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基于災異背景下的漢代地震及其政治功能論析

2017-09-30 02:26:31陳冬仿
江漢論壇 2017年9期

摘要:在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下,地震作為最嚴重的災異之一,是陰陽失衡的直接結果。預示著強臣專權、后宮干政、皇帝失德等重大政治災難的發生。在地震之后,兩漢帝王都及時推出一系列的“修德”、“修政”等措施,包括下罪己詔、舉賢求言、關注民生等。同時,地震也是各派政治勢力相互博弈、尤其是官僚士大夫階層用來抨擊外戚、宦官專權的重要理論工具。

關鍵詞:漢代;災異;地震;政治功能

中圖分類號:K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09-0115-05

漢代是我國歷史上的地震高發期。由于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和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時人主要是從災異的角度而不是用科學的態度來認識和解讀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目前學術界對漢代地震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漢代“地震歷史資料匯編”①、從科學的層面分析漢代地震發生的狀況②及地震發生后兩漢政府的賑濟措施③等方面,而關于地震對兩漢時期政治影響及作用的研究還極少有學者論及。

事實上,在漢代社會特殊的思想氛圍下,地震作為最嚴重的災異之一,與人事休咎神秘地聯系在一起,被普遍視為是上天對人間帝王施政無方的警告,極大地影響著兩漢的政治生態及權力斗爭格局。

一、兩漢時期對地震的政治解讀

永和元年(136年),漢順帝在詔書中說:“典籍所忌,震食為重。”④ 漢安帝時期,司空李郃在上書中曰:“夫至尊莫過乎天,天之變莫大乎日蝕,地之戒莫重乎震動。”⑤ 在兩漢時期,地震與日食被并列為兩大最嚴重的災異,當時的思想家、朝臣、儒生術士等從不同的視角對地震給以政治性的闡釋。

1. 陰陽失衡的結果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就已將地震與陰陽二氣聯系在一起。《國語·周語上》記載,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周大夫伯陽父就說:“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⑥

自董仲舒“治《公羊春秋》,始推陰陽,為儒者宗”⑦ 開始,用陰陽五行學說附會儒家經典、解釋災異成為兩漢時期占主流地位的社會思潮。對此,顧頡剛先生指出:“漢代人的思想骨干,是陰陽五行。無論在宗教上,在政治上,在學術上,沒有不用這套方式的。”⑧ 用“陰陽五行的學說來整理災異的現象,使它在幻想中成為一種極有系統的學問。”⑨

按照陰陽五行學說,天為陽,地為陰。大地柔靜,承載萬物,是宜靜不宜動的。“地者陰精,當安靜承陽。”⑩ 如果陰盛陽微,導致陰陽失衡,就會發生地震。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漢元帝在策問日食地震等災異發生之由時,博士、給事中匡衡就用陰陽的觀點進行了分析:

臣聞天人之際,精祲有以相蕩,善惡有以相推,

事作乎下者象動乎上,陰陽之理各應其感,陰變則靜

者動,陽蔽則明者晻,水旱之災隨類而至。“祲”,

顏師古注:“祲謂陰陽氣相浸漸以成災祥者也。”{11}

漢安帝永初元年(107年),郡國十八地震,李固曰:“地者陰也,法當安靜。今乃越陰之職,專陽之政,故應以震動。”{12} 初平二年(191年)六月,蔡邕在回答董卓地震發生的原因時亦說:“地動者,陰盛侵陽。”{13}

2. 強臣專權,后宮干政之象

將陰陽觀點引伸到社會人倫的領域,則君為陽,臣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皆取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陰陽無所獨行,其始也不得專起,其終也不得分功,有所兼之義。”{14}由陰陽失衡而引發地震反映在政治方面,則是臣宦專權,后黨干政的象征和體現。《開元占經》卷4《地占》引《春秋公羊傳》曰:“臣專政,陰而行陽,故地震。”引董仲舒《災異對》曰:“地者,陰之類也。地動,后宮臣下專主之盛。”又引京房《對災異》曰:“地者,大臣之位。當安載萬民,懷藏物類。而動搖者,此不欲為君載安萬民,動搖不安,思欲篡殺也。”{15} 杜欽在分析《春秋》所載的日食地震等災異后總結道:“日蝕地震,陽微陰盛也。臣者,君之陰也;子者,父之陰也;妻者,夫之陰也;夷狄者,中國之陰也。《春秋》日蝕三十六,地震五,或夷狄侵中國,或政權在臣下,或婦乘夫,或臣子背君父,事雖不同,其類一也。”{16}

