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潔萍
【摘要】聲音是廣播的魅力之源。如何打造優質、極致的聲音,是每一個廣播人的追求。本文以多篇獲獎作品為例,探討廣播專題節目制作中獨特的現場音響、音效對廣播作品的貢獻。
【關鍵詞】 廣播 聲音 現場音響 音效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聽覺是人類獲取信息的第二大來源。每天全世界的人們在20~20000赫茲的頻率中聆聽和消費。以聲音為載體,廣播從誕生之日起就有著與眾不同的魅力,在日常生活和關鍵的歷史時期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聲音是廣播的魅力之源
聲音充滿想象力,優質的聲音更能夠讓廣播作品散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西北的王皮灣村,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座廣播電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開始播音,這一天被確定為中國人民廣播創建紀念日。自此“廣播”這個特殊的武器以聲音為載體加入到戰火硝煙中,從三大戰役陣前對圍困守軍的威震敵膽,到對臺灣金門廣播的曉以大義,正義之聲助力中國人民贏得全面的勝利。“廣播的聲音”見證著每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
真實的聲音,讓人仿佛身臨其境,穿越時空與之共鳴;有生命力的聲音,不管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余音繞梁,經久不衰;有表現力的聲音,有如高山流水讓人浮想聯翩;珍貴的聲音,千古絕唱。這些就是受眾需要的聲音,極致的好聲音。
在融媒體成為發展潮流,自媒體、音頻網站蜂擁而至,水準參差不齊,要延續發展廣播的主流媒體作用,必須弘揚、創新廣播數十年來經久的魅力,把“聽”的文章做到極致,這是一個不能逃避的問題。
二、細節成就極致的聲音,極致聲音成就魅力廣播
(一)用心捕捉有生命力的聲音
《匠心琴緣》是榮獲2016年廣東省廣播影視獎廣播專題二等獎的作品。講述了手工小提琴在廣州歷經六代傳承的工匠故事及專注精神,以具有代表性的小提琴曲串起對提琴制作領域代表人物的采訪。
起勢成局,怎樣使作品驚艷開場?經過反復琢磨,筆者認定揚廣播之長必須“先聲奪人”。該節目以手工提琴制作各工序的現場效果,配以《第二莫扎特協奏曲第一樂章》選段,穿插提琴制作大師關尚持先生的解說,3分40秒的音效加音樂和解說,完美搭配,一幅工匠制琴的生動畫卷栩栩如生。
伴隨著提琴制作現場的“蹭蹭蹭”“刷刷刷”“篤篤篤”的聲音,選材、拼板、修邊、接琴頸、鑲琴頭等提琴制作的每一道工序的音效,抑揚頓挫讓人猶如置身現場,甚至擰緊琴弦的“嘎唧”一聲都清晰可辨,整個開篇,場景生氣盎然,猶如一曲生命的奏鳴曲,讓人感受手工提琴制作在廣州歷經百年傳承仍然生機勃勃。
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極致的場景效果可不是順手拈來的。為了錄制最好的音效,筆者和高級錄音師三顧工作現場,分析了前兩次的不足之處,把現場的風扇都停掉,然后每道工序單獨開工,由錄音師現場布設錄音設備,精準收錄每一個聲效細節。
(二)細心記錄珍貴的聲音
稍縱即逝是聲音的特點,同時也是廣播的聲音魅力。主持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直播只能力求完美,不可能真正完美,總是有著這樣那樣的遺憾,我們只能竭盡全力做到最好。
廣播每天不停地輸送著聲音,珍貴的聲音是其中的珍品。這當中,有偉人的高山仰止,有藝術大師的余音繞梁,有世界文化遺產的金石絲竹……這些聲音成為浩瀚聲海中的明珠,令廣播人孜孜不倦地追求。
2014年,筆者深入“女書”的發源地湖南江永,采訪了被稱為“史書不載,方志不述”的語言化石——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女書”,錄制了一批珍貴的“女書”唱誦,包括80歲的國家級“女書”傳承人何靜華非常珍貴的現場唱誦。
“女書”因為口口相傳,傳女不傳男,有著“人死書焚”的習俗,使得“女書”能保留至今尤顯珍貴,甚至在網絡發達的今天居然搜索不到“女書”的聲音資料。
