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喜平項傳球
(1.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2.金華市青春中學 浙江金華 321000)
基于比賽為基礎原則的網球教學策略①
任喜平1項傳球2
(1.浙江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科學學院 浙江金華 321004;2.金華市青春中學 浙江金華 321000)
基于比賽為基礎原則的網球教學策略是強調在類似的比賽情境中練習,來加速學生對網球比賽中的戰術、生理及心理上挑戰各方面的學習,使能達到所學習的網球動作技巧,符合這些挑戰的要求。其教學原則,是單純地將教學設計方式,透過在類似比賽情境中練習來完成。藉由動作技術的整合,運用于所設計的比賽情境教學,讓學生更有經驗在比賽情境中,如何更有效地執行網球動作技巧,并使學生增進在比賽情境中的表現與問題解決能力。
網球教學 策略 比賽
網球技巧的發揮有賴于執行動作技巧(技術層面),以及有關比賽的知識(規則、戰術,戰略)的運用。傳統的網球教學偏重以網球技術模式為基礎,而不是以教導比賽戰術觀念為主要的教學方式。近年來,不少國外學者針對網球教學以戰術模式觀念為主進行介紹,或以比賽為基礎原則的教學練習方法和觀念,藉由強調透過與比賽情境相似的技術練習,以及實際比賽方式去設計教學方法,來取代過去以技術模式為基礎的教學取向。而網球比賽的觀念對于學生在比賽時臨場表現的優劣,具有重要影響。許多學生,透過偏重以技術模式為基礎的教學原則下,可能在技術層面表現優異,但無法很快地調整技術并達到一系列連續比賽情境的要求,以及無法有效執行基礎的網球戰術運用。其主要的影響關鍵在于學生缺乏對整個網球比賽中,動態情境的掌控和知識灌輸與了解。
然而,教師應用比賽為基礎原則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在網球教學時,強調在類似的比賽情境中練習,來加速學生對網球比賽中的戰術、生理以及心理上挑戰各方面的學習,使能達到所學習的網球動作技巧,能夠符合這些挑戰的要求。因此,基于比賽為基礎的教學原則,與傳統體育教學最大的差別,在于它并不是不強調技術練習,而是單純地將教學設計方式,透過在類似比賽情境中練習來完成。藉由動作技術的整合,運用于所設計的比賽情境教學,讓學生更有經驗在比賽情境中,如何更有效地執行網球動作技巧,使學生增進在比賽情境中的表現與問題解決能力。
偏重技術模式基礎的網球教學過程,教師主要是透過熱身、動作技巧練習、錯誤診斷與回饋、動作修正,以及安排相關比賽練習所組成。Turnerand和Martinek(1999)指出:教師藉由調整單元課程設計架構,來增加以個人及團隊為主的動作錯誤更正回饋,并在每一次教學單元課程將結束時,才安排經過規則修正的單、雙打比賽中,提供學生有關比賽與技術的整合回饋,并且幫助發現學生在練習與比賽中,可能發生的錯誤。此原則可能無法增加學生持續參與比賽的意愿及動機。雖然傳統教學亦強調分析、改正學生技術表現的重要性,且教學目標亦以讓學生獲得在比賽中所需要的網球技術動作為主要考慮;然而,可惜的是,學生可能無法調整本身所學得的網球技巧,直接運用到各種網球比賽情境要求中。因此,傳統以網球技術為基礎的教學原則,主要欠缺兩個重要要素:擁有網球比賽的知識以及對于網球比賽情境戰術應用的灌輸。
以比賽為基礎原則的網球教學,主要在教學與學習過程的初期階段,介紹學生可能發生的比賽情境狀況,幫助學生獲得教師所陳述有關在網球比賽情境中如何練習,并如何加速學生做決定能力過程的知識。換言之,學生藉由嘗試與錯誤練習回饋,更能經歷這些比賽技術戰術要求的變化,且鼓勵學生勇于嘗試及提問,并視犯錯為學習的重要部分,來增進學生比賽情境中的表現、問題解決及鑒賞能力。
該文依據Crespo等人(2004)的建議,嘗試提出以比賽為基礎原則的網球教學基本內容架構與設計實例,作為教師設計改進學生在實際網球比賽情境表現時的參考。
以比賽為基礎的教學原則應該包括下列幾點:(1)活動介紹:①熱身(動、靜態的伸展活動);②以球拍或網球為器材,所設計有趣的熱身比賽活動。(2)修正過的網球比賽/情況:①教師設計比賽情境,來鼓勵學生進行比賽戰術的思考(例如:在某個特殊的網球比賽情境中,應該可以做什么?);②教師描述可經過修正基本比賽規則,作為幫助提示在比賽情境中,能夠成功表現所需要決定的戰術與技術范圍;③比賽則是被用以幫助學生學習對某一個戰術應用的了解程度,及能否做出適當決定的參考。(3)分析:①教師與學生進行戰術情境(難題)的討論(了解可能問題以及解答途徑,帶領學生作引導式發現),以及潛在戰術與技術的解決方式(問題解決);②教師觀察學生選擇如何因應,決定何種技術應該再加強練習,以提升其比賽能力。