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麗+趙慶佳+王旭菲+王冀菲
摘要:隨著社會化進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已發展為學生成長的必經之路,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市場需要人才卻找不到,出現了就業市場供需之間的鴻溝,成為了棘手的問題,面對這種情況,充分的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能力的培養,是解決以上問題的必要手段,這也成為當下社會和高校所關注的重點和熱點。因此,筆者就此進行探討,從大學生就業生涯規劃入手,分析如何培養大學生就業能力。
關鍵詞:就業力;就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就業力
就業力,英文全稱Employ ability,也可稱為可雇傭性,就業概念指的是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它產生于1909年,到2005年,針對就業概念,美國教育與就業委員進行了再次明確。狹義上講,就業力即為找到工作的能力,廣義上講,即能夠具有持續完成工作,實現良好職業生涯發展的能力。就目前的大學生就業形勢來說,發展日益嚴峻,據調查,2015年畢業人數達729萬人,2016年畢業生人數達765萬。學生人數多,但真正的人才卻很稀缺。一方面,諸多企業單位感慨需要優秀人才,但卻無法找到合適的人才;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壓力大,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更是困難,就業市場供需之間則出現了難以跨越的障礙。所以說,在高校中,關于大學生就業指導部門應迎合當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標準,采取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措施,盡力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讓每一個大學生都能有機會就業,從而提高高校學生的就業率。
一、通過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充分調動學生就業潛能
高校學分制的實施,讓大學生能夠對課程的選擇更具有自由性,而如果職業規劃生涯指導不具有針對性和必要性,那么,學生對將來職業發展將很難有明確的方向,這也造成學生在大學期間的學習沒有目的性,導致大學生學習動力的缺失,所應掌握的知識結構不平衡,適應能力下降。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的實施,可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發展需求的職業,這也是達成個體與職業相匹配,最大化體現個體價值的關鍵。在整個大學生活中,職業生涯規劃應是其生命線,從大一到大四貫穿始終,這也是可以幫助大學生不斷的督促挑戰自己,有一個確切的大學生活目標,將自己的潛力最大化的激發出來,并進行自主學習,從而使自己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幫助他們為以后更好的進行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內容為:
1、大一(試探階段),此階段中應引導學生了解自我及他人,發展與他人溝通的人際技能,對親情,友情和愛情樹立正確的認識,并能良好處理;
2、大二(定向階段),此階段應幫助每一個大學生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和測評,對自己的性格,愛好和特長有正確的認識,并能針對自身情況,初步定制出符合自己發展的職業規劃和努力目標;
3、大三(沖刺階段),通過和學生討論相關的專業出路、行業現狀、職業知識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了解職業環境、職業常識和職業前景,通過用人單位調研,崗位體驗、網絡查詢等方式進行職業探索和實踐,從而為自己在校期間的成長與畢業時的求職就業意向打下基礎;
4、大四(分化期),在這個階段中,基本上所有的大學生都對將來的方向有了確切的目標,對大一、大二和大三這三年的準備進行總結,對已建立的職業目標進行再次明確,檢查自己是否已準備充分,如發現問題要進行必要的改進和完善,另外,學會簡歷的制作也很重要,指導學生學會并掌握正確的求職方式和技巧,并進行相應的細節上的模擬演練。疏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心理和職業觀,正確適應社會角色的轉換,最終讓自己的職業和生涯目標得以實現。
二、計劃就業生涯,錘煉求職智慧
大學生就業問卷可以通過簡單明了的方式了解現如今大學生熱衷于的求職方向。而撰寫計劃就業生涯報告書可以使調查者了解各種各樣的就業崗位。當然職業定位也需要一定的自我了解,它就是為職業目標與自己的潛能以及主客觀條件謀求最佳匹配。基于個體的最佳才能、最大興趣、最優性格及最有利的環境等信息為基礎的職業定位才是好的。職業定位過程中要考慮性格與職業的匹配、興趣與職業的匹配、特長與職業的匹配、專業與職業的匹配等。但同時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根據發展趨勢及現實情況,明確個人與社會和單位的關系;
2、比較鑒別,比較職業的條件、要求、性質與自身條件的匹配情況,選擇條件更合適、更符合自己特長、更感興趣、經過努力能很快勝任、有發展前途的職業;
3、發揮自己的優勢,縮小自己的不足,抓中重點,對于職業的選擇不要執著于完美;
4、審時度勢,及時調整,要根據情況的變化及時調整擇業目標,不能固執己見,一成不變。
三、就業技能的開展可提高學生就業技能
就業技能,是學生維持工作并能得到發展的根基,開展并實施就業技能大賽,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技能,這也是從事就業指導工作的教育者們平時常見的一項活動。此活動的有效開展,可有助于學生實際問題的解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本領展示及技藝切磋的平臺,是激勵學生的常用手段。技能比賽中所涉及的內容和項目較多,包括板書,英語口語,說課,書法,計算機錄入及模擬經營等技能,可實現與學生專業相結合,參賽形式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團體,團體參賽可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團結精神。通過這樣的形式,可及時的發現學生存在哪些問題,并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方法予以解決。另外,在此過程中,也要遵循“請進來,走出去”的戰略,與人才機構和用人單位進行對接,了解其需求,考慮其建議和意見,并制定相應的制度引入畢業生的考核中,與用人單位建立長期的聯系機制,以達到培養實用的專業技能人才的目的。
當前的青年人上大學的目的和價值體現,就是能夠通過大學將自己的就業能力更好,更全面的提高,使自己具備符合當下社會所需人才的要求,而實體經濟因為金融經濟的負面影響,使大學生的就業難度加大,對此,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者對當下時勢進行觀察和分析,預計情況的變化,并作出及時、相應的調整。找準就業切入點。堅持能力提升,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優秀人才是達到充分就業目的的最佳途徑。另外,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應該更多地從課堂理論化向社會實踐化轉變,以提高學生的就業力為重點,通過提升學生的就業力來幫助他們實現人生理想。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要從大學生進入到學校就要開始進行的。但是,僅僅依靠高校的努力來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以及保障高校就業率還是不夠的,這需要高校,社會和企業的三方努力以及配合,當地政府要加大對于高校培養學生就業能力的扶持力度,企業針對就業能力的開發,高校、勞動力市場、企業三方之間要保持信息的暢通,及時交流,必要時企業要提供一定的幫助,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保證畢業后能夠找到較為合適的工作。
[參考文獻]
[1]丁怡,提升大學生就業力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08,(15)。
[2]姜玉發,周曉莉,大學生如何提高就業能力[J],吉林華橋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
[3]劉婷.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視域下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研究[D].遼寧工業大學,2014.
[4]王翡翡. 大學生培養機制、就業能力與職業成功的關系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
[5]劉紅霞. 論師范類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及其培養[J]. 中國成人教育,2012,(13):49-51.
(作者單位: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