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大江+王亞楠
[摘 要]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中俄兩國產業發展創造新機遇,而產業聯動是產業跨區域合作的重要方式,對兩國發展具有促進要素流動、優化產業結構、擴大貿易規模等一系列經濟效應。中俄兩國產業聯動擁有自然資源豐富、產業結構互補、地理區位獨特的前提條件,加之“一帶一路”的戰略平臺,所以中俄兩國產業聯動勢在必行。通過建立產業合作園區、完善國家交通網絡、推進新型聯動模式、制定相關保障機制等路徑,才能促進中俄產業聯動向更高層次深入發展,推動兩國經濟共同進步。
[關鍵詞] “一帶一路”戰略;中俄產業聯動;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 F7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10-0081-02
Abstrac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reat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Russia. The industrial linkage is an important way of industrial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which produces a series of economic eff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countries, including promoting the flow of factors,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xpanding the scale of trade. Sino-Russian industrial linkage has the following preconditions, rich natural resources, complementary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unique geographical location. Coupled with 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ic platform, the Sino-Russian industrial linkage is imperative. By mean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industrial cooperation park, improvement of the national transport network, promotion of the new linkage mode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security mechanisms, Sino-Russian industrial linkage will be pushed to a higher level of further development for promoting common progress of the two economies.
Key words: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ino-Russian industry linkage, path selection
產業聯動是以產業關聯為前提的雙向互動模式,其目的是為了在擴大雙方產業合作規模的基礎上優化產業結構,從而達到雙贏效果。中俄兩國產業聯動主要是東北地區與遠東地區的聯動,并且兩國為“一帶一路”戰略沿線重要國家,產業聯動可為其帶來較強的經濟效應。區位優勢明顯、自然資源豐富、產業結構互補性強均為兩國產業聯動的前提條件,加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為產業聯動提供了新平臺,使中俄產業聯動勢在必行。
一、“一帶一路”戰略下中俄產業聯動的經濟效應
(一)增加要素流動,加強資源集聚
中俄產業聯動涉及領域廣,包含聯動產業多,進而在聯動過程中增加了對發展要素的需要,加強了資源集聚效果。中俄產業聯動主要是能源、技術、人才、信息等方面聯動,各優勢要素在區域內或跨區域按照產業需求重新布局,加快要素流動速度,提高了資源的配置效率。中俄產業聯動是以主導產業為核心,輻射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新合作方式,使中俄兩國產業發展形成集群化,由于產業集群的資源需求量大,進入壁壘小,因此區域內資源大多方向一致,向集群化程度高、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區域流動,進而加強了優勢資源集聚,形成集聚效應。
(二)促進產業整合,優化產業結構
產業整合是優化產業結構的前提,也是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俄產業聯動有助于促進產業再次整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俄兩國將產業聯動環節由貿易深入到生產,在產業聯動過程中首先推進各要素資源進行流動,將兩國傳統主導產業與新興產業相協調,科學技術與優勢資源相融合,充分利用兩國現有資源,推動資源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中俄通過產業聯動改變兩國貿易產品結構,重新整合本國產業,協調本區域產業發展的同時,促進雙方產業結構優化,實現產業結構合理化發展。
(三)推進經貿發展,形成規模經濟
中俄產業聯動的經濟效應不僅直接表現為推進兩國經貿發展,加快經貿往來,而且間接表現出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規模經濟。中俄產業貿易是兩國區域經濟貿易的核心內容,因此產業聯動通過對原材料、生產設備需求的增加,擴大兩國貿易規模,同時高附加值產品提高貿易水平,打通國際市場。中俄產業聯動達到一定規模后,隨著產品生產量的增加,從而使成本降低,并且在產業聯動中,中俄兩國經濟往來逐漸頻繁,雙方交易標準制度化,貿易市場秩序逐步完善,促使各產業朝著規范化、低成本方向集中,有利于中俄聯動產業形成規模結構,促進規模經濟發展。
二、“一帶一路”戰略下中俄產業聯動的前提條件endprint
(一)自然資源豐富是中俄產業聯動的方向
