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哲學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出發,將“人的生命實踐活動”確立為人的生命之所以存在的存在論基礎,實現了人的生命解釋原則的歷史性變革。“生命的本質是實踐”與“生命的特性在于超越”,是馬克思哲學生命本體論對人的生命本質的辯證覺解。深刻把握馬克思哲學的生命本體論,對于闡明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性、化解當代社會的生命難題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生命本體論;個體生命;實踐;超越
中圖分類號:B0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09-0065-05
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工業文明的進步,造成了在物質財富不斷增長的條件下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身關系的異化和對立。人們在享受物質盛宴的同時,承受著心靈的孤獨、焦慮與迷惘。富裕起來的當代中國也面臨著眾多的“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生命問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凸顯。精神萎縮、信仰危機、道德滑坡,人的生命幸福指數并沒有與經濟增長同步。環境污染、交通安全、食品安全,脆弱的生命難以承受生活之重。各種自殺、他殺事件頻繁見諸報端,著實讓我們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喟嘆。我們應該如何反省和看待生命的現代悖論,達致人的生命意義和價值的澄明?如何才能超越當代生命異化的生活方式,走向本真的生命存在狀態?馬克思對生命的哲學思考給予我們深刻的思想啟示。
一、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的生命承諾
任何哲學都有自身的本體論承諾。對本真存在的本體追尋,是對人的生命的深層次關懷,是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一整套價值系統與意義系統①。馬克思哲學當然有自己的本體論承諾,這是目前國內外絕大多數學者的共識。但學者們根據各自對馬克思文本的不同解讀,提出了“實踐本體論”、“社會存在本體論”、“生存論本體論”、“感性生活本體論”、“關系本體論”等不同主張。正如盧卡奇所說:“任何一個馬克思著作的公正讀者都必然會覺察到,如果對馬克思所有具體的論述都給予正確的理解,而不帶有通常那種偏見的話,他的這些論述在最終的意義上都是直接關于存在論的論述,即它們都純粹是本體論的。”② 我們的觀點是,馬克思把“人的現實的生命存在”確立為人之為人的存在論基礎,由此確立了具有現代生存向度的本體論——生命本體論。它把“人的現實生命”作為自己最本原的理論基礎,把人的現實的生命存在作為最根本的思想主題,把觀照人的生存際遇和生命解放作為最終的意義承諾。
1. 生命本體論的邏輯論證
苗啟明教授指出,所謂“本體論”,不過是該哲學理論所從出的存在論根據和理論上的出發點,是這種哲學的最原初的理論,由它可以推導出整個理論的框架。它既是一種哲學所研究的本原意義的存在,又是該哲學理論體系的本原,即它在其理論體系中具有本原意義。它是指存在上的可靠性、邏輯上的先在性、時間上的始發性、構成方面的基元性③。人的“生命”概念在馬克思哲學中即具有這種邏輯上的先在性和本原性。馬克思指出:“生命活動的性質包含著一個物種的全部特性、它的類的特性,而自由自覺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的特性。”④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生命活動不僅在本質上是一種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而且它本身構成人的現實生活世界的根本基礎。“這種活動、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⑤ 由此馬克思提出了人以及人的世界生成、存在的基本主張:“全部所謂世界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的誕生,是自然界對人說來的生成”⑥,即勞動創造人,勞動創造世界。人的現實的生命活動是人自己生成、發展和變化的根據,“人就是在自己的感性實踐活動過程中表現自己、實現自己、成為自己和確證自己的”⑦。馬克思這里所說的人的生命,既不是感性直觀的自然現象,也不是抽象的生命一般,而是現實的個體生命。馬克思強調:“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⑧,“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⑨。正是“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本身出發”⑩,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創立了唯物史觀。我生故我在,“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是馬克思哲學的邏輯起點。