在《后漢書·五行志》中,附會有多個此方面的“事應”。漢和帝永元四年(92年)六月,郡國十三地震。司馬彪引用《春秋漢含孳》“女主盛,臣制命,則地動坼,畔震起,山崩淪”說:“是時竇太后攝政,兄竇憲專權。”{17}

建光元年(121年),“郡國三十五地震,或地坼裂,壞城郭室屋,壓殺人。”時人就認為這是由于漢安帝“不能明察,信宮人及阿母圣等讒(云)[言],破壞鄧太后家,于是專聽信圣及宦者,中常侍江京、樊豐等皆得用權。”{18}

根據儒者所說,宦官乃刑余之人,“無陽施,猶婦人也。”如超越自己的職限和身份,專政弄權,更易引發地震。東漢中后期的多次地震,在“事應”上都與宦官專權有關。如和帝永元七年九月,京都地震,“是時和帝與中常侍鄭眾謀奪竇氏權,德之,因任用之,及幸常侍蔡倫,二人始并用權。”{19}

漢靈帝建寧四年(171年)二月,地震,“是時中常侍曹節、王甫等皆專權。”{20} 光和元年(178年)二月和四月,兩次發生地震,“時宦者專恣。”{21}

3. 對帝王失德、不行仁政的譴告

董仲舒以天人感應思想為基礎,系統闡述了災異天譴學說,成為西漢中期之后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意識形態。他指出:

臣謹案《春秋》之中,視前世已行之事,以觀天

人相與之際,甚可畏也。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

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endprint

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以此見天心之仁愛人君而欲

止其亂也。{22}

帝王如果有失德、失政等行為,就會導致陰陽失調和災異的發生。“淫佚衰微,不能統理群生,諸侯背畔,殘賊良民以爭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邪氣積于下,怨惡畜于上。上下不和,則陰陽繆戾而妖孽生矣。此災異所緣而起也。”{23}

而地震就是上天用來譴告人間帝王“失德”的最嚴重的災異之一。董仲舒在《災異對》中說:“日黃無光,天下主失德,名山崩,地動。”{24} 漢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十二月戊申,先發生日食,夜里又“地震未央宮殿中”,一天之內兩大災異接踵而至,儒者谷永在對策中說:“乃十二月朔戊申,日食婺女之分,地震蕭墻之內,二者同日俱發,以丁寧陛下,厥咎不遠,宜厚求諸身。意豈陛下志在閨門,未恤政事,不慎舉錯,婁失中與?”{25}在谷永看來,漢成帝“志在閨門,未恤政事”,即沉湎后宮,不理朝政是這次日食、地震發生最主要的原因。

對于這一點,兩漢帝王也是深信不疑的。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漢元帝地震后發布的《災異求言詔》中說:“今朕恭承天地,托于公侯之上,明不能燭,德不能綏,災異并臻,連年不息。乃二月戊午,地震于隴西郡,毀落太上皇廟殿壁木飾,壞敗豲道縣城郭官寺及民室屋,壓殺人眾。山崩地裂,水泉涌出。天惟降災,震驚朕躬。治有大虧,咎至于此。”{26} 明確坦承是因為自己“德不能綏”、“治有大虧”才導致此次地震的發生。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十二月日食地震之后漢成帝也下詔自責道:“人君不德,謫見天地,災異婁發,以告不治。朕涉道日寡,舉錯不中,乃戊申日蝕地震,朕甚懼焉。”{27}

