿膜以電凝鉤切開,隨后實施鈍性分離,自壺腹部直至膽囊頸部[8]。③針對膽囊周圍廣泛粘連無法暴露膽囊的患者、膽囊三角粘連無法辨認三管一壺的患者、術中發現膽總管結石無法在腹腔鏡下處理的患者及高度懷疑膽囊癌患者,可中轉開腹。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文獻結果相符[9]。由此可知,在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能縮短手術切口和手術時間,有效控制術中出血量。此外,兩組住院時間、術后腸鳴音恢復正常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疼痛評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知,在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能促使患者術后盡快恢復,減輕其疼痛程度。而且,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4.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則為1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文獻結果相符[10]。凸顯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治療中應用的安全性和優越性。
綜上所述,在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患者的臨床治療過程中,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效果顯著,值得進行深入研究和推廣。
[1] 宋增武,趙幼哲.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急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治療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4):469-470.
[2] 劉浩潤,崔洪濤,李為民,等.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伴慢性膽囊炎合并肝炎后肝硬化的臨床體會[J].臨床消化病雜志,2015,27(6):350-352.
[3] 崔磊,瞿建國.腹腔鏡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療效預后及生活質量比較研究[J].河北醫學,2016,22(4):540-543.
[4] 聞天學,王郝.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老年慢性膽囊炎伴膽囊結石患者炎癥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的影響[J].海南醫學院學報,2016,22(20):2431-2433.
[5] 廖傳文,胡淑琴,曹虹.不同時間行膽囊結石并急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比研究[J].江西醫藥,2013,48(3):189-191.
[6] 倪銘,施少兵.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的臨床觀察[J].安徽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2(3):55-56.
[7] Ming NI,Shi SB,Hospital WP.Clinical effect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cholecystolithiasis and cholecystitis[J].Journal of Anhui Health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2013,8(10):544-546.
[8] Liu HR,Cui HT,Wei-Min LI,et al.Clinical experience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therapy on the treatment of cholecystolithiasis complicated with chronic cholecystitis in hepatic cirrhosis patients[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2015,21(8):155-157.
[9] 李曉華.腹腔鏡微創療法與開腹手術治療膽囊結石并膽囊炎的療效對比分析[J].當代醫學,2013,19(3):55-56.
[10]鄧得應,劉潤香.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并發急性膽囊炎1070例[J].當代醫學,2013,19(6):27-2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7.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