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裕華
【摘要】認知語言學中的圖形-背景理論是認知語言學一個重要的理論,將此理論拓展到詩的文本中,為詩學作品解讀提供了新視角。本文嘗試運用圖形-背景理論對弗羅斯特一詩《一條沒有走的路》的意境進行解讀。研究發現,運用圖形-背景理論有利于對該詩意境整體形成感知。
【關鍵詞】圖形-背景理論 《一條沒有走的路》 分離對比 移動轉換
一、圖形-背景理論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知覺場被分為圖形和背景兩部分,圖形部分具有高度的結構,是人們所注意的部分,而背景部分的細節則比較模糊,不容易引起注意。語言學家 Talmy和Leonard(2000)指出,表示移動或位置的語義事件的概念化包括兩個物體,其中一個物體的運動或定位要參照另一個物體,前者是圖形,后者是背景。綜上,在感知中凸顯的焦點部分是圖形,作為映襯的部分是背景。
二、詩中的圖形與背景
在解讀詩時,總會有人感慨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作為整個意境,離不開凸顯部分的圖形和襯托的背景。圖形-背景與意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圖形-背景也應作為詩學研究所關注的基本特征之一,可被用來分析文學文本。Stokwell(2002)認為閱讀是圖形和背景不斷形成的過程,文學的語篇特征、含義和聯想意義正式建立在這一動態基礎之上。趙冰清和閆利芳(2015)認為,我們需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注意焦點以創造,并在圖形與背景之間做出選擇,使得閱讀是一種文字與背景圖像相映襯的有趣積極的認知解讀活動。
由此可見,圖形與背景兩者既處于分離與對比的狀態,強烈地刺激讀者的感官;又處于相互轉換的動態中。讀者可通過感知詩中豐富的意象與形式,解讀詩中具體圖形與背景關系,從而體會詩的意境。
三、基于圖形-背景理論下解讀《一條沒有走的路》
美國著名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留下的詩歌作品,大多透過簡單樸素的事物、景色來抒發情感。區鉷和羅斌(2009)評價,弗羅斯特的詩常包含一幅象征性的圖片,并有一些警語或者讖語對圖片進行解釋,一方面更加直觀地表達意思,另一方面這一畫龍點睛之筆可以升華主題,讓整首詩歌別致雋永而意味深長。The Road Not Taken就是其詩歌中較為著名的一首。以下是江楓(2012)譯文:一條沒有走的路/ 江 楓/金黃色林中有兩條路各奔一方,/可惜,我是一個人獨自旅行,/不能兩條都走,我站在岔道上,/向其中一條,長時間凝神眺望,/直到它彎進灌木叢失去蹤影。/然后走上絲毫也不差的另一條,/也許,曾有更好的理由走它,/因為杳無人跡,而且長遍萋草,/雖然經我走后,過往行人的腳,/已踐踏得兩條道路難分上下。/而在那一天早晨,那兩條道路,/曾同樣覆蓋落葉,未經步履,/哦,我曾想/留一條以待來日涉足!/如今我懂得了路是怎樣連接著路,/已不相信還有可能重新回去。/我將會在很久很久以后的/某處,/一聲嘆息,重把這往事提起。/樹林中曾經有兩條歧路,當初 ——我選擇了其中人跡稀少的一途,/這就造成了此后的全部差異。
《一條沒有走的路》描繪了多個意象,如“金黃色的林”、“灌木叢”、“未經步履的岔道”等,通過意象的組合交織成別致雋永而意味深長的意境。基于圖形—背景理論,本文分別以圖形背景分離對比的觀點和移動轉換的觀點,嘗試解讀全詩的意境與內涵。
1.該詩中的圖形背景分離對比。詩的一二節以俯瞰的視角,將“黃葉樹林”映襯下的“兩條岔路”深入“灌木林”這一整個圖式作為背景,而“我”作為圖形凸顯在背景之上,在自我徘徊;而“我”又與大背景分離,小“我”與大“黃葉樹林”形成強烈的對比,沖擊著讀者感覺器官。“我”作為凸顯的圖形,駐足凝望“岔路盡頭”消失在“灌木深處”,那種需要做出抉擇的矛盾感,與不知前路通向何方的不安感被盡致淋漓地表現出來。
2.該詩中的圖形背景移動轉換。第三節中,“我”的思緒回到從前的兩條岔道。“某天清晨,兩條山路落葉覆蓋” 為背景,“我”依舊為凸顯的圖形。從一聲感慨——“哦,我曾想/留一條以待來日涉足!如今我懂得了路是怎樣連接著路,已不相信還有可能重新回去。”可解讀到詩人渴望他日能踏上沒有走的路,但詩人也從太多的經歷中懂得,一些路已不可能重新走。由此讀者能感受到詩人面對生命不得為之,存著遺憾的情緒。同時,原本為圖形的“我”因感慨的情緒隨著那“落葉覆蓋的山路”圖形聚焦而淡化為背景,那“落葉覆蓋的山路”由原本的背景逐漸凸顯為圖形。
第四節的“我”在很久以后的/某處感慨:“樹林中曾經有兩條歧路,我選擇了其中人跡稀少的一途,這就造成了此后的全部差異。”此句將“我”的感慨最大,聚焦到最清晰,陡然凸顯為圖形,成為籠罩全景的主題。而前文所有的物景,如“金黃色林”、“萋草”、“落葉”、“未經步履的岔道”和權衡抉擇的“我”等意象都淡化為背景。
由此,讀者從三四節,感受到詩人精湛的手法——從圖形與背景對應的詩中景與詩中情,再次顛覆變換到圖形與背景對應的詩中情與詩中景。正是這種圖形背景的轉換引起了讀者的注意,使得讀者調整了注意焦點,激發了讀者強烈的共鳴,感受到人生是不能重來的。
四、結語
基于圖形—背景理論,《一條沒有走的路》一詩通過“我”與景對應的圖形背景的分離對比,向讀者傳達“我”面臨選擇的徘徊、不安;通過“我”與感慨情緒對應的圖形背景顛覆性的移動轉換,強烈地烘托出“人生重要的選擇往往只能選擇一次”的遺憾主題。
參考文獻:
[1]江楓.弗羅斯特詩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