中俄兩國均為資源大國,豐富的自然資源為產業發展提供物質基礎,進而為中俄產業聯動指明方向。中國尤其是東北地區土地資源豐富,土壤質量良好,多數以平原為主,水系發達;森林覆蓋率高,山區森林資源分布廣;能源及礦產資源儲備量位居中國前列,傳統資源在保持穩定開采量同時,新型資源探明量正逐漸上升。俄羅斯是世界第一資源大國,石油、天然氣是其主要資源,儲備量位于世界前列;地廣人稀是俄羅斯,特別是遠東地區的特點,土地、森林資源同樣豐富;在礦物資源方面,俄遠東地區儲有世界已探明的所有種類礦物資源,并且一直為俄羅斯整體產業發展提供礦物原料。豐富的自然資源成為中俄兩國發展產業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中俄產業聯動的主要方向。
(二)產業結構互補是中俄產業聯動的基礎
產業發展是產業聯動的核心,而中俄兩國產業結構互補性明顯,這為兩國產業聯動奠定基礎。俄羅斯受歷史因素影響,是老牌重工業國家,第二產業比重較大,綜合競爭力強,尤其遠東地區是俄羅斯主要的重工業基地,工業基礎雄厚。但由于過度強調重工業,輕工業發展緩慢,農業相對落后,生產出產品并不能滿足本國市場需求,例如紡織、農產品、機電制品還需進口,雖然俄羅斯正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進程,但效果并不理想。中國東北地區農業發展優勢明顯,經產業結構優化,第三產業比重有所增加,第二產業仍然保持著穩定的增長速度,與俄羅斯相比,輕工業尤其是加工工業發展較好,并且東北地區勞動力資源豐富,素質正逐漸提高。中俄兩國產業結構互補性的存在成為產業聯動的基礎前提,通過產業聯動彌補自身不足,促進共同發展。
(三)地理區位優勢是中俄產業聯動的機遇
中俄兩國山水相依,彼此均為對方面積最大的鄰國,兩國邊界線長達4374公里,獨特的區位優勢為中俄產業聯動帶來機遇。東北地區與遠東地區是中俄產業聯動的前沿陣地,兩地接壤,邊界線約為3300公里,作為東北地區對俄發展的橋頭堡,黑龍江省共有15個邊境口岸位于中俄邊界線上,多個口岸城市與俄羅斯遠東地區主要城市隔江相望,陸路、水路等國際通道為中俄產業聯動創造便利的條件。中俄兩國均為“一帶一路”戰略上的主要支點,是連接亞歐大陸的重要樞紐,也是東北亞地區的中心國家,優越的地理區位為中俄產業聯動創造機遇,進而激發中俄產業聯動潛力。
(四)“一帶一路”戰略是中俄產業聯動的平臺
“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是為了促進沿線國家協同發展,共同打造“命運共同體”,中俄兩國是戰略沿線重要支點國家,該戰略的實施為中俄產業聯動創造了新平臺。“一帶一路”戰略的“五通”建設路徑為中俄產業聯動創造條件,政策相互溝通為中俄產業聯動增強政治互信,增強認同感;基礎設施相互連通為中俄產業聯動完善國際通道,減少運輸成本;經濟貿易暢通為中俄產業聯動創造便利條件,提高聯動效率;資金融通為中俄產業聯動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民心相通為中俄產業聯動帶來基層民間支持,促進產業聯動順利進行。
三、“一帶一路”戰略下中俄產業聯動的路徑選擇
(一)加快建設跨國產業合作園區
為推進中俄產業聯動順利進行,應加快跨國產業合作園區建設,專業化產業加工區與自由貿易區是產業合作園區的重要形式。在專業化產業加工區方面,中俄兩國能源、木材、農產品資源豐富,技術及勞動力資源也存在互補性,建立專業化產業加工區,將各產業基礎產品進行跨國深加工,增加產品技術附加值;在自由貿易區方面,中俄兩國應以綜合保稅區與互市貿易區為依托,建立自由貿易區,降低貿易壁壘,減少通關時間,提高貿易效率,創建便利的結算制度,促進中俄兩國貿易便捷化發展,進而擴大貿易規模。
(二)逐步完善綜合國際交通網絡
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中俄產業聯動的前提,只有依托“一帶一路”戰略,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綜合國際交通網絡建設,才能推動中俄產業聯動有效進行。綜合國際交通網包括陸路、鐵路、水路和航空四大方面,首先,加強中俄跨境公路建設。尤其是國道與省道基本路況完善,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增加公路承載量,形成以邊境地區城市為節點的“扇形”公路網絡;其次,完善鐵路軌道、車站設施建設。對電氣化線路進行定期檢查、維修,擴大集裝箱運輸數量,提高站內換裝效率;最后,對港口進行擴建。增加港口吞吐量,完善機場設施,增設對俄航班線路;最終,形成水陸空全方位、綜合性國際交通運輸網絡,實現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中俄產業聯動建立國際通道。
(三)大力推進新型產業聯動模式
傳統經濟合作發展模式已不能滿足產業聯動需求,中俄產業聯動持續穩定發展需要推進全方位、多層次的新型聯動模式。新型產業聯動模式建立應以中俄兩國,尤其是東北地區與遠東地區主要城市為聯動核心,以跨國交通網絡為聯動軸線,以產業園區為聯動平臺,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形成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聯動模式。同時,中俄產業聯動應建立以能源、技術兩大行業為主,以其他重點行業聯動為輔,支撐三大產業整體發展的聯動模式。此外,中俄產業聯動還應建立市場與政府共同推動模式,協調發揮兩國政府與市場作用,以市場力量為基礎,選擇產業聯動方向與程度,以政府職能為保障,推動產業聯動項目順利實施。
(四)積極制定產業聯動保障機制
為促進中俄產業聯動順利進行,應從互信、激勵與協調層面制定相關保障機制。互信是產業聯動的前提,只有雙方相互信任,減少猜忌與質疑,才能對聯動項目達成一致,聯動意愿不斷增強。由于中俄產業聯動是跨國家、跨地區的合作方式,需要建立互信機制,才能保證產業聯動向更高水平發展。中俄產業聯動說到底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聯動,制定激勵機制,鼓勵兩國各領域企業積極參加到產業聯動中,提高本企業創新能力,增強該產業產品綜合競爭力,加快產業聯動升級。產業聯動是兩個主體之間的互動發展,中俄兩國在產業聯動過程中應積極制定協調機制,以各種協調活動與政策保障中俄產業聯動長期進行、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鄒春燕.中國東北與俄東部地區經貿合作新模式的區域經濟效應[J].西伯利亞研究,2008(2):27-30.
[2]郝大江.新常態下的區域分類治理宏觀調控機制研究[J].廣東社會科學,2016(1):26-35.
[責任編輯:王鳳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