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俊玲
優質護理在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涂俊玲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骨科,江西 南昌 330006)
目的 探討優質護理模式在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就診并行人工關節置換的患者共120例,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患者采取優質護理模式,對照組60例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緩解時間(1.4±0.5)d、拆線時間(12.4±2.1)d,住院時間(11.7±2.4)d,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P<0.05),關節屈伸活動度(127.3±6.6)°明顯大于對照組(P<0.05),術后并發癥發生率18.33%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術后患者護理滿意度95.00%較對照組明顯提高(P<0.05)。結論 優質護理模式應用于人工關節置換術安全有效,患者術后恢復快,并發癥發生率低,患者護理滿意度高,推薦臨床推廣應用。
人工關節置換術;優質護理;并發癥;滿意度;應用效果
人工關節置換臨床常應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和骨性關節炎等疾病的治療,以消除關節疼痛、不穩和畸形等行走活動障礙癥狀,同時很好的恢復關節的功能。專家指出,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創傷大,患者年齡也較大,圍手術期全面有效的護理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的關鍵[1]。優質護理以患者為中心,強調護理模式的系統性和整體性,結合問題導向進行針對性護理,有效提高了護理質量,促進患者早期恢復[2]。為更好的指導臨床工作,現將本人的調查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來本院就診并行人工關節置換的患者共120例,其中人工股骨頭置換19例,單側全髖關節置換15例,雙側全髖關節置換13例,膝關節置換4例,踝關節置換9例,排除合并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及主要器官嚴重功能障礙的患者。隨機數表法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患者,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齡43~78歲,平均(54.2±4.5)歲,人工關節置換病因:股骨頸骨折17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15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2例,創傷性關節炎9例,骨性關節炎7例;對照組60例患者,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41~77歲,平均(52.6±4.8)歲,人工關節置換病因:股骨頸骨折16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17例,類風濕性關節炎8例,創傷性關節炎11例,骨性關節炎8例。本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關于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和人工關節置換病因等因素的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包括基礎生活護理、飲食護理、健康宣教、心理護理和術后并發癥的對癥處理等。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配合優質護理措施。
1.2.1 術前護理 指導患者術前進行臥床大小便訓練,以適應長期臥床治療;練習正確的咳嗽和咳痰方法,避免墜積性肺炎和呼吸道堵塞發生可能;針對罹患貧血、高血壓或糖尿病的患者,需有效控制病情后才可手術;術前1小時對患者應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術中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原則。
1.2.2 術中護理 術中護理人員要做到熟練配合主刀醫生手術,縮短手術和傷口暴露時間,患者失血過多時及時予以補血補液處理,靈活把握止血帶使用時長,避免患者長時間缺氧,最大限度的降低細菌侵入和感染的幾率[3]。
1.2.3 術后護理 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血壓變化情況;定時檢查留置引流管通暢與否,預防引流不暢導致的血腫的形成;囑患者抬高患肢,以促進靜脈血液回流,密切觀察患肢皮膚顏色、溫度和腫脹等情況,定時測量患肢周徑[4],發現異常時及時予以處理;鼓勵患者保持口腔清潔和呼吸道通暢,協助翻身和拍背排痰;密切監測手術切口滲血、滲液及愈合情況,酌情配合抗生素抗感染處理,預防傷口感染的發生;根據術后恢復情況,指導患者進行患者關節屈伸、踝關節運動及小腿肌肉運動等功能鍛煉,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和下床活動[5]。
1.3 觀察指標和評價標準[6]術后疼痛緩解時間、拆線時間、住院時間及關節屈伸活動度,術后感染、壓瘡、脫位及便秘等并發癥發生率。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價:制定調查問卷,滿分100分,90~100分為滿意,70~90分為基本滿意,低于70分為不滿意,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60×100%。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的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緩解時間、拆線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關節屈伸活動度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各項指標比較(x±s)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者患者術后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明顯提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及護理滿意度比較(n)
人工關節置換術是采用生物化學材料制造人工假體,以替換受傷或病變關節,恢復關節穩定性和活動度等功能的術式。隨著生物材料和外科技術的不斷革新,人工關節置換適應癥,已由髖、膝等大關節逐步向肩、肘、踝等關節,甚至腕、趾間等小關節發展,假體正常使用時間也得到有效延長。成熟精湛的術中操作是手術成功的關鍵,但全面有效的護理對促進患者早期康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重要作用[7]。
優質護理以患者為中心,遵從整體護理理念,辯證施護,做到主動、連續、針對性的護理,是一套科學的護理模式。采用優質護理模式,分工明確,各司其職,有條不紊,責任到人,針對患者情況,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護理過程中做到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護理人員責任心更強,護理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術前進行適應性訓練和和充足的準備工作,術中熟練配合手術操作和無菌觀念的嚴格落實,術后定期拍背排痰、預防性抗感染處理和早期功能鍛煉的指導,均對患者的康復和并發癥的預防具有積極作用[8]。本臨床調查同樣證實,通過采用優質護理模式,觀察組患者術后疼痛緩解時間、拆線時間及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關節屈伸活動度明顯大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患者護理滿意度較對照組明顯提高。
總之,優質護理模式應用于人工關節置換術安全有效,能夠盡快緩解疼痛,更好的改善關節屈伸活動度,有效促進患者恢復,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推薦臨床推廣應用。
[1] 章金枝.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患者護理中應用的評價[J].中國當代醫藥,2013,20(27):119-120.
[2] 張麗蘋,吳悅,黃天霞,等.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患者護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中醫臨床研究,2014,6(31):122-123.
[3] 池玉梅.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的護理[J].當代醫學,2016,22(7):108-109.
[4] 李菱.優質護理服務在人工關節置換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24):3379-3380.
[5] 付桂蓮,廖敏芳,朱凌艷,等.不同護理方式對高齡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5,21(29):87-88.
[6] 胡超芬.優質護理在人工關節置換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2):132-133.
[7] 王東輝,王紅嫚,張釗華.優質護理服務模式在骨科人工關節置換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28(30):300.
[8] 蔡玉霞.優質護理在人工關節置換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1):136-13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