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雪芹
摘要:互聯網+概念是當前信息社會當中的一種主流意識形態,簡單的來說就是將傳統的行業與互聯網行業之間進行了結合,當中涉及到了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等多種概念,是提升我國經濟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本文主要對互聯網+推動會計行業的變革與發展進行了分析,希望為我國的會計行業提供相關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會計;變革;發展
近年來互聯網發展十分迅速,會計領域與互聯網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密切。在互聯網背景下的會計工作開展當前已經更加趨向于現代化和智能化方向,這對于我國的會計工作開展來說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下面將對互聯網+對于會計的變革與發展進行詳細的討論和分析。
一、互聯網+背景下會計的變革發展對策
(一)積極完善法律法規
為了能更好的適應互聯網+的社會背景,完善會計理論和相關的法律規定已經成為了當前比較關鍵的一項工作。當前階段需要針對互聯網領域當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更新,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會計準則和制度,促使互聯網背景下的會計行業能得到健康有序的發展。同時,在當前階段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法律法規,以便于能解決好當前在互聯網當中的會計問題,相關部門需要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深入的了解到問題的實質,從而建立起更加科學有效的法律法規,為互聯網會計的發展做出保障[1]。
(二)完善網絡安全管理機制
在互聯網+的環境背景下,會計領域的安全問題需要格外的加以重視。對此在當前階段需要積極的建立起網絡安全管理機制,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和所存在的問題等及時的進行分析,并制定出解決方案。在計算機軟硬件的管理當中,則需要更進一步的加強建設,落實專人管理制度,并建立起安全防護體系,從而促使信息安全能得到有效保障。此外,企業的會計工作人員在當前階段需要建立起信息的錄入和輸出的核對機制,保證使用者在進行操作的過程中能始終處于一個安全環境當中,為企業的信息安全提供幫助。
(三)重視專業人才建設
互聯網+背景下的會計工作開展是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建設的,人才對于企業的發展來說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此,首先企業應當針對當前的員工現狀制定出適合他們的專業能力培訓機制,然后要根據市場環境和企業發展等完善理論指導,保證企業能對行業的基本狀況有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并能將先進的觀點和技術應用到實際當中去。其次,企業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人才引入,要求人才不僅要有專業的會計工作能力,同時還需要有相應的網絡技術操作能力和先進的理念,這樣才能促使會計整體人才隊伍得到完善,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二、互聯網+對于會計的變革和發展影響
(一)深化了會計系統環境及內容
首先,在互聯網+背景下給企業的管理模式帶來了一定的變化。將互聯網+思想應用到企業的日常管理當中去,能有效的促使管理當中的漏洞和問題得到控制,從而促使企業的管理模式實現創新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這給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創造了極大的便利性[2]。企業通過這些技術的應用來實現企業的轉型和發展,這樣才能更好的避免被市場所淘汰。同時,在當前階段隨著企業的管理模式轉型發展,企業的會計職能也產生了轉變,為企業的會計環境創新提供了保障。其次,互聯網+給會計人力資源方面也提供了平臺基礎。一些中小企業以前很難找到優秀的會計人才,無法實現會計人員的有效配置。而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則更好的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促使企業與人才的關系更加的密切,可以直接通過網絡方式來找到更加優秀的人才,為企業的整體人才環境構建提供了幫助。
(二)促使會計行業發生了重大變革
互聯網+當前階段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當中去,帶動了商業模式和交易模式的重大變革,也為會計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從會計的職能方面入手可以看到,當前階段的電子發票和電子檔案等已經逐步的取代了傳統的紙質模式,會計工作將實現無紙化[3]。同時,互聯網+的應用也促使數據之間的集成和處理得到了效率和質量上的提升,讓會計工作能及時有效的進行開展。其次,從會計的職能拓展方面看,當前已經實現了業務活動和會計監督等方面的全面同步化,促使內部的控制工作效果得到了提升,并且也為企業的整體治理水平上升做出了保障。
三、結語
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互聯網+已經成為了一種重要的發展方向,對此會計工作要想實現全面的進步和改革,一定離不開互聯網+的思維。現階段我國的會計工作當中互聯網+的融入還處于初級階段當中,因此一定要積極的結合網絡技術和人才培養模式等來進行會計行業的創新改革,從而為會計的發展做出保障,為我國的經濟健康發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王智博.是“寒冬”還是“暖春”——“互聯網+”時代傳統會計面臨的挑戰與機遇[J].商業經濟,2016(05):77-86.
[2]劉浩博,梅祥娣.“互聯網+”時代會計機構和人員變化趨勢研究[J].中國總會計師,2016(07):123—145.
[3]周波,陽倩.“互聯網+”下的會計人該如何應對[J].財經界(學術版),2016(17):74—79.
(作者單位:恩施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