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摘要]當今時代給高校設計學類專業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為了使環境設計專業能在高等教育新常態下健康并持續發展,就必須提高教學質量以適應社會發展及市場需求。實踐課程的“結構”、“質量”、“特色”是環境設計專業可持續發展的試金石與內生動力,對其的探索和實踐是順應高等學校新常態的需求。
[關鍵詞]環境設計 實踐課程 內生動力
中國經濟新常態影響到高等教育領域,呈現出高等教育新常態。高等教育新常態是為了適應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更是為了高校生存發展的現實需要。大學的發展過程是規模數量的增長過程與教育質量的提升過程。提升教育質量,走內涵式發展之路是建設高水平大學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內涵式發展是指以事物的內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的發展模式,注重的是結構優化、質量提高、實力增強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結構”、“質量”、“特色”是高校發展內生動力的關鍵。
任何藝術設計形式的產生不能簡單地由一兩個學科將其定義。環境設計專業同樣如此,需要多學科知識綜合運用。實踐課程的教學目的就是使學生具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能適應市場的需求。實踐課程所展現的是學生的知識結構、素質結構、能力結構等。其實質核心體現的是學生掌握技能的程度,這是一種注重實踐技能為未來工作而學習的思想。實踐課程的合理設置是檢驗環境設計專業可持續發展的試金石。大多數開設環境設計專業院校的實踐教學模式可歸結為以下幾種類型:第一類是課程組織。在每屆學生未來四年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安排特定的實踐課程,這是種提前安排好實踐課程內容及形式的教學計劃。第二類是單獨的實踐環節,是指在課程以外的時間安排專門設置的技能實訓環節等。第三類是項目引入型,是指針對某個實際項目而進行的實踐環節,這種方式效果最好,但時間上不固定。另外,還有“產學研”合作型,即校企合作,可將企事業單位的科研項目與高校專業教學相結合,不但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與教學創新能力,并且提高學生的專業綜合實踐技能。此類實踐教學形式是大多院校正在努力的方向,目前常出現在一些資歷悠久的老牌設計院校中。
環境設計作為一門交叉和綜合型學科,涉及藝術、美學、建筑、文學、生態學、植物學等眾多領域的知識。環境設計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思維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教育,是對上述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隨著社會的發展,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需要滿足社會及人們不斷增長的對自然環境、人造環境在物質與精神上的需求。為此,環境設計專業教育應從專業課程知識結構進行調整,并從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探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新思路,以適應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發展需求。
一、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知識“結構”調整
在專業知識結構上,環境設計專業需要擴大傳統的室內外環境規劃、景觀設計、園林設計等專業課程的知識范圍。同時,還要考慮在相應的課程模塊中引入相關的建筑學科、社會人文學科、生態、旅游、民族、民俗等學科的專業知識。由于該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進而在課程設置上要加強專業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將學科專業課程、實踐性課程、課程設計的創作內容與社會的需求緊密結合,保證學生在交叉綜合知識、專業素質、實踐技能、創新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系統的學習。另外,在任選課及第二課堂的課程開設上考慮學生的職業發展需要,注重基礎藝術理論知識培養、藝術設計能力技能訓練及綜合實踐能力的提升,鼓勵學生跨學科選課,從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創造環境、改造環境的專業知識及技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二、完善實踐教學課程“特色”設置
傳統的環境設計專業本科教育,一般在低年級安排專業理論課程與專業基礎技能課程的學習,在高年級開設專業設計類課程,最后一年安排一些實踐課程的學習。在學生學習的每一個階段都應合理安排一些實踐課程的學習,以便學生了解社會及市場的需求,這樣才能達到更好地鍛煉及提高學生專業應用能力的目的。例如,專業理論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就應該安排市場調研環節,讓學生根據所學的理論知識進行社會調查,并撰寫相應的調查報告。在低年級學習階段,每學期設置相應的專業采風及藝術考察此類實踐課程。在二、三年級學習專業設計課程時,應設置相應的課程設計等實踐課程。同時結合相應的課程,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參加專業或行業比賽,并鼓勵學生走入社會,接觸相關企業事業設計單位,進行實習與社會實踐,目的是使學生有機會多接觸實際項目,在實踐中學會處理設計與工程實際問題的方式方法。在課程設置上,應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在深度與廣度上達到一定的平衡,這不但需要較為扎實的專業基礎及綜合領域的知識作為支撐,更需要實際的操作經驗和動手能力。通過社會實踐、專業實習,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并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三、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環境設計專業最大的特點就在于設計的實踐性與創新性。當今的設計藝術教育,應該從傳統的單一學科向多學科發展,發揮環境設計交叉學科的專業優勢。在教學方法上也應形成綜合的設計藝術教育觀,重視專業設計技能和表現能力的培養。環境設計專業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將社會實際的工程項目或招標項目與課堂理論教學結合,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應重視學生創新及創造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盡量保持自己的設計特色,形成不斷進取的學習精神,達到從“量”到“質”的改變。創新能力的培養,強調對學生培養質量與個性化培養的要求。人才培養模式朝應用型、技能型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轉變。
四、拓展實踐教學渠道,加強實習基地建設
在學校的實驗設備不能滿足專業的實踐需求情況下,建立校內外實習基地就是良好的實踐平臺。良好的實踐教學平臺是保障實踐教學得以高效運作的關鍵,沒有平臺的支撐,再好的內容、方法、設計也只能流于形式。高校首先應優化校內實踐基地,根據環境設計專業教學需要,建設科學的實驗教學中心,以滿足專業實踐教學的需要。其次,應探索與校外實習基地合作的長效機制??膳c相關設計院所、建筑、園林、裝飾等企業、單位緊密聯系,形成合理的校外實習基地布局。因地制宜,融入地方,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條件,走學校安排與學生自主實踐相結合之路。
總之,隨著大學教育的普及,院校和專業競爭加劇,具有自身特色的設計教育體系和模式將會得到發展,而那些盲目擴大和模仿其它院校教學體系、缺乏創新思維的院校將會被淘汰。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和實踐教學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相同的,目的是為適應市場、服務區域經濟,旨在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是就業能力的培養。環境設計專業就業能力的實質就是專業實踐能力的體現。如何加強實踐能力,加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需要不斷地探索。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