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林
摘要:95后大學生是年輕人消費的主力,其消費心理存在實用性、理性消費與娛樂性、沖動消費的矛盾、消費觀念“開源”與“節流”的矛盾、消費后心理總結的矛盾,這與社會環境的變化有關,也與家庭、學校的教育和引導缺失有關。因此,家長、學校有必要采取必要的步驟培養大學生科學理性的消費觀,大學生自身也要自覺抵制不良消費,培養理性消費觀,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關鍵詞:95后大學生;消費心理;高校教育
學生的消費歷來都是商業經濟追逐的焦點。無論是從經濟來源、消費結構,還是從消費理念和消費力來看,當下大學生的消費都呈現出新特點,尤其是95后的大學生,更是引導著時代的最新潮流和時尚,其消費心理矛盾問題也隨之出現,亟需加以引導與教育。
一、95后大學生消費心理矛盾表現
誠然,不同的客觀環境、家庭背景、價值取向、思維結構等都會對大學生的消費觀念產生不同影響,但95后大學生消費群體中有一個共同點,即基本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普遍存在著父母溺愛的可能性,而據調查,這種溺愛與家庭經濟條件沒有直接關聯。這種溺愛主要表現在家長對進入大學后的孩子的具體消費情況并不清楚,有的從不過問,一味擔心子女在外吃苦。而大學生一方面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消費成員,另一方面隨著心性的成熟,也能夠體會父母的不易,這更增加了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矛盾,因此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矛盾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實用性、理性消費與娛樂性、沖動消費的矛盾。
95后大學生的消費觀念具有多元化、開放性,除了基本的生活、學習消費外,他們消費時首先還是比較理性的,這主要是因為他們的消費來源基本靠父母,沒有太多額外的收入來源,所以消費時較為重視商品和服務的性價比。但95后的大學生自控能力不強,易受媒體宣傳誘導或是受身邊同學影響而產生隨機消費,其開支中更有相當比例的娛樂性消費和沖動消費。這主要集中在如下兩方面:
一方面,大學生存在攀比消費心理。大學生站在時代的前沿,喜歡標新立異,對時尚潮流敏感,傾向張揚個性,對品牌的意識程度和時尚性、前衛性的要求普遍較高,再加上虛榮心驅使,存在從眾心理,這樣就容易產生攀比心理。比如手機的攀比。似乎每一個時段都有幾種特定的手機品牌引領著大學生消費的最前端,過去大學生擁有手機是一種時尚標識,而今擁有智能手機已成為普遍現象。特別是近幾年來,某國生產的某品牌手機和電腦,儼然成為了大學生的高端頂配。某品牌手機和電腦的熱銷固然得益于該品牌成功的廣告宣傳策劃效應,但也與當代大學生群體的攀比助推不無關系。這種只認品牌不注重實用和功能的消費,帶著強烈的崇洋媚外的心理色彩,以至于大學生在這方面的投入不菲。
除了手機這類智能科技產品外,同類現象還存在于發型、服裝、美容、化妝、飾品、生活用品消費上。此外,隨著大學生學習駕證比例的攀升,個別地區個別高校也出現學生自駕汽車進入校園炫富的現象。
另一方面,大學生的社會交際消費開支顯著增強。這方面消費分為兩大類:交友消費和戀愛消費,具體表現在聚餐消費和禮品消費兩大項。現在大學生中普遍流行“人際投資”和上“戀愛必修課”。過去有所謂的畢業宴、散伙宴、謝師宴,現在已發展到過生日、考高分、當干部、獲獎、接風、送行、分手等名目都有聚餐、K歌、贈禮物、游玩等,否則便被視為“不上路子”、沒情分、情商低。可見面子、人氣、關注度等因素左右著大學生的消費觀念,通過這種方式來維系的感情,肯定要以高消費為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戀愛消費開始呈現女生主動支出的新現象,網絡消費蔚然成風,網購甚至出現了不是為了消費而消費,而是為了追逐消費的新形勢、體驗消費過程的快感而消費。
第二,消費觀念“開源”與“節流”的矛盾。
95后大學生的收支源流相當不平衡,多數是入不敷出,消費普遍缺乏計劃性,大部分同學承認自己是月光族,且超出預算。而且大學生的節約意識淡薄、浪費情況嚴重,這一點從近年來屢屢曝光的大學校園食堂浪費現象嚴重的新聞中可見一斑,無需多言。
第三,消費后心理總結矛盾。
大學生對自己的消費有著自己認為合理的解釋:請客送禮賺的是人脈和資源,度假游玩增長的是視野和層次,時尚名牌彰顯的是追求和品位……似乎浪費的不是金錢,而是青春。總之花銷的名目都很合理,也能說服父母理解。但是生活還是殘酷的,現實還是骨感的,畢竟這些名目繁多的花銷數額都不菲,畢竟大學生財力上“一無所有”,畢竟他們對父母工作的辛苦還是有所理解的。因此,有的同學在支出過度而回望“初心”的時候,會產生懊悔心理,會節衣縮食,甚至犧牲必要的開支。
然而,這種“初心”只能持續一段時間,虛榮心的驅使又極易使他們形成無休止的攀比心理,極端的甚至還出現騙取貧困助學金、偷竊、援助交際等喪失人格、不顧倫理和違犯法規的現象。于是在超出預算之后,他們往往自動陷入自責和反省,乃至“剁手”,諸多的不該這樣、不該那樣消費……不過,青春的沖動和外界誘惑實在是來的太大,這種心境不會持續太久,他們很快就會進入另一個循環,繼續追逐著自己的“熱愛”。