在馬克思之前,西方哲學曾先后產生了自然本體、神性本體、理性本體三種形態的本體論,它們在本質上都是一種實體中心主義。這種實體主義的思維方式最為根本的理論缺陷,就是瓦解和分裂人的現實生命,導致了人的現實生命的抽象化、片面化{11}。它們所謂的本體都是預設的、先在的、獨立于人的世界之外的,從而導致生命的遮蔽和遺忘。這種本體論“展示的是抽象的真與善,它似乎在給人們提供某種希望的同時,又在掩飾現實的苦難,撫慰被壓迫的生靈,因而無法消除人的生存的異化狀態,將現實的人帶出生存的困境”{12}。馬克思哲學生命本體論終結了傳統形而上學及其實體本體論的強大傳統,將本體論的關注重點轉向人的生命實踐活動,轉向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為人的現實生命的展開開辟了一條自由超越之路。
2. 生命本體論的文本證明
馬克思對生命的哲學思考,集中體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三篇重要文獻之中。張曙光教授曾把《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稱為“馬克思的生命哲學啟示錄”。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從“有意識的生命”這個概念出發,形成了具有豐富理論內容的生命觀。人的“有意識的生命”既是馬克思探究和解答人類歷史之謎的出發點,也是馬克思批判一切生命異化現象而褒揚作為異化積極揚棄的共產主義的最高價值尺度{13}。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不僅從“實踐”這種“感性活動”來理解人的生命活動和人的生命本質,而且將“實踐”視為思維、真理、理論、環境、感性、世俗、社會等各種生命表現形式的基礎。“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14},實踐是理解和把握人的生命的前提和基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完成了對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批判,進一步將“生產”、“實踐”等人的生命活動看作是人的“現實生活”的深刻基礎,確立了人的現實生命這一真實前提。endprint
盡管在后來的著作中,馬克思不再經常使用人的“生命”、“有意識的生命”或“生命活動”等概念,但這并不表明是對生命本體論的放棄。正如張曙光教授所指出的,馬克思在其后的著作中,已將人的“生命”或“生命活動”等概念具體化為人們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活動”和“政治活動”,因而也就是具體化為對作為人的生命表現的“實際生活過程”和社會歷史“命運”的深入探討。但馬克思的這種探討始終沒有、也不可能離開人的生命的異化和異化揚棄這個主題,始終沒有、也不可能放棄人的生命能力的充分發揮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個宗旨{15}。馬克思哲學是一種關懷人的現實生命的生命哲學,是為人的現實生命及其解放服務的實踐哲學,捍衛人的現實生命是馬克思哲學的志業。
二、馬克思哲學生命本體論的辯證覺解
馬克思哲學從現實的有生命的個人出發追尋人的生命的本體,將“實踐”即“人的生命實踐活動”確立為人的生命之所以存在的存在論基礎,提出了對人的生命本質的辯證覺解:“生命的本質是實踐”、“生命的特性在于超越”。
1. 生命的本質是實踐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馬克思將人的生命實踐活動確立為人的生命之所以存在的存在論基礎,強調對人的生命要從實踐的維度去理解。馬克思不從“現成的”概念與“永恒的”實體出發來解釋人的生命的本質,而是在人的生命實踐的動態歷史中透視人的現實生活世界與人的生命存在。馬克思認為,人的存在就在于人的生存與生活,人是感性地和實踐性地確證和闡釋自身的存在過程的,人的生存是人的一切活動的真正基礎和前提。所以根本不需要外在于人的、凌駕于人之上的某種抽象實體,來確定人的生存過程{16}。不能離開人的生命的“生存”來追問人的“生命存在”。
首先,人的生命是在人的生命實踐活動中創造和生成的,人的生命實踐活動是人的生命本質得以生成的動力和根源。馬克思指出,我們“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別的什么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17}。不是“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么”,而是實踐才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實踐是人的生命的存在論依據。人之所以成為人不是由于其自然的本能,而是不同于動物本能的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18} “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于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19} 由此可見,與動物本能相區別的具有精神理性的感性實踐活動使人產生類意識,超越種的界限,獲得自由游弋于人類生活的類群生命。實踐使人的類似于動物的種生命走向包涵著人類特質的類生命。換句話說,實踐就是人的生命的現實展開和確證,是人的生命本質得以生成的動力和根源。