當筆者獲得一張“女書”傳人胡欣錄制的“女書”歌曲時,立即被那清純干凈的唱誦所傾倒,這么珍貴的聲音瑰寶豈可藏在深閨?為了取得一手的珍貴素材,筆者一邊聯絡清華大學的“女書”研究專家、歷史學博士趙麗明教授,一邊策劃在江永的采訪。
最終等到“女書”傳承班畢業典禮的當天,按照準備好的方案,采錄了畢業典禮上的現場唱誦、童聲朗誦、童聲唱誦、多個“女書”傳人的獨唱和合唱,以及由近60歲的胡美月演唱的最早的“女書”歌曲、何靜華演唱的自己創作的“女書”歌曲,每一個細節都記錄著不可再生的“女書”聲音。
“女書”申報人類口述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播作品《瀟水神曲,“女書”傳奇》也算為這顆滄海遺珠的再次發光奉獻了綿薄之力。
(三)精心記錄真實的聲音
一直以來,真實就是新聞的生命,就是廣播的生命。從過去的有聲讀報,到今天的新聞現場全方位直播,無不是真實的呈現,廣播有著即時、準確而真實可信的特質。
2015年的作品《太行浩氣,清漳柔情》榮獲廣東省廣播影視獎廣播專題獎一等獎。該作品以抗日名將左權將軍在抗日戰場上寫給妻子和母親的13封家書為主線,穿插了左權唯一的女兒、現年75歲的左太北的講述及朗誦,還有對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抗戰親歷者、黨史研究專家等的采訪,配襯《太行山上》《左權之歌》等音樂,立體展現了左權將軍的鐵骨柔情,家國情懷,整部作品感人至深。
筆者深入走訪了太行山根據地磚壁、麻田、十字嶺等地,在北京輾轉找到左太北,錄制了幾十個小時的采訪音頻。作品中多處細節催人淚下。左太北在講述自己前往太行山尋找父親的足跡時,聽到山上的鳥兒叫,仿佛聽到了父親的呼喚,說到這里她淚如雨下,聲音也顫抖了,她喃喃念叨著:“爸爸我回來了,您的女兒回來了”。這樣真實的感情流露并非筆者所能提前策劃的,但是筆者為每一個細節的采訪做了大量功課,例如采訪前研讀了所有關于左權將軍的傳記,左權在抗日前線所寫的13封家書以及左太北所有的文章和回憶錄。
細節決定成敗,策劃、鋪排、捕捉聲音的每一個細節,方有收獲。
(四)潛心制作有表現力的聲音
廣播的聲音魅力讓人充滿想象。隨著音樂、歌聲、場景音效、主持人個性化的聲音響起,聽眾眼前和腦海就會出現想象的畫面。聲音的魅力能充分調動人的感官想象力,讓人舒展想象的翅膀,進入美妙的境界。廣播的聲音想象仍然是無可替代的,一幕幕的想象畫面,比真正的“眼見為實”來得更加自由和隨心所欲,其感染力是其他的傳播途徑所無法替代的。
聽,是廣播的核心。在視頻畫面上你可以看到“西寨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那么廣播怎么去表現呢?這只鳥跟那只鳥怎樣區別?這就需要捕捉到原聲的細節,細節讓聲音充滿畫面感及獨有的特質。
非洲大草原“隆隆隆”的萬馬奔騰,使你能跟隨聲音進入動物大遷徙的磅礴場景;馬達加斯加狐猴獨有的空谷長鳴如精靈般美妙,一個樹木參天的野生動物伊甸園躍然眼前;在濕地公園蹲守錄制鵜鶘鳴叫、鸚鵡唱歌,一幅“園柳變鳴禽”的春之圖便活靈活現。
2013年廣東廣播影視獎獲廣播專題二等獎的作品《馬賽馬拉動物大遷徙》中,筆者就大量運用了在非洲草原錄制的自然界原聲,河水激蕩、狼嚎獅吼、鳥鳴猿啼、角馬奔騰……音效細節仿佛讓人看到漫天沙塵裹挾下的遷徙隊伍、廣袤草原上的群雄角逐,感受到大自然的野蠻生長和血脈僨張,聲音讓想象展開翅膀,細節讓想象飛得更遠。
三、結語
高科技的手段讓廣播人可以輕而易舉地運用各種聲音效果,以達到最佳的場景呈現。但是具有特制的優質聲音、獨一無二的原聲再現,真實的情感流露之聲,可以獲得直指人心的吸引力,瞬間喚起回憶,使人發出強烈共鳴。聲音是廣播的魅力之源,真實是聲音的生命之本,細節成就極致的聲音。廣播人仍然在堅守,用心做好細節,用極致聲音成就魅力廣播。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參考文獻
1.舒鵬: 《以聲敘事——〈致我們正在消逝的文化印記〉帶來的啟示》,《中國廣播》,2017年第1期。
2.李亞虹、吳至超、張文星:《把聲音的魅力發揮到極致——傳統廣播客戶端的問題與對策》,《中國廣播》,2017年第1期。
(作者單位:廣東廣播電視臺城市之聲)
(本文編輯:林玉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