二、兩漢帝王對地震的戒懼心理及修省、修政等措施

據前文所析,地震等災異首先是因為帝王失德、失政等原因所引發的。杜欽曰:“變感以類相應,人事失于下,變象見于上。能應之以德,則異咎消亡;不能應之以善,則禍敗至。”{28} 漢順帝陽嘉二年,郎顗在文章中也說:“天垂妖象,地見災符,所以譴告人主,責躬修德,使正機平衡,流化興政也。《易內傳》曰:‘凡災異所生,各以其政。變之則除,消之亦除。”{29} 迫于“天地之戒”的巨大震懾力,同時也是出于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在地震發生后,兩漢帝王都及時推出一系列的“修德”、“修政”等措施,以回應上天的譴告。

1. 下罪己詔,虔誠反省自己的失誤

清人趙翼指出:“漢詔多懼詞。”{30} 的確如此。在地震等重大災異出現之后,兩漢帝王首先的反應就是“戰戰兢兢,懼失天心。”{31} 自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漢文帝因日食下詔以來,每有重大災異,兩漢帝王都要下罪己詔,自譴謝罪,積極承擔災異的責任,深刻反省天譴產生的原因,誠懇地檢討自己在德行和施政方面的過失,以求取得上天的諒解與寬恕。

根據陳業新先生的統計,“兩漢君王在災害發生后所下的自譴詔計有30次。”{32} 而在這30次自譴詔書中,直接或間接與地震有關的10次,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在數量上僅次于日食,由此也可以看出地震對兩漢君主的強大威懾作用。

在這些詔書中,對上天警告的恐懼、反省、悔過等內容充斥各篇,表現出極謙卑的姿態。漢宣帝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郡國四十九地震,有的地方山崩水出,漢宣帝在詔書自責說:“蓋災異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業,奉宗廟,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瑯邪,壞祖宗廟,朕甚懼焉。”還因此“素服,避正殿五日。”{33} 并改元“地節”。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九月,在南陽等郡國四十二地震后,光武帝詔曰:“日者地震,南陽尤甚。夫地者,任物至重,靜而不動者也。而今震裂,咎在君上。鬼神不順無德,災殃將及吏人,朕甚懼焉。”{34} 建初元年(76年)三月,山陽、東平地震,漢章帝在詔書中自我檢討道:“朕以無德,奉承大業,夙夜栗栗,不敢荒寧。而災異仍見,與政相應。朕既不明,涉道日寡;又選舉乖實,俗吏傷人,官職耗亂,刑罰不中,可不憂與!”{35}

2. 舉賢求言,虛心納諫

杜佑指出:“漢諸帝凡日蝕、地震、山崩、川竭,天地大變,皆詔天下郡國舉賢良方正極言直諫之士,率以為常。”{36} 從前元二年漢文帝因日食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37} 開始,在日食、地震等“天地大變”發生后,下詔求言,薦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鼓勵臣民上書言事及應對之術,指正帝王施政的過失等成為兩漢帝王應對災異常用的“修政”措施。

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漢宣帝因地震“詔內郡國舉文學高第各一人。”{38} 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又因郡國四十九地震而詔令“丞相、御史其與列侯、中二千石博問經學之士,有以應變,輔朕之不逮,毋有所諱。令三輔、太常、內郡國舉賢良方正各一人。”{39} 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十二月,漢成帝因日食、地震而下詔:“公卿其各思朕過失,明白陳之。……丞相、御史與將軍、列侯、中二千石及內郡國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之士,詣公車,朕將覽焉。”{40} 陽嘉二年(133年)五月,京師地震,漢順帝下詔:“朕以不德,統奉鴻業,無以奉順乾坤,協序陰陽,災眚屢見,咎征仍臻。地動之異,發自京師,矜矜祗畏,不知所裁。群公卿士將何以匡輔不逮,奉答戒異?異不空設,必有所應,其各悉心直言厥咎,靡有所諱。”{41} 建和元年(147年),京師地震,漢桓帝“詔大將軍、公、卿、校尉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各一人。又命列侯、將、大夫、御史、謁者、千石、六百石、博士、議郎、郎官各上封事,指陳得失。”{42}