其次,實踐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只有在實踐過程中人才能展現人自身,實現人自身的價值與意義。馬克思認為,人是什么樣的,同人的活動及其目的是一致的。“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20} 人是通過自己的“對象化活動”,形成人和對象之間的“對象性關系”,從而創造出某種展示和實現自己生命本質的“對象化”的存在物的。“隨著對象性的現實在社會中對人說來到處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成為屬人的現實,因而成為人自己的本質力量的現實,一切對象也對他說來就成為他自身的對象化,成為確證和實現他的個性的對象,成為他的對象,而這就等于說,對象成了他本身。”{21} 在馬克思看來,生命實踐活動是人的生命的存在方式,其本性就是人的生命的自我創造本性,這是人自身生命活力的本質所在。馬克思將人類的生存方式劃分為三個歷史階段:“人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從屬于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22},其中每一階段都存在其特定的人類生命活動特征。
2. 生命的特性在于超越
站在實踐的立場上看待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就是一個不斷處于生成之中,自我否定、自我確證、自我實現、自我超越的自為存在物。在馬克思看來,正是由于人的這種不同于動物自在存在的自為實踐,才使得人的生命本身天然就具有自我超越的特性。通過從自在到自為、從物質到精神、從個體到類的不斷超越,人的生命境界不斷提升,生命理想不斷豐富。
從自在到自為的超越。高清海先生說:“我們應當從兩重性的觀點去理解人的本性,也必須以同樣的觀點去理解人的生命,即把人看作是有著雙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給予的自然生命,又有自我創生的自為生命。”{23} 人的“自在生命”由自然給予,具有自在性質,服從自然本能,是人類生命存在的前提基礎,一切行為活動服從自然法則和本能需要。“自為生命”則僅僅為人所特有,是由人所創生的,這種生命不僅把自身和其他物當作活動的對象,而且不局限于自在生命的物種規定的限制,能夠自覺把自己的實踐活動投入到外部世界之中,與其他類建立統一關系,從而實現真正自為的存在。自在生命只為生存,而自為生命則是為了生活,為了創造生存意義,體現人的生存目的。馬克思曾說:“動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動是直接統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識的對象。他具有有意識的生命活動。這不是人與之直接融為一體的那種規定性。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24} 動物只按照它所屬的物種的尺度以自然所賦予的生命本能去適應自然以維持自身生存,人則通過實踐有意識地超越自身的動物本性,按照任何一種物種的尺度,把自己的生命活動變成自己的目的性活動。人在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中生產并活動,從而使自身的生命活動達到自在與自為的統一,在不斷的統一中實現自身自為生命對本能生命的超越,從而確證自身,追尋意義,實現生命的充盈。endprint
從物質到精神的超越。人的現實的生命存在在馬克思那里表現出兩種基本屬性,一種被稱為物質屬性,另外一種則被認為是精神屬性。人的生命的存在,首先就是以一種生命有機體的形式存在的,這種存在是自然界長期進化的產物,需要與外界不斷地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以維持肉體存在所需要的物質資料,這種生命存在與其他物種生命的存在是沒有太大的差異的,這正是人的生命的物質屬性的表現。但毋庸諱言,人不能只滿足于物質生命的存在,因為“吃、喝、生殖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但是,如果加以抽象,使這些機能脫離人的其他活動領域并成為最后的和唯一的終極目的,那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25} 人不能只停留在飲食男女等自然物質需要的階段,人是有思想、有激情的能動的存在物,人的意識便是人的精神性的生命表現。人的精神性的生命存在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源出于物質性的生命存在。正如著名學者阿·尼·阿昂捷夫所說,人的生命活動“無疑是開始于人為了滿足自己在最基本的活體的需要而有所行動,但是往后這種關系就倒過來了,人有所行動而滿足自己活體的需要。”{26} 一旦人的物質性的生命得以延續,人就要追求高于這種存在的更高一級的存在,即精神性的存在,只有這種超越性的精神生命才能讓人“回到內心,轉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園中。”{27}
