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佳彬
[摘要]本文目的在于通過研究平面語言對陶藝造型設計的影響,以及對兩者之間聯系的分析,欲借助當代平面圖案的設計語言,使陶瓷藝術形象設計超越視覺設計中平面與立體的界限,從多元化的創作視角來進行造型設計,為陶藝造型開拓出廣泛的創造空間。
[關鍵詞]圖形語言 陶藝造型 設計思維
陶瓷藝術有它特殊的言語形式,我們會把它總結為造型和修飾,許多現代陶藝作品就是混合運用了美術、設計等多種造型語言。陶藝的形象設計因視覺藝術發展的圖形化而表現出更加多元,在陶藝作品中結合圖形的語言來闡述意向,創造出一種別出心裁的形式感,在二維平面的空間里開拓出難以想像的三維感觀圖形,會使得陶藝造型的設計更加豐富多彩。
一、陶藝造型設計與圖形語言的結合
在《現代漢語字典》中,圖形被認為是“在紙端或其它面板表現出的物體形態”。傳統的觀念認為圖形就是圖版。而現代設計認知上的圖形定義,更多地闡明設計創作本身的思維過程,是感觀化反常規、反合理的設計表達過程中所形成的圖形定義,圖形語言可以讀為圖形化設計的一套表達手法。作為有別于傳統美術的視覺表達手法到圖形發展終端,它被超現實主義、完美主義、立體主義和波普藝術力的藝術門派所影響,如馬哥利特、艾舍爾、畢加索等20世紀的藝術創作家們的藝術風格對現代形象表現手法的影響,就是圖形藝術創作的源泉。
陶瓷藝術的造型創作由于視覺藝術的圖形化發展而越來越立體化。所說的陶瓷藝術的變化之路,一是對于器皿形態自身的轉換,一是體現于創造者的造型思維的變換。后者主要受到人文社會以及內心思想等因素的牽制和影響。伴隨著現代藝術通過前所未有的魄力影響并加強不同類別藝術之間的相互交流,這種觀念的變化也正在加快著陶瓷藝術的發展,使得陶藝也難以避免地印有了現代以及后現代的文化影響。
在20世紀大約40年代,西方已經出現了現代陶瓷藝術的初步形態;大雕塑家羅丹是早先運用陶土材質進行藝術創造的創作巨擘,隨之還有高更、畢加索、馬蒂斯、賴熱等更多的現代藝術家喜歡上了陶瓷藝術的創作。這些創作家們慢慢的將陶藝的創作與現代藝術相結合,他們對創作形象的思維方式深刻地影響著陶瓷藝術。比如馬格莉特的《模型二》,艾舍爾的《太陽和月亮》,達利的《人》等這些超現實主義大師們的作品,還有立體主義門派畢加索《鏡子里的女人》等所表達的創作方法,形成了現代圖形和陶藝造型創作這兩種不同藝術表達方法聯系的媒介。
當超現實主義和立體主義表現等現代藝術門類慢慢地加入到圖形創作中時,“圖形”這一二維的視覺表現手法也對陶藝創作逐漸產生了深深的影響,因為現代藝術在圖形創作和陶藝造型設計中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圖形藝術對陶瓷造型形態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也顯得順理成章。比如日本著名陶藝家八幕一夫的陶藝創作理念“新生事物和古典藝術結婚,這就是我的目的;在表達上怎么將畢加索、克力的現代美術與日本的轱轆口味結合是我的工作”。從分析陶藝創作與現代派藝術的聯系可以看出,這些不同藝術創作形態的整合是一種形式,也讓圖形和陶藝的關系越來越緊密。
二、陶藝創作中的圖形語言
1.同構圖形語言的創作應用
