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曉美
【摘要】在廣西這片美麗的土地上,有著豐富而獨特的民族特色課程資源。結合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廣西地區美術教育完全可以根據得天獨厚的地方特色、取之不盡的豐富資源,積極探索地方民族特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為此,文章就新課改的課程結合本地民族特色課程資源為美術教學尋找路子,目的是更好地服務于美術教學。
【關鍵詞】地方民族特色課程資源;美術教學;開發;利用
在新課改指導下,如何對地方民族特色課程進行開發與利用,我主要采取了欣賞、觀察、寫生、創作、手工制作和討論評述等方式,主要通過各種美術教學方式方法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挖掘農村美術教育的潛力和資源,根據農村教育的實際特點大膽地進行農村美術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將廣西地方民族特色的民族民間藝術文化遺產自然融入課堂教學內容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課堂上注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并借此展開探索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力能力、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通過身邊物體造型練習,學生有機會接觸豐富的藝術信息,認識和理解廣西各民族的文化底蘊,認同、熱愛和尊重多元文化,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自覺地參與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豐富的地方民族特色課程資源需要我們教師好好開發,豐富美術教學,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一、地方民族特色的美術教學
《美術新課程標準》指出:“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給予教師更大的教學空間。”“教師不但要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要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廣西在其形成和發展中,創造了自己的地域文化,顯示出鮮明的文化特質及獨特的個性特征,各族保留了瑰麗多彩的文化藝術。廣西民族民間美術是滲透于生活之中的藝術。它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品種繁多。結合特色化美術教學新課改理念美術教學的需要,我努力開發當地美術課程資源,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比如,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和黑水河兩岸綿亙不斷的巨大石崖上,保留著古代壯族人民創作的崖壁畫。其中以明江東岸花山最為集中,規模最大,故名“花山壁畫”。圖像呈赭紅色,線條粗獷有力,形象古樸生動。部分人物正面馬步而立,兩手曲肘平舉,粗壯高大,似武士,有的頭扎幞巾。部分人物則體型簡單,還穿插有一些銅鼓,以及似馬似獅似狼似虎的動物形象。林林總總,撲朔迷離。它是壯族人民古代文化中的寶貴遺產。在建筑藝術方面,引導學生認識本地的民間美術,認識先輩們創造的珍貴美術文化底蘊,領略家鄉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風格,理解傳統文化思想,體會勞動人民辛勤的勞動和高度的智慧,正確引導學生學會鑒賞,啟發學生學會珍惜家鄉寶貴的文化遺產,繼承和發揚地方民族特色優秀傳統,使我們的民族美術更具有世界性。
二、收集身邊物件,豐富教學
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收集身邊物件,豐富教學。美術根植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我們的家鄉是鑄造和實用銅鼓最多的民族,因此廣西被譽為“銅鼓之鄉”。從戰國、秦漢至唐、宋時期,壯族的先民就大量鑄造和使用銅鼓。各類銅鼓大小不一。銅鼓造型分鼓面、鼓胸、鼓足,胸凸腰凹,空腹無底,鼓面上有光芒四射的太陽紋,周圍裝飾有蛙、蛇、鳥、馬、騎士、牛等。鼓身裝飾有船紋、方格紋、回紋、席紋,鼓身上的羽人舞蹈紋飾生動地描繪出古代壯族姑娘樸素大方的舞姿,體現出壯族特有的民族舞蹈動律,翩翩舞姿嫵媚動人,蘊涵著古代壯族人民的審美情趣與文化生活內涵。整個銅鼓就是一件非常精美的藝術品。從銅鼓看出先民對自然、對人生、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并通過銅鼓這一奇特的藝術形式展現出來。銅鼓是銅錫合金鑄成的一種特殊樂器,是古代壯族人民喜慶娛樂,拜神祭祀,練兵打仗時助興的工具。還有美麗的壯錦文化,是廣西壯族人民的工藝美術作品,壯錦絢麗多彩,精美古樸的圖案令人賞心悅目。壯錦圖案的結構嚴謹,莊重,大方,淳樸,它多以幾何紋樣為基礎骨架,飾以加工的自然形圖案,運用極富變化。每一幅壯錦都充分表達了廣西各族人民寄情于物的美好情懷。走進廣西侗鄉,首先入目的是矗立在侗寨中的一座座鼓樓和河溪上一座座長廊式的風雨橋,它們形態獨特,是侗族的標志。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融入社會,讓學生走進大自然,看出生活的美麗,品嘗生活的快樂,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體驗身邊的民族藝術,創造美術作品,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熱愛家鄉的情感,使其積極參與美術學習,提高藝術修養。
(一)家鄉風貌,激發美感