二、95后大學生消費心理矛盾產生原因與解決方法
大學生當中的攀比、炫富、崇洋媚外心態,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奢侈浪費等不良之風,如果不及時糾正、積極引導,就易導致其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扭曲,這對于他們的學習和成長是十分不利的,甚至會滋生一些社會問題。當然,95后大學生在消費上出現的矛盾心理,既與整體社會氛圍有關,也與社會、家庭、學校的教育和引導缺失有關。因此,對即將成為社會主要驅動力和消費生力軍的“95后”加強消費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緩,這種教育需要家長、學校和大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家庭因素中,性別、獨生子女與否、家庭所在地、家庭收入狀況等都會對大學生的消費狀況和消費行為產生影響。獨生子女、城鎮大學生、家庭經濟條件較好的大學生在勤儉節約方面明顯不如非獨生子女、農村大學生、家庭收入較低的大學生,攀比炫耀心理相對較重。endprint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師,父母的消費模式必定會影響到孩子。如果父母不節儉,不合理用錢,經常沖動消費,孩子也會大手大腳地花錢,不懂節制。如果家長一味追求名牌,追求高檔,孩子也會“向高標準看齊”。所以父母消費觀念若存在誤區,就無法正確指導自己孩子的消費。
相比之下,孩子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教育對于學生消費觀念的培養有著重要影響。
高校教育中,還沒有真正形成針對學生消費觀的教育。由于對大學生的消費心理和行為了解不夠全面、不夠客觀,課程設置中與人生觀、勞動觀、金錢觀、國情觀等重要思想觀念緊密相關的消費觀的專題教育在思想品德修養課中就沒有充分開展,從而也難以達到真正的指導大學生正確消費的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對學生良好消費意識的教育,也要營造理性消費、勤儉節約的校園氛圍,在校風建設上要注重塑造和強化學生良好的消費意識和消費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消費習慣。
高校相關人員還可以鼓勵大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去體驗生活的不易,通過鼓勵大學生參加各種課外兼職和實踐活動,確立科學的消費觀,培養自立能力,使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勞動成果,養成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和合理消費的健康心理和行為。
對大學生自身而言,要樹立自己理智的消費觀念,要理智地對待自己的消費行為。作為一個純消費者,大學生經濟來源基本靠家庭,所以在消費時要考慮到家庭的經濟狀況,要有自制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費的誤區。要正視自己的消費層次,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富不傲,貧不卑”,適時調整“不正”和非理性心態,避免步入由從眾心理轉向標新立異心理的惡性循環的消費誤區,塑造和諧的心靈環境,從本質上杜絕攀比消費、超前消費等非理性消費現象的產生。
雖然目前我國家庭經濟狀況與以往相比已經很富足,但我們應當居安思危,吃水不忘挖井人。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建設的棟梁,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所以引導大學生繼續保持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念,反對奢侈浪費、盲目攀比的不良風氣,在當前依然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當今社會所提供的可消費商品和服務日益多樣化,但其質量良莠不齊,其中一些不適合大學生消費的內容不可能完全屏蔽在大學生的消費視野之外,如果沒有理性的消費觀,很可能使95后大學生的消費誤入歧途,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因此,家長、學校有必要培養大學生科學的、理性的消費觀,大學生自身也要切實實施到消費生活中去,自覺抵制不良消費內容和消費方式,自覺培養理性消費觀,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引導大學生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對于完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單位:淮陰師范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