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要:血性是軍人職業的標簽,隨著武警部隊遂行任務的日益繁重,如何激發軍校學員的戰斗血性已成為重要課題,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血性的本質內涵以及影響因素,提出了提升學員血性的策略與方法。
關鍵詞:血性;軍校學員;強化信念;情緒喚醒;心理訓練
2014年10月,習主席在全軍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著力培養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其中有血性就是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在現階段,武警官兵執勤站崗、處突維穩、搶險救災任務繁重,時刻面臨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必須下大力砥礪血性,保持軍人特有的正氣、虎氣和銳氣,才能為執行各類急難險重任務,保持戰斗力提供強大支撐。
一、“血性”的心理學內涵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血性,它是軍人特有的一種內化的英勇頑強的個性品質,是“知、情、意”和諧統一的高級心理活動,體現人的態度、情感、行為習慣,由軍人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行為等濃縮升華而成的一種戰斗力量,是直接影響支配軍人行為的一種精神狀態,是意志行為、情感、信念,三者的綜合統一。
二、影響“血性”形成的因素
(一)生物遺傳是基礎
生物遺傳對個體血性特質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氣質類型上,它和人的中樞神經系統的活動類型、內分泌系統有關,每個人的氣質類型是不同的,有的人天生勇敢一些,血性相對好培養,比如說膽汁質,而有的人天生謹慎、膽小,血性相對難培養,比如抑郁質。
(二)后天培養是關鍵
第一、家庭環境。家庭氛圍、父母的教養方式、言傳身教都在潛移默化中雕刻著個體的雛形,影響著個體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
第二、學校教育。學校是人格社會化的主要場所。軍校作為武警部隊人才培養的搖籃,培養的是未來指揮官。當面對急難險重任務時,當面對生死考驗時,他們必須能身先士卒,舍生忘死,勇于擔當。
第三、部隊鍛煉。實際上部隊的氛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常的訓練模式以及參與重大任務的頻次、實戰經驗的積累對于培育血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軍人的血性離不開家庭優秀品格的傳承,離不開學校教育的培養,離不開部隊生活的實際鍛煉。
三、鍛造“有血性”軍人的方法與途徑
軍人的血性是由人的信念、情感、意志行為所構成的一種心理特質,表現在戰時,培養在平時,關鍵在養成。
(一)在強化政治信念中催生血性
通常講,理想信念教育只有建立在主體的心理層面,才有可能被主體最終接受,才有可能真正轉化到主體的認知深層結構中去。因此,在理想信念教育過程中,必須從接受者的心理現狀出發,緊跟官兵心理實際,教育方式多樣,做到潤物細無聲。
用光榮傳統熏陶。善于從歷史事件和革命紀念地中發掘光榮傳統的教育資源,通過開展讀戰史、講戰例、寫戰書、看戰斗影片、唱戰斗歌曲等活動,讓官兵在學習民族英雄的壯麗情懷中繼承血性基因,從重溫經典戰例中砥礪血性品質。
用優良環境涵養。好的軍營文化對官兵的思想、價值觀、戰斗精神等都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例如美軍將價值觀制作成標牌、宣傳畫和條幅,在訓練場、餐廳、宿舍和圖書館等處大量張貼、懸掛。并且官兵的身份牌上都鐫刻著軍人的價值觀。通過這些點滴細節,讓官兵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和培養官兵們的戰斗精神。這些外軍的先進經驗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效仿,加強營區文化環境建設,使戰斗精神入心、入腦。
用先進典型示范。官兵身邊的強軍標兵、道德模范、業務能手,用實際行動做出了好樣子。他們是有形的正能量、鮮活的價值觀。要重視發現、培養和宣傳做新一代革命軍人的時代楷模,引導官兵見賢思齊、仿賢育德,在學有方向、趕有目標中不斷完善自我、提升修養。
(二)在喚醒積極情緒中鞏固血性