上到《裝飾畫的美感》這一課,我要求學生走進大自然這個廣闊天地領略田野風光美,認真觀察大自然美景,激發學生興趣,鼓勵學生用黑白、拼貼、拓印的方式,或者用手中的筆把家鄉的美景作為繪畫的好題材表現出來。廣西的壯錦圖案、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都是很好的素材。在刺繡工藝方面,廣西瑤族刺繡在廣西堪稱名列前茅,學習廣西刺繡構圖上的對稱均衡,主體紋樣均放在中心畫面最突出的部位,邊花、角花烘襯作用,色彩古樸深厚,簡潔明快。記得《羅丹論藝術》里提道:“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因此,在今天民族特色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美術教學探索中,我積極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事物,在熟悉的家鄉取材中欣賞美,在繪畫中創造美。周邊的物件、美麗的大自然都是學生寫生最好的題材資源。各族風情人物各具特色,鼓勵學生學會就身邊資源進行研究理解并產生興趣,從而培養樂于表現的行為習慣,主動描繪身邊美景事物。哪怕身邊的小物件都是我們的好素材,讓學生在學習中理解美術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原理,從而有信心表現生活中的美。
又比如我上到《民族服飾》這一課,我給學生介紹課文中各民族因歷史發展、生產方式、自然環境、交通狀況和生活習俗的差異所形成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服飾。學生理解了少數民族的婦女服飾,常常在衣邊、衣袖、臂肩、衣領、后肩、胸襟和褲腳、裙腰、裙邊、裹腳等處加以各式各樣的紋樣裝飾。另外,在頭巾花帶、手巾、背包、背帶、鞋子處也加以美麗的紋樣裝飾。加工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從民族特色很強的藝術作品中可以看出辛勤的各族婦女是非常懂得裝飾的。紋樣有這樣的六大特色:1.將紋樣裝飾在最引人注目、明顯的部位;2.賓主分明地、重點突出地裝飾;3.大面積的裝飾采用分區組合的辦法;4.將紋樣裝飾在易磨損或服裝上需要結拼的地方;5.能夠結合習俗、傳說創造美麗的紋樣,造型簡潔生動,色彩華麗豐富而不復雜;6.將衣服、鞋帽、首飾以及背包作為統一的整體,進行整體藝術設計。服飾中蘊藏著很豐富的聰明才智和民族文化。這節課上,學生對民族服飾興趣高漲,激發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也鍛煉了捕捉素材的能力,不再覺得美術課單調了,也拓寬了視野,培養了美感。
(二)實用和審美結合,陶冶情操
每年的開春和三月三都是我們壯鄉的鄉俗日,千百年的農家文化、農家風情,有其獨特的風格,富有強勁的生命力。農家人自娛自樂,表現出農民祖祖輩輩的純真品格。農家慶賀節日,有自己的表現方式:節儉了一時的壯鄉農家都殺豬宰羊,走鄉鄰,訪親友,逛廟會等等,農家的節日,春節的春聯、剪紙,還有更具農家特色的春牛鬧春耕、豐收節、元宵節等。不同的時節,農民有不同的慶賀方法。如清明節家家戶戶做五色糯米飯,端午節包粽子,元宵節放焰火、掛燈籠……學生生活在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環境中,陶冶了個性和情操,增強了對家鄉的熱愛。教師指導引領學生欣賞身邊的鄉俗之趣,使學生在創作美術作品的同時對美術的創作增添了不少素材。在教學中,我也會靈活運用各種材料,鼓勵學生用不同的繪畫工具、材料作畫,或是拼貼畫等等,使作品呈現出異彩紛呈的效果。新課標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尋找與嘗試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種造型方法。”我及時地給學生提供各種繪畫技法指導,讓學生在嘗試新的畫種繪畫過程中,掌握一些新的表達方式,更加隨心所欲地創作,感受美術創作表現的多樣性,提高藝術修養。
三、民情風俗,激發興趣描繪生活
在教學中,我注意到:通過引導學生對家鄉民情風俗的認識和理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來描繪生活,收效很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農村充滿了無限的生機。漂亮小樓拔地而起,寬闊的道路四通八達,現代化的美麗鄉村建設,這些都是學生創作的好素材。鼓勵激發學生觀察農家園,描繪自家美,為家鄉創作好作品。學生通過觀察,采訪,了解家鄉的過去,感受到家鄉今天的飛速發展,暢想未來,為家鄉設計宏偉藍圖。學生在創作中也發現了家鄉環境的日趨惡化。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開展畫宣傳畫、變廢為寶等活動,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努力為美化自己家鄉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注重最大限度地發揮創造性,設計出有趣多樣的教學活動,貼近學生在各科所學到的知識及生活經驗,從學生的問題和興趣出發,在活動中讓學生認真觀察周邊資源,如門神、窗花、彩燈等,這些物件或祝愿吉祥,或驅鬼辟邪,表達人們的美好愿望。任何一種藝術品,都脫離不開一定的文化背景,其中包括歷史的發展、演變,社會的經濟狀況等,這些構成一個民族性的文化背景,它的發展與民俗有著重要的聯系。這正是各民族生存發展的精神需要,更是民族精神的視覺體現。美術教師要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多元學科不同領域的綜合運用能力。
教學實踐證明,地方民族特色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對學生理解當地的人文、自然資源,開展特色的美術教學活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不僅使美術教學充滿了活力與生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熱愛美術的情感,變被動為主動。學生有了學習美術的興趣,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與藝術修養才能得到提高。
總之,地方民族特色課程資源是一個取之不盡的美術資源庫。教師在平時要多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物件,攝取身邊的畫面,讓學生利用周邊資源盡情去描繪家鄉的美,培養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及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美的表現。對于鄉土資源,教師要引導學生好好利用它,研究它,使其服務于美術教學,如此,深信我們的美術教學定會多姿多彩,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