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雪梅+林義
【摘 要】本文用認知語言學進行識解的基本圖式——<感覺><知覺><認知>較有效地解讀了具有<發現>表達效果的“~のだ”句的認知過程。也就是,最初用五官——<感覺>——被動性地把握事態。然后用<知覺>主動性地、有意識地確認刺激源。最后通過含有意外性的“~のだ”句認知到刺激的由來,產生<發現>的表達效果。
【關鍵詞】認知;識解;意外性;發現
0 引言
語言具有認知功能,人們憑借語言來認識客觀世界,表述對客觀世界的認知所得。人們認識、觀察世界時受到某種認知方式的制約。 “~のだ”的習得一直以來是一個難點問題,所以中日對“~のだ”的研究不計其數。但是利用認知語言學觀點和方法探討“~のだ”的成果還是少之又少。本研究試圖用認知語言學方法來考察具有<發現>表達效果的“~のだ”句。
如下例句即所謂的具有<發現>表達效果的“~のだ”句。
(1)(それまでわからなかった機械の使い方がわかったとき)
そうか。このボタンを押せばいいんだ。(白川博之(2002:285))
(2)(掲示板を見て)明日會議があるんだ。(同)
說話人在說話時識解了此前沒有認識到的事態(“按這個按鈕就可以”、“明天有會議”)。也就是,通過使用“~のだ”進行識解。這和認知語言學的基本立場是一致的。
1 認知語言學的視點
1.1 所謂認知語言學
認知語言學的基本觀點簡而言之就是“語言是通過人的認知活動賦予(表達)動機的”。這種觀點與長期以來的“語言任意性”觀點相對立。認知語言學認為語言是人“認知”活動的媒體,比其他任何媒體所能起到的作用都更重要?;谶@個認識,假如真是如此,那么人的“認知”活動中可認定的某些傾向性當然會在作為媒體的語言的存在方式中留下某些烙印,所以語言不是任意的。由此觀點出發,我們可以對“~のだ”“賦予表達動機”的機制重新進行考察。
語言是思維的一種物質外殼和體現形式,并將思維固化下來;思維是一種心理活動,決定著語言的表達形式,語言是這種心理活動的終極產品的表達形式。所以,要探究語言的本質,就不能只考察其外在表現形式特征,而必須對語言化了的思維進行考察。認知語言學把語言看做是一種認知活動,是以認知為出發點,研究語言形式和意義及其規律的科學。站在認知語言學的立場來看,不同的表達完成不同的功能,反映不同的認知。應用于教學中,不是僅僅教學生“因為日本人都這么說,所以就這么說,固定用法記住并模仿應用就行了”,而是要采取思考“為什么日本人這么說”這樣的姿態。也就是說,這樣的表達方式背后有怎樣的對事態的“把握方式”?有怎樣的“思想”?研究語言無法離開使用語言的人,而是要介入“認知”這種“人”的“思想”活動作用,把“語言”作為與“人”密切相關的事物來考慮。
1.2 通過認知語言學進行識解的基本圖式——<感覺><知覺><認知>
池上嘉彥、守屋三千代曾如此論述:“「<感覚>(sensation)<知覚>(perception)<認知>(cognition)という順序になります。これは<人間>が自らの<環境>(environment)と関わる際の過程を記述する基本的な図式なのです。”(<感覺>-<知覺>-<認知>的順序是人類記述自己與環境相關聯的過程的基本圖式。)另外,“<感覚>―<知覚>―<認知>という過程の中で、<認知>を特徴づけているのは<意味>が関わっ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です。<感覚>は身體內の器官で刺激を感知したということ、<知覚>は刺激源の<存在>が確認できたということ、そしてその刺激の<意味>が分かるということで<認知>の段階に至るということです。この點を踏まえて言うならば、<認知>とは<意味を読みとる営み>であると考えることもできるでしょう?!保ㄔ?感覺>-<知覺>-<認知>的過程中,認知的特征是與<意義>相關。<感覺>是指身體內器官感知到刺激,<知覺>是指確認刺激源的存在,當了解到刺激的意義后就達到了認知的階段。基于這一點,可以認為認知就是讀取意義的行為。)
2 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考察
由此,前文的兩個例句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可以進行如下的思考。