從個體到類的超越。馬克思認為:“人是一個特殊的個體,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它成為一個個體和現實的單個的社會存在物,那么,同樣地他也是總體,觀念的總體,可以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會之主體的自為的存在,正如在現實中,他既作為社會存在的直觀和對這種存在的現實享受而存在,又作為屬人的生命表現的總體而存在一樣。”{28} 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具體性,沒有兩個生命是完全毫無差別的,生命的存在首先就是一個個特殊的有著自身特性的個體的存在。但是,人的個體生命存在又有著高度的同一性,這種同一性使得人打破種的界限以類的普遍聯系而成為一種類的存在物,從而又表現為類生命的存在。個體生命存在必須服從其類生命的存在,而類生命的存在又必須以個體生命的存在為基礎,二者共同形成人的生命存在中的二重性關系。每一個人都在個體生命與類生命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中進行著自由自覺的活動。作為類存在的個體生命具有其他物種所沒有的包括群體意識、道德意識等在內的類意識,能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存在和本質力量,在實踐的基礎上依靠群體的力量建立自己的社會關系,在實現自身的同時造福群體,在實現自身類特性的同時使自己的個體生命價值無限彰顯,從而實現個體到類的超越。
三、馬克思哲學生命本體論的當代啟示
馬克思將探索生命本體論問題的思維方式由實體主義思維轉變為實踐論思維,超越了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生命本體論的神秘性與片面性,實現了人的生命解釋原則的歷史性變革,為現代生命問題的研究提供了一種現實的理論視域與科學方法論,對于化解當代中國面臨的生命難題有著重要的思想啟示。
1. 確立生命價值的至上原則
“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29}。馬克思哲學生命本體論的偉大貢獻是將傳統哲學對于人之生命價值的外在追尋轉向了人的生命自身,把對人的生命的本質理解建立在嶄新的人的生命實踐基礎之上,從而在新的維度上重塑了生命價值的至上原則。馬克思關懷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與發展,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確立為人的生命的最高價值目標,并提出了通過共產主義革命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現實途徑。“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0} 馬克思哲學生命本體論的這一生命價值的至上原則,對于化解當代中國的發展難題與生命難題具有重要的價值引領作用。
當代中國正在實現從“富起來”向“強起來”的歷史性跨越,但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且面臨著越來越多“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其核心是物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的不平衡問題。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物的積累、經濟的發展已經為人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要化解當代中國的社會難題,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更加關注廣大群眾的現實生存狀況,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以物的發展促進人的發展。一切都要以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為標準,一切都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尺度。要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在全社會營造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良好環境,逐漸形成一個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為了人的社會氛圍,使發展更具有公平性、普惠性,使全體人民在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更強幸福感。
2. 正確處理人性與生命權的關系
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承諾的個體生命的本質是把人的本質的各種規定結合為一個整體的存在物,即類存在。這里有一個不爭的事實:人類對自身的認識不是從個體開始,而是從類群開始的。“我們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從而也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31} 人在集體的群居生活中發展出不同于動物的人的類特性,這些類特性表現在每一個個體身上,任何個人都從屬于這些類特性。在馬克思看來,這些類特性正是共同的人性,是個體理解自身和他人的潛在依據,也是衡量個體是否具有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具有人性的標尺。個體自由自覺的活動須臾不能離開自身類特性的規定,也即個人活動必須無損于人性的彰顯,更應努力使自身自由自覺的活動有益于集體和社會。現代社會里無視他人困難,尤其是面對弱小時的冷漠使這個原本應該溫情的社會變得冰冷,人性的光輝在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面前敗下陣來。這一社會問題的解決在哲學層面上就有賴于我們對馬克思哲學所強調的本體生命的類特性的充分領悟。