對于臣民在奏折或對策中對于地震等災異發生原因的剖析和就帝王失德、失政等行為的“指陳得失”,兩漢帝王都能虛心接受,對言論控制相對寬松,即使言辭激烈也多不怪罪。臣民假天道以進諫,借災言政,在上書言事時確實能做到“靡有所諱”,甚至直指帝王的隱私。建始三年地震之后,杜欽在對策中說:“土者,中宮之部也。其夜地震未央宮殿中,此必適妾將有爭寵相害而為患者,唯陛下深戒之。”建議漢成帝“正后妾,抑女寵,防奢泰,去佚游,躬節儉,親萬事。”{43} 漢順帝永和年間,“時政事漸損,權移于下”,張衡在上疏中痛陳:“前年京師地震土裂,裂者威分,震者人擾也。君以靜唱,臣以動和,威自上出,不趣于下,禮之政也。……天鑒孔明,雖疎不失,災異示人,前后數矣,而未見所革,以復往悔。自非圣人,不能無過。愿陛下思惟所以稽古率舊,勿令刑德八柄,不由天子。”{44}endprint

3. 救助災民,關注民生

在地震發生后及時進行抗震救災,這本是政府職責和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天人感應思想深入人心的漢代社會,朝廷救助災民,一方面是為了履行政府的職能,但更重要的一面則是出于對“天譴”的回應,希望以此來達到消減災異,轉禍為福的目的。陽嘉二年(133年)太史令張衡在對策中說:“政善則休祥降,政惡則咎征見。……間者,京師地震,雷電赫怒。……天誡詳矣,可為寒心。明者消禍于未萌,今既見矣,修政恐懼,則轉禍為福矣。”{45} 永興二年(154年)二月,京師地震,漢桓帝在詔書中說:“比者星辰謬越,坤靈震動,災異之降,必不空發。敕己修政,庶望有補。”{46} 在地震發生后及時救助災民,推行仁政,樹立親民形象,通過安撫民心來撫慰天心,則是最好的補救措施。

在此背景下,兩漢帝王在地震后都照例推出一系列的惠民、濟民、利民的政策和措施,包括賑濟災民、蠲免賦稅、減輕刑罰及收斂遺骸等。盡管多是被動之舉,但對于盡快恢復生產,安定災民生活,穩定社會秩序還是具有一定意義的。本始四年(公元前70年),漢宣帝詔:“律令有可蠲除以安百姓,條奏。被地震壞敗甚者,勿收租賦。”{47} 并大赦天下。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漢元帝詔:“間者地數動而未靜,懼于天地之戒,不知所繇。方田作時,朕憂蒸庶之失業,臨遣光祿大夫褒等十二人循行天下,存問耆老鰥寡孤獨困乏失職之民。”又曰:“關東今年谷不登,民多困乏。其令郡國被災害甚者毋出租賦。江海陂湖園池屬少府者以假貧民,勿租賦。賜宗室有屬籍者馬一匹至二駟,三老、孝者帛五匹,弟者、力田三匹,鰥寡孤獨二匹,吏民五十戶牛酒。”{48}

建武二十二年(46年),郡國四十二地震,南陽郡尤為嚴重,光武帝制詔:“其令南陽勿輸今年田租芻藁。遣謁者案行,其死罪系囚在戊辰以前,減死罪一等;徒皆弛解鉗,衣絲絮。賜郡中居人壓死者棺錢,人三千。其口賦逋稅而廬宅尤破壞者,勿收責。吏人死亡,或在壞垣毀屋之下,而家羸弱不能收拾者,其以見錢谷取傭,為尋求之。”{49} 永建三年(128年)正月,京師地震,漢陽地陷裂。漢順帝“詔實核傷害者,賜年七歲以上錢,人二千;一家被害,郡縣為收斂。乙未,詔勿收漢陽今年田租、口賦。”{50} 建和三年(149年)九月,一月之中兩次發生地震,漢桓帝先“詔死罪以下及亡命者贖,各有差。”十一月,又下詔:“其有家屬而貧無以葬者,給直,人三千,喪主布三匹;若無親屬,可于官壖地葬之,表識姓名,為設祠祭。又徒在作部,疾病致醫藥,死亡厚埋藏。民有不能自振及流移者,稟谷如科。州郡檢察,務崇恩施,以康我民。”{51}

三、地震與兩漢時期的政治斗爭

在天人感應思想彌漫的氛圍下,地震作為嚴重的災異和上天對人事失誤的“譴告”,其本身已遠遠超過災害的范疇,而成為具有重大指向意義的政治事件,在兩漢的政治生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成為各派政治勢力相互博弈的工具。

