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世峰
《三字經》中講“教之道,貴以專”。作為教師來講,能坐得住,靜下心專注于自己教育教學,多讀點書,充分掌握一些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知識,在教師專業化成長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就顯得尤為重要。新時代的教師該如何堅守自己的職業之道呢?
教之道,貴以“德”專。翻閱一下中國悠久的歷史,儒家學派告訴我們,欲正人先正己,教育別人先從修身立德開始。歷史在向我們昭示,自古至今的大學問家,無不是品德高尚的人,教育更無例外。從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開始,到陶行知的“教育是立國之本”,再到魏書生的“居體內思察,心域極寬”,哪一個教育家不是德為人師、行為世范呢?所以,這教之道,離不開教師個人品德的修養,人格的升華。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些老師,他們從教幾十年,積極投身于“傳道、授業、解惑”中,對教育始終是矢志不渝!他們在以往的艱難困苦中沒有抱怨,在如今收獲幸福時更心懷感激,在三尺講臺上極力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他們無愧于“人民教師”這一稱號,用自己的高尚人格贏得了家長的尊重、學生的愛戴和社會的贊譽。由此可言,堅持以德育人,是教師立世之根本。
教之道,貴以“技”專。魏源曾說:“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作為教師,我們都應追求自身教學技能的精進。而精湛的教學技能只能來源于教學實踐。只要我們用心備課上課,細心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斷充實自我,堅持反思,周而復始,慢慢就會領悟出一些教學規律,教學技藝就會達到一定的境界。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堅持以自我發展為主,結合自身的愛好與特長,摸索出一套屬于自己的教學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不要覺得大師們都起點高,離我們很遙遠,只不過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大師頭上的光環,殊不知,大師背后對教育工作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魏書生也做過農村民辦教師,還當過工人,并非教師天才,他也是從上好每堂課,批好每次作業開始,也曾為學生不愛學習困惑,在工作中致力于讓全體學生熱愛學習的研究,課堂上注重培養學習興趣,當他發現一些學生對解數學題不感興趣時,就教育學生學數學的意義和它對培養計算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開發智力的重要性,在理論和實踐結合中讓學生逐漸產生對解數學題的學習興趣,以致題目越難越有味,解題方法越多、越快樂,興趣就越濃。他認為,教師講課,寡淡無味、平鋪直敘是教學的大忌,他總是尊重每個學生,力圖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活潑的學習氣氛,在課堂上,趣事、樂事層出不窮,學生思維可以馳騁,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久而久之,學生對他教的學科產生濃厚興趣。為了讓學生每堂課都能發揮到極致,特別是到外省、市上課時,不少學生都是第一次在舞臺上面上課,看見下面有成百上千位教師在聽課,學生精力不集中,精神緊張,于是魏書生請同學們集體唱一支歌或集體朗誦一首詩以消除學生的緊張氣氛。這一切都是他立足于課堂教學,多年研究積累的結果。經過幾十年如一日的錘煉,他的課堂呈現出 務實性、情感性、獨立性、創新性、發展性等原則,成為海內外教師、學者學習研究的典范。他不僅出版了50多本專著,還留下了210萬字的教育日記,發表了近百篇論文。就這樣,魏書生的教學技能日積月累上升為道。道有大小,作為普通教師可能難以悟出教育之大道,但做老師這么久,我們都捫心自問,自己悟出了多少屬于自己的小的教育教學之道呢?
教之道,貴以“意”專。現在很多教師說自己活得太累,孰不知一個人只苦想而不做事,會讓自己感到迷茫而一無所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育絕非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教師堅守自己的理想,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今天炒股票、明天買彩票,心靜不下來,是搞不好教育的。也許今天我們努力去做的一切,要在十年甚至幾十年后才能收獲結果,這才是教育的真諦。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的湖南省張家界市桑植縣汨湖鄉姚峰界小學王化安老師,子承父業,堅守清貧,在12年沒有一分錢工資、兩任妻子先后離去的情況下,扎根鄉村教學崗位巋然不動,教學成績十分優異,感人事跡情動天下。其搭著木梯升國旗、國旗綁在樹枝上的感人事跡被國內外網友熱頌不已,并被譽為“最牛的高山小學國旗旗桿”。他,一個最卑微的小學教師,卻用自己堅強的意志書寫出不平凡的人生,得到全國人民的尊敬。我們今天做事的態度決定明天的幸福指數,因此,要辯證看待生活中的是與非、利與弊,得與失,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陰陽面”的互相轉化,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平穩的心態,最終,我們定會收獲屬于自己的快樂人生和職業幸福。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選擇了這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是我們每個教師的榮耀。新時期的教師只有堅守高尚的節操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斷學習、反思,才會在自己專業化發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