不僅如此,馬克思在強調個體生命類特性的同時也強調個體的特殊性。生命個體的獨一無二性和自我性使得每一個個人都具有對自我獨特價值的自覺認識,因此也不能片面強調類群的作用而將個人完全溶解于他人和社會中。社會應充分尊重個體生命的價值。我們不能以“社會”的名義、打著所謂“公義”的旗號,忽視、壓制他人的合理欲求,踐踏個人的人權,漠視他人的生命價值。endprint
3. 辯證看待精神性需要與物質性需要的關系
馬克思哲學生命本體論主張精神生命的超越性。生命的精神屬性對物質屬性的超越自然蘊含著生命有著物質性需要與精神性需要的沖突和矛盾。這也是現代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生命問題所面臨的現代性難題之一,主要表現為現代人在現代化大發展的刺激下物質性需要的膨脹導致精神上的貧乏和空虛,這也是現代社會里人們出現精神心理問題的癥結所在。市場經濟與科學技術使得物質財富源源不斷地被生產,人們沉溺于物質享受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盲目攀比,盲目享受。這種過度的物質追求所帶來的副作用是現代人所親身體驗到的:資源的過度消耗、生態的失衡、競爭中人際關系的緊張、人身健康的損害等等,更為嚴重的就是人類精神家園的缺失,現代人普遍能夠感受到精神上的空虛和無聊。
生命首先是物質性的存在,物質的滿足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生命質量不可或缺的一個條件。因此,物質生命的滿足程度不僅是人類生存樣態的反映,同時也是人們對高質量生活追求的反映。如果物質貧乏到不足以提供生命發展的基本需求,生命的存在對人來說就是一種痛苦。然而,人更根本的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需要精神的依托和慰藉。精神性的生命引導人們走出蒙昧,走向文明,創造出一個完全不同于動物本能式的豐富世界,并在其中自由創造,體驗生命所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從哲學角度來看,生命的物質性需要與精神性需要對于生命意義的充盈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缺少任何一種都會損害生命意義的呈現。現代社會偏重于其中任何一項的態度都是不可取的,物質至上固然不對,精神至上的弊端也十分明顯。因此,作為生活于現代化飛速發展契機下的我們,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在努力追求物質享受的同時要更加注重自身精神生活的豐富,以求自身生命價值的彰顯和生命意義的充盈。
注釋:
① 肖柯:《對客觀性的追尋——建構人類生命意義解釋系統》,《改革與開放》2016年第7期。
② 盧卡奇:《關于社會存在的本體論》上卷,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第637頁。
③ 苗啟明、許魯州:《論馬克思人本理性哲學的本體論》,《昆明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④⑥{16}{18}{21}{28}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0、84、8、50、78—79、76頁。
⑤⑧⑩{14}{17}{19}{20}{24}{25}{29}{3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7、73、56、67、47、67—68、46、44、9、294頁。
⑦ 韓慶祥:《思想是時代的聲音——從哲學到人學》,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第10頁。
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頁。
{11} 賀來:《實踐與人的現實生命——對“生存論本體論”的一點辯護》,《學術研究》2004年第11期。
{12} 楊耕:《馬克思哲學與“生存論轉向”》,《哲學研究》2001年第12期。
{13}{15} 張曙光:《生命哲學的啟示錄——重讀馬克思〈1848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州學刊》1999年2期。
{22}{3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08、25頁。
{23} 高清海:《“人”的雙重生命觀:種生命與類生命》,《江海學刊》2001年第1期。
{26} 阿·尼·阿昂捷夫:《活動·意識·個性》,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44頁。
{27} 黑格爾:《小邏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第31頁。
作者簡介:劉露曉,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74。
(責任編輯 胡 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