1. 因地震而策免三公

地震的發生預示著陰陽失衡,而丞相等三公負有“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52} 的責任,因此,對于地震,三公也脫不了干系。漢成帝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地震,師丹以太子太傅而居三公位,乃上書自譴謝罪曰:“間者郡國多地動,水出流殺人民,日月不明,五星失行,此皆舉錯失中,號令不定,法度失理,陰陽溷濁之(患)[應]也。……先帝不量臣愚,以為太傅,陛下以臣托師傅,故亡功德而備鼎足,封大國,加賜黃金,位為三公,職在左右,不能盡忠補過,而令庶人竊議,災異數見,此臣之大罪也。”{53} 漢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太尉楊震因地震上疏自責曰:“臣蒙恩備臺輔,不能奉宣政化,調和陰陽,去年十(一)[二]月四日,京師地動。”{54}

自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大司空朱浮因“地震裂”被策免開始,多次出現因地震而策免三公的政治現象。據王文濤先生的統計,“從安帝永初元年至獻帝興平元年的八十八年中,有三十七年發生了因自然災害而策免三公的事件,平均兩年多一次,被罷免的三公累計達53人次。”{55} 而這其中因地震而被策免的三公就有22人次。

董仲舒曰:“君不名惡,臣不名善。善皆歸于君,惡皆歸于臣。”{56} 因地震等災異而策免三公,一方面是為了轉嫁“天譴”的責任,“推咎臺衡,以答天眚。”{57} 以維護封建君主的權威、尊嚴和神圣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借策免三公的震懾作用來督促各級官吏克盡職守,勤勉政事,協助君主“和穆陰陽”,治理萬民,從而“消伏災譴”{58}。

此外,這也是皇帝借機對三公任免的借口。漢哀帝即位之后,即以地震等災異為理由指責并策免大司空師丹,“夫三公者,朕之腹心也,輔善相過,匡率百僚,和合天下者也。朕既不明,委政于公,間者陰陽不調,寒暑失常,變異婁臻,山崩地震,河決泉涌,流殺人民,百姓流連,無所歸心,司空之職尤廢焉。……君位尊任重,慮不周密,懷諼迷國,進退違命,反覆異言,甚為君恥之,非所以共承天地,永保國家之意。”{59}。

2. 借地震批評外戚專權

自漢宣帝時霍氏家族開始直至東漢一朝,外戚集團一直是活躍于兩漢政治舞臺的重要勢力。尤其是在東漢,多次出現外戚專權的局面。不少外戚專橫跋扈,不僅嚴重威脅皇權,也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矛盾和危機。一些官僚、士大夫借助地震對外戚專權進行猛烈的譴責和批評。

漢成帝即位之后,以母舅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又封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等五人為侯。“王氏子弟皆卿大夫侍中諸曹,分據勢官滿朝廷。”{60} 王氏家族先后出了十侯、五大司馬,成為權傾朝野的外戚集團。永始、元延年間,多次發生日食、地震,“吏民多上書言災異之應,譏切王氏專政所致。”{61}梅福在上書中指出:“建始以來,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災亡與比數。”這主要是因為王氏外戚“勢陵于君,權隆于主”{62} 所造成的。endprint

漢和帝死后,鄧太后先立出生不足百日的殤帝,后又立年僅十三歲的漢安帝,由鄧太后臨朝稱制,其胞兄鄧騭輔政。鄧騭四兄弟同時被封為萬戶侯,分掌宮禁和京師的軍事中樞,朝廷大權完全掌握在鄧氏外戚手中。漢安帝永初年間,京師及地方郡國連年發生地震,當時輿論普遍認為這是因為鄧氏外戚專權所致。司空李郃在上書中說:“地道安靜,法當(坤)[由]陽,今乃專恣,搖動宮闕。禍在蕭墻之內,臣恐宮中必有陰謀其陽,下圖其上,造為逆也。”其主要原因是“妃后用事,七子朝令”,要求“宜貶退諸后兄弟群從內外之寵,求賢良,征逸士,下德令,施恩惠,澤及山海。”{63}