(1)(それまでわからなかった機械の使い方がわかったとき)
そうか。このボタンを押せばいいんだ。(白川博之(2002:285))
偶爾按到了正確的按鈕,或者按照說明書試著按了一下,機器開動了。說話人感到了機器 的變化。—(感覺在起作用)。那么為什么機器會開動呢?再次進行思考。—(通過知覺進行確認)。最后終于明白了,原來按這個按鈕就可以啊。于是不由得發出了(1)這句話。也就是通過使用“~のだ”,讀取了機器使用方法,完成了認知的識解過程。又如:
(2)(掲示板を見て)明日會議があるんだ。 (同)
掃了一眼告示板(<感覺>), 確認寫了什么(<知覺>),讀了內容,有所了解。通過使用“~のだ”,讀取了通知的內容并告訴了自己(<認知>)。
(3)A:* へえ、こんな本がある。
B:へえ、こんな本があるんだ。(白川博之(2002:285))
(4)A:あっ、機の上に本がある。
B:*あっ、機の上に本があるんだ。(同)
關于(3)(4),白川博之認為:如果發現具體的事物,通常不使用“~のだ”句。例如在報紙的廣告上看到了有意思的書名,就會說(3)B。然而,發現桌子上有書的時候就會說(4)A。這是由于(3)B中所提的書是指書的內容,而(4)A的書是指具體的書這個事物。
可是,與(4)B相似的(5)卻符合語法表達。
(5)(壁や天井でごそごそしている音がすると、ねずみではないかと思いながら、屋根に上がったら、)あっ、屋根の裏に巣があるんだ。(作例)endprint
從以上各個例句可以總結出具有<發現>表達效果的“~のだ”句的共性為:能感受到發現新事物的意外性?!啊韦馈本淝敖硬糠譃榇饲皼]有認識到的事態,通過使用“~のだ”句,將前面的事態變為既定事態去把握,完成<認知>這一最后的識解過程,意外性也由此產生了。連屋頂里面都有老鼠窩是從未想過的,但是確實有。由于發現了意外事項,所以用了“~のだ”句,但是桌子上有書是很普通的事,所以不能使用具有<發現>表達效果的“~のだ”句。也就是并非由于是“內容”還是“事物”,而是取決于是否有意外性的存在。
又如:
(6)A:あ、雨が降っている。
B:あ、雨が降っているんだ。(野田春美(1997:81))
根據認知語言學觀點,認知過程不同,反映在語言上就有所不同。反之,語言表達不同,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就有所不同。因此,(6)A是對所見到現實景象的直接描寫。某種聲音傳到耳朵里(<感覺>)。主動去尋找是什么聲音(<知覺>)。明白了是下雨聲(<認知>)。(6)B則不同,說話人才注意到在說話之前就已經發生的下雨這一既定事實,并進行識解。通過使用“~のだ”句,明顯能夠感受到認知的過程。
4 結語
本文用認知語言學進行識解的基本圖式——<感覺><知覺><認知>較有效地解讀了具有<發現>表達效果的“~のだ”句的認知過程。也就是,最初用五官——<感覺>——被動性地把握事態。然后用<知覺>主動性地、有意識地確認刺激源。最后通過含有意外性的“~のだ”句認知到刺激的由來,產生<發現>的表達效果。
【參考文獻】
[1]羅雪梅(2011):現在時の肯定平敘文におけるムードの「のだ」表現効果に関する考察. 九州共立大學研究紀要,第2巻第1號.
[2]白川博之監修(2002):中上級を教える人のための日本語文法ハンドブック. 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第2刷.
[3]吉田茂晃(1988):ノダ形式の構造と表現効果.國文論叢,昭和63年(1988年)3月第15號.
[4]羅雪梅(2012):現在時の肯定平敘文におけるムードの「のだ」に関する再考察——本質および機能を中心に.九州共立大學研究紀要,第2巻第2號.
[5]池上嘉彥?守屋三千代(2009):自然な日本語を教えるために――認知言語學をふまえて.ひつじ書房.
[6]野田春美(1997):日本語研究叢書9「の(だ)」の機能.くろしお出版.
[7]田野村忠溫(1992):現代日本語の文法Ⅰ――「のだ」意味と用法――.和泉選書. 初版第2刷.
[8]山下秀雄(1979):日本のことばとこころ 言語表現にひそむ日本人の深層心理をさぐる.講談社.第1刷.
[責任編輯:朱麗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