設計中將有區別的但相互間有聯系的元素,也許是矛盾的對方,或彼此相像的物體,靈巧地捏合在一起,將同性物合并,這就是同構圖形。接受超現實主義與立體思維藝術門派的影響,圖形的同構語言盡量用現代明快而輕松的表達手法,將對立的物體形態打造成共生形態。馬格莉特的這一模型就是圖形共構形式表現的經典代表;作品有著寫實主義特點,描述著一雙腳和兩只鞋展現在“鞋”的同一物態中,從透析的視角將兩個獨立物態卻有著聯系的元素靈巧地結合在一起,表達出這兩個形態的內在關聯,也有表現的幽默特征,表達出了藝術的本源創作。以畢加索為典型的立體主義,認為同一物態應該從多視角進行觀察研究,并按照觀察的感觀,去創作一個有節奏感的、立體的結合空間;這個想法和馬格莉特的創作有著很多相像,為圖形的共構語言也帶來靈感和啟發,即將有區別視角的形態巧妙地構建在同一空間中,從一個物態的多感觀角度來創造新的圖形含義,這種共建方法就完全表現在圖形共構語言中。同時,以立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為首的藝術門派也開始從傳統美術向陶藝造型藝術轉變,這種遷移成為圖形共構表達向陶藝創作融入的開端。瀏覽現代藝術史,畢加索、美羅、加科梅第和其他許多藝術家都使用陶泥作為他們藝術的表達材質,畢加索將他的美術風格也加入到了陶藝創作中。全球的陶土創造在現代藝術影響的下,在表現思維上向立體藝術文化靠攏。
瑪麗蓮·來文陶藝創作《朝上的拉鏈》和《刺身》中,能夠發現超現實主義藝術表現與現代圖形共構語言的結合元素。作品由鞋子的根幫部位與水杯的形態共同形成,以水杯的敞口狀態結合到靴子開口的共同特點,從不同的視角將鞋子與口杯兩個形態相似物態美妙地結合在一塊,在創作上的兩形共用,發現形態上的相似之處,開發陶藝創作上的圖形化語言。再如瑟基·伊蘇帕夫作品《本能》,作品中大多修飾著繁復的相互交叉的人體,手法樸實,情景卻好像做夢般抽象,充斥著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這一陶藝創作從形態上分析,作品的主體身體結構與人臉部結構共構一形,好像立體思維認為一個物體從多個視角及多個方位觀察的思維角度的想法,在形象上找到兩個物態的共同點,特別將共構語言用于表達陶藝造型,使得陶藝創作表現出意想不到的美妙形象。
2.正負同形圖形的創作應用
正負同形指的是正形與負形的互相借鑒;在特定范圍,一種線性中包括兩種區別的現象在視覺中表達出的就是形中有形,表現實空間和實物態的同時,創作者對虛空間用明快的視覺方式來表達多彩的內涵。正負同形的圖形表達與共構手段相似,在立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風格中吸收了優點。荷蘭超現實主義門派莫里茨·科奈里思·艾舍爾把他叫做“圖形創作家”,在其作品中可以讀出其美術藝術的不同表達帶給現代圖形創作的些許靈感,其創作的“太陽與月亮”就是現代圖形變現中正負同形方法的經典代表。圖形的正負同形的表達手法因其獨一無二的創作角度將平面空間加入視覺的立體感觀中,這也為陶藝創作起到了很大的現實作用。
3.元素替換圖形的創作應用
超現實主義風格典型人物達利在其創作中喜歡把夢境的思維變成客觀興奮感觀形態,以一種奇怪又合理的方式,將普通物態合并、翻轉甚至形變。受其影響,他獨特的思維表達與其所表現出的繪畫特點是對圖形“替換語言”的一種啟發。圖形的形態“替換”是通過物體間的想像轉接、局部轉變,定義上的偷梁換柱,以這種非常規、反常理的形態變化方法反應事物的本質。而圖形“替換語言”作用于陶藝造型創作中,卻是對創作物體的一種獨特的想像,這種想像出乎意料而又合乎情理的疊加,讓造型裝作在形態上產生輕松、詼諧與無盡的聯想。
借鑒現代圖形語言,陶藝創作從使視覺感官得到享受,從多元化角度的藝術創作,讓陶藝創作表達能夠超越視覺的平面與立體之間的界限,為造型設計創造出更寬闊的思維空間。圖形語言對陶藝創作中的潛移默化的變化,可以看做是一種藝術變嬗,是美術、設計語言與陶瓷創作藝術形式的結合。藝術走向多元化是發展趨勢,陶藝創作設計的發展因圖形表現的結合而展現出更加豐富多彩。
(責任編輯:牧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