漢順帝即位后,因其乳母宋娥謀立有功,被封為山陽君,邑五千戶。遭到尚書令左雄的強烈反對。恰好當時發生地震,緱氏山崩,左雄在上疏中諫道:“先帝封野王君,漢陽地震,今封山陽君而京城復震,專政在陰,其災尤大。……王者可私人以財,不可以官,宜還阿母之封,以塞災異。”{64}

3. 借地震抨擊宦官擅權

東漢中后期,在皇帝與外戚權力爭奪的過程中,宦官政治集團迅速膨脹,以致于發展到“手握王爵,口含天憲”{65},大權獨攬,使東漢王朝的統治更加腐敗黑暗。尤其是在桓帝、靈帝之時,“主荒政繆,國命委于閹寺,士子羞與為伍,故匹夫抗憤,處士橫議。”{66} 地震就成為開明的官僚士大夫反擊宦官擅權最有力的理論武器。

早在西漢元帝時期,宦官中書令弘恭、仆射石顯“久典樞機”,迫害前將軍蕭望之、光祿大夫周堪等。漢室宗親、給事中劉更生(后改名劉向)利用地震為蕭望之等人進行辯護,并對宦官進行反擊。他在上書中說:“臣聞《春秋》地震,為在位執政太盛也,不為三獨夫動,亦已明矣。”“三獨夫”,注引應劭曰:“謂蕭望之、周堪及向。”接著又說:“前弘恭奏望之等獄決,三月,地大震。恭移病出,后復視事,天陰雨雪。由是言之,地動殆為恭等。”為此要求“宜退恭、顯以章蔽善之罰,進望之等以通賢者之路。如此,太平之門開,災異之原塞矣。”{67}

漢安帝時期,宦官江京、樊豐等專擅朝政,胡作非為,太尉楊震因地震上書彈劾宦官江京等,“臣聞師言:‘地者陰精,當安靜承陽。而今動搖者,陰道盛也。其日戊辰,三者皆土,位在中宮,此中臣近官盛于持權用事之象也。”宦官們“驕溢踰法,多請徒士,盛修第舍,賣弄威福。道路讙嘩,眾所聞見。地動之變,近在城郭,殆為此發。”建議漢安帝“奮乾剛之德,棄驕奢之臣,以掩訞言之口,奉承皇天之戒,無令威福久移于下。”{68} 但反遭宦官陷害,被罷免官職,含忿自盡。建康元年(144年)九月,京師及太原、雁門等地發生地震,皇甫規在對策中說,這些地震等災異“殆以奸臣權重之所致也。”因此提出:“其常侍尤無狀者,亟便黜遣,披埽兇黨,收入財賄,以塞痛怨,以答天誡。”{69}

漢桓帝延熹二年(159年),中常侍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等因誅滅梁冀有功,同日封侯,世稱“五侯”,從此“權歸宦官,朝廷日亂。”{70} 以“素剛”著稱的白馬令李云“憂國將危”,利用“是時地數震裂,眾災頻降”之機露布上書,曰:“比年災異,可謂多矣,皇天之戒,可謂至矣。……今官位錯亂,小人諂進,財貨公行,政化日損,尺一拜用,不經御省,是帝欲不諦乎?”{71} 希冀漢桓帝幡然醒悟,免去“五侯”等宦官,但反為所害,冤死獄中。

在一定程度來說,兩漢政治就是災異政治。在天人感應思想的影響下,地震等災異學說作為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既是經學發展的產物,又適應當時權力斗爭的需要,在漢代政治運作中發揮著極其獨特的作用。認真加強該方面的研究,對于我們更好地認識漢代社會具有一定的輔助意義。

注釋:

① 參見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歷史組編輯的《中國地震資料年表》,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該表按年月順序制成包括漢代在內的各省、區、市的地方地震資料;王會安、聞黎明主編的《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第1卷),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5—32頁。共收錄兩漢時期(含新莽)的118次地震史料;劉昌森等編著的《中國地震歷史資料拾遺》,地震出版社2003年版,又增補了《中國地震歷史資料匯編》(第1卷)中沒有收錄的漢代地震6次。