(4)一系列與比賽情境相關的練習活動,包括:①學生應該執行的技巧練習及比賽;②藉由從事這些練習活動及比賽,讓學生認同學習的需求與了解情境的要求;③學生有機會決定何種網球技術及戰術,是此比賽情境最好的使用方式且改善及發展特別的技術(網球技巧、動作等),來解決在比賽情境中所遭遇的戰術問題。(5)修正過的網球比賽或實際比賽:①教師再次呈現一個比賽情境狀況,此比賽情境可以與原先的情境有類似或不同的特征及規則,但需注意必須產生相同的挑戰與難題;②學生應該嘗試應用所學習到的動作技巧于此情境中;③教師與學生一起評量能成功地解決這些比賽情境問題的能力。(6)緩和及結束活動:①有趣的比賽活動及/或靜態的伸展活動;②教師總結單元課程活動,并強調學生對于從事此單元活動內容最重要的概念及優劣情形。
以針對如何使接發球者移位至球場邊線區域的發球技巧與戰略教學──比賽中切削發球情境教學范例(表1),提供基于以比賽為基礎的網球教學課程參考。

表1 基于比賽為基礎的網球教學——發切削球情境教學
以比賽為基礎原則的網球教學方式,逐漸受到歐美體育教師的肯定與支持,且不同運動項目,亦開始注意以比賽為基礎教學原則的潛能。國際網球協會以及國內網球教學逐漸使用迷你網球,來實行類似的教學原則。傳統的網球教學,對于教師而言,主要著重于技術以及擊球動作訓練。以比賽為基礎原則網球教學的主要特色之一,是在網球比賽情境中,精確地將這些動作技巧傳授學生。當學生能熟練在比賽時所使用的網球技巧后,教師進一步強調在比賽中戰術的組合練習,以期提升學生網球比賽表現能力。網球被視為是一項開放性技術的運動項目,在類似網球比賽情境中,學生可以做出不同決定的擊球策略及反應,不僅考驗學生的穩定性,同時考驗其應變能力。因此,練習時,學生必須經歷知覺、方向、行動及回饋等學習過程。在現代的網球教學中,動作技術(行動)應被視為是具有正確符合生物力學原則的功能,也可作為更有效實施比賽戰術的手段。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的擊球技巧與戰術意圖一致,以符合網球比賽情境表現的實用性。
日趨提高的國際網球水平,包含各種不同技術發揮的比賽情境。因此,當模擬比賽情境時,應整合其戰術意圖、動作生物力學機制,將網球技術作為更有效的戰術執行手段。這些建議可經由比賽為基礎原則的教學方法,嘗試應用于不同網球水平的學生教學,鼓勵教師使用這些新方法,提升學生對于網球比賽有更好的觀念及滿意度。
[1]Crespo M.Teaching methodology of tennis[J].Coaching and Sport Science Review,1998(19):3-4.
[2]Crespo M ,Ried M M,Miley D.Tennis:Applied examples of a game based teaching approach[J].Strategies,2004,17(4):27-30.
[3]Elderton W.Situationtraining:Key to training in a game based approach[J].Coaching and Sport Science Review,2008,15(44):24-25.
[4]Elliott BC,Ried M M.Theone-and-two handed backhand in tennis[J].Sport Biome-chanics,2002,1(1):47-68.
[5]Thorpe R,Dent P,Developing a more players oriented approach to coachingtennis[J].Coaching and Sport Science Review,1999(19):5-7.
[6]Turner AP,Crespo M,Ried M,et al.The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teaching approach in tennis[J].Coaching and Sport Science Review,2002(26):2-4.
G845
A
2095-2813(2017)08(b)-0104-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3.104
任喜平(1982—),男,浙江淳安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網球教學。
項傳球(1983—),女,浙江衢州人,本科,中教二級,研究方向:網球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