關于如何通過調動調動積極情緒去激發軍人的血性,中國古代兵法中的闡述是很多的,思想非常豐富,它既是上乘境界的用兵原則,也是中國古代作戰勵氣思想的心理精要。古代的軍事思想家認為,要想調動士氣,激發血性。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以“德”激氣?!敖碳s人輕死,道約人死正”(《司馬法·嚴位第四》)意思是用法令約束人,只能使人不敢怕死,而用道義教育感動人,才能使人為正義愿意戰死。
2、以“賞罰”激氣。凡軍隊,無不重賞罰。孫子認為,“賞罰孰明”是直接關系到“氣”的形成與保持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要有功必賞,有過必罰;賞不逾時,罰不遷列;賞不私親近,罰不諱強大;不賞私勞,不罰私怨。尤其要重視賞,要賞的合情合理。
3、以“厚卒”激氣。即通過關心體貼部屬來激勵將士。孫子主張“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孫子·地形篇》)。戚家軍能始終保持高昂的士氣,戰斗的血性,屢敗倭寇,威震海疆,與戚繼光關心愛護士卒,故始士卒勇于沖鋒陷陣是分不開的。
4、以“用將”激氣。將帥以身作則,戰場之上,將帥能夠“先之以身,后之于人,則士無不勇矣。”(《將苑·勵士》)。意思是指揮作戰的將領,必須用本身的表率作用來激勵士卒,這樣才能使士卒聽從指揮。正因為如此,在《吳子兵法·料敵第二》就提出要把三軍中那些有用的人才,選拔出來成為將領,分別使用,發揮個人的長處,用于作戰,這樣就能大大提高整體的戰斗精神。
(三)在加大心理訓練中提升血性
1、“心理超限”訓練。在日常訓練中,模擬極端情況,通過心理超限訓練,使戰斗人員心理耐受性不斷增強,有利于完成戰斗任務。例如美國西點軍校向西十公里有個叫巴克納的新生訓練基地,學生稱之為“獸營”在那里,教官明確告訴學生“三個月之內不是人”,不僅無休止的訓練和最低水平的睡眠、飲食,精神上還要經受各種“折磨”和“欺凌”目的是用這種常人難以忍受的手段“把那些嬌生慣養的個人主義者們完全擊垮,提高心理的抗挫閾限,然后再拾起碎片重新塑造成合格的軍人”,達到“心理脫敏”。
2、“傷亡體驗”訓練。其理論依據是西方存在主義心理學。包括開展與死亡的哲學對話,讓官兵對死亡與生存的意義進行深層次的思考,用智慧之火照亮頭腦; 讓官兵真實地感知死亡,帶其感知靜穆的墓地,以消解恐懼; 進行戰勝恐懼的心理行為訓練,諸如認知療法、系統脫敏法等等,使官兵感知自己的恐懼,認識它、進而控制它、戰勝它。這些都可以利用心理咨詢室和訓練設施組織。
3、“戰斗承壓”訓練。戰斗承壓包括生理和心理戰斗承壓。“與承受一般的身心壓力比較,它更強調身心潛能的開發和承壓的持續性和耐受性。在平時的對抗訓練中,應設置險局、危局、僵局、困局甚至敗局來鍛煉思維反應、決斷能力等,真正在近似實戰的情境中鍛煉軍人。
綜上,血性是軍人職業的標簽,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只有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軍隊建設事業之中,把每一次訓練、任務、演習和作戰行動作為培養血性的重要時機,全力以赴聚焦打贏,立足本職愛軍精武,才能真正樹立起充滿血性的時代軍人形象。
[參考文獻]
[1] 劉琳,《貫徹落實習主席關于培養“四有”革命軍人的重要論述》,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14年6期。
[2] 談志興,《軍人血性及其錘煉途徑探析》,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13年4期。
[3] 朱仁寶、張曉飛,《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心理機制》,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3期。
[4] 吳麗,《淺談需要、動機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學理論,2011年10期。
[5] 史慶新,《培養"四有"新一代革命軍人應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軍事史林,2010年4期。
[6] 尚勇,《軍事實踐:軍人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現實土壤》,黑河學刊,2012年5期。
(作者單位:武警工程大學理學院,陜西 西安71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