② 高建國:《漢代地震考》,《城市與減災》2001年第5期和《漢代地震考》(續),《城市與減災》2001年第6期;馮銳、俞言祥:《東漢早期的地震活動》,《地震學報》2013年第6期。

③ 陳業新:《地震與漢代荒政》,《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7年第3期;甄盡忠:《兩漢時期的地震與賑濟》,《河南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④{41}{50} 《后漢書》卷6《順帝紀》。

⑤{63} 《后漢書》志18《五行志六》。

⑥《國語》卷1《周語上》。

⑦《漢書》卷27上《五行志上》。

⑧⑨ 顧頡剛:《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頁。

⑩{54}{68} 《后漢書》卷54《楊震傳》。

{11} 《漢書》卷81《匡衡傳》。

{12}{17}{18}{19}{20}{21} 《后漢書》志16《五行志四》。

{13} 《后漢書》卷60下《蔡邕傳》。

{14}{56} 蘇輿撰、鐘哲點校:《春秋繁露義證》,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350、325頁。

{15} 瞿曇悉達:《開元占經》卷4《地占》,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16}{28}{43} 《漢書》卷60《杜欽傳》。

{22}{23} 《漢書》卷56《董仲舒傳》。

{24} 瞿曇悉達:《開元占經》卷5《日占一》,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25} 《漢書》卷85《谷永傳》。

{26}{48} 《漢書》卷9《元帝紀》。

{27}{40} 《漢書》卷10《成帝紀》。

{29} 《后漢書》卷30下《郎顗傳》。

{30} 趙翼著、曹光甫點校:《廿二史札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7頁。

{31} 《漢書》卷11《哀帝紀》。

{32} 陳業新:《災害與兩漢社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8頁。

{33}{38}{39}{47} 《漢書》卷8《宣帝紀》。

{34}{49} 《后漢書》卷1下《光武帝紀下》。

{35} 《后漢書》卷3《章帝紀》。

{36} 《通典》卷13《選舉一》。

{37} 《漢書》卷4《文帝紀》。

{42}{46}{51} 《后漢書》卷7《桓帝紀》。

{44} 《后漢書》卷59《張衡傳》。

{45} 周天游校注:《后漢紀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14—515頁。

{52} 《史記》卷56《陳丞相世家》。

{53}{59} 《漢書》卷86《師丹傳》。

{55} 王文濤:《秦漢社會保障研究——以災害救助為中樞的考察》,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261頁。

{57} 《后漢書》卷5《安帝紀》。

{58} 《后漢書》卷2《明帝紀》。

{60} 《漢書》卷98《元后傳》。

{61} 《漢書》卷81《張禹傳》。

{62} 《漢書》卷67《梅福傳》。

{64} 《后漢書》卷61《左雄傳》。

{65}{70} 《后漢書》卷78《宦者列傳》。

{66} 《后漢書》卷67《黨錮列傳》。

{67} 《漢書》卷36《劉向傳》。

{69} 《后漢書》卷65《皇甫規傳》。

{71} 《后漢書》卷57《李云傳》。

作者簡介:陳冬仿,河南工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講師,河南鄭州,451191。

(責任編輯 張衛東)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久久久精品电影院|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成人超碰无码|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 最新国产高清在线| 不卡色老大久久综合网| 免费在线一区|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色国产视频| 国产三级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乱妇无码AV在线| 欧美自拍另类欧美综合图区| 91在线无码精品秘九色APP|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婷婷开心中文字幕| 毛片在线播放a|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亚洲妓女综合网995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超清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绿巨人| 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日本三级黄在线观看| 欧美啪啪网| www.亚洲一区|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青青青草国产|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夜夜操天天摸|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 色婷婷综合在线| 亚洲综合亚洲国产尤物| 亚洲日韩高清无码|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欧美日一级片|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91娇喘视频| 婷婷色中文| a级毛片网|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亚洲清纯自偷自拍另类专区| 国产噜噜噜|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91偷拍一区|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久久国产热|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亚洲天堂久久新|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亚洲香蕉久久|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免费看a毛片|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香蕉922|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亚洲日本在线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 美女高潮全身流白浆福利区|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九九热在线视频|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