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
摘 要: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問題”不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起點,更是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全過程的一個要素。所以,教師一般都重視對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要積極激發學生提出要探究的問題,捕捉教學中新生成的問題,根據新情況確定課堂教學的發展,用問題培植出課堂的生長點。
關鍵詞:問題;培植;生長點
一、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
一切思維來源于問題。教學要有突破性發展,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而它要發展起來,有賴于教師對它的高度重視、積極的培養和激發。激發學生質疑的關鍵:首先是要營造寬松的質疑氛圍。教師應積極創設和諧課堂,鼓勵質疑,在全班學生中形成“學起于思,思源與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的共識,讓更多的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大膽提出問題。其次是允許學生犯錯。學生問題意識是一種淺顯探索意識,是創造的起點,所以,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應該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改正。
二、給足學生思考緩沖的時間
任何有價值的問題,都應該是在思考之后提出的。當學生在深入學習和思考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并經過自身的努力后,確實無法解決,產生了真正的“疑問”,這種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會很吸引人,很有價值。而要做到課堂上的“有疑而問”,就需要給學生提供較充足的思考時間,讓學生通過認真思考,提出問題。因此,教師不應倉促地讓心急的學生發言,教師更不能為了“去問題”急于拿出一個結論,草草了事。這樣做,既使學生獲得充足的獨立思考時間,也可以讓教師預先把脈,對學生的提問做到心中有數。
三、精心梳理課堂教學環節
(一)對問題有效選擇與補充
學生看問題是多面的,想法是多變的,有的是探究的主題性問題或核心性問題,有些問題實質是一樣的,有的雖是與主題相關的問題,但在本堂課上無法解決。教師可讓各小組來判斷評價和甄別,然后教師評價進行歸類篩選取舍,形成教學新的生長點。例1:我在《兩種電荷》(初中物理人教版第15章第一節)一節內容教學中,出示各種導線、開關和插座等電子元件,在此基礎上提問:你從中想到了什么共同點?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提出的問題有:(1)導線除了用來導電外,還有什么用途?(2)為什么導線的芯是銅或者鋁的,而外層卻是用塑料的?(3)金屬為什么導電?而塑料、橡膠不導電?(4)哪些物質能導電?哪些物質不導電?問題(1)是無關問題,可用一句話評價后舍去,后面的問題都是需要討論的問題。教師就可也引導補充問題(5)如果導線的外層潮濕了,塑料外層有可能導電嗎?學生很快就能悟出導體與絕緣體沒有絕對界限。
(二)對問題的排序與深加工
不同的學生,由于理解課堂的能力層次不同,對待同一事物所提出的問題的角度和深度差異很大。教學中,教師先要肯定學生質疑的態度,然后則要根據學生探究問題的梯度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的順序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重新排列組合,實際上排列問題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的過程。在該過程中就能找到課堂生長點,對于學生的問題較模糊膚淺的情況,教師要幫助學生使問題清晰深刻,以揭示需要探究的問題的本質。例2:在《電阻》教學中,(人教版第16章電壓和電阻第3節)教師拿出長短粗細不一樣的銅導線和鎳鉻合金導線,告訴學生它們的導電能力不一樣,導電能力強則電阻小,反之則電阻大。有的學生提出問題(1)導體的電阻大小是否與材料、長度和粗細有關?學生提出的問題已經顯現出影響電阻的三個因素,但探究活動卻無明確的方向和具體的實驗方法。教師接著激發學生:那我們要具體實施“探究導體的電阻大小與這三個因素的關系”,應提出什么探究問題呢?有學生提出問題:(2)導體的電阻大小與長短有什么樣的關系?我立即糾正學生們錯誤的認識,說探究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實質上是研究著變量對電阻大小的影響,當然要一個一個變量的研究,同學們能否將問題提得更深入一些?大家的思維活躍了,對問題有了更深的探究。
(三)對問題的拓展與延伸
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列舉一些結合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來理解,而學生在學習中也會對生活中問題的關注,甚至提出與生活有關的實際問題。這時教師要善于把實際問題轉化為可開展探究的科學問題。在物理教學中,學生常常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發現,可能提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教師也確實無法明確的解決,但學生想探究的興趣很高,此時教師不能簡單地將問題踢回給學生而不管,教師可將問題向課外延伸與拓展,以提高學生解決自己實際難題的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例3:在《噪聲的危害和控制》(人教版第2章聲現象第4節)教學中,讓學生例舉出自己見過的噪聲危害。我問:對于噪聲現象,同學們有什么問題需要探究?學生提出問題(1)怎樣讓汽車不鳴笛?問題(2)怎樣使噪聲傳不進教室?學生提出的都是實際問題。我啟發學生將這個問題轉化為物理課堂問題,我說:這兩個問題都涉及到噪聲對人們的危害,同學們能轉換一種表達方式提出一個科學探究的問題嗎?學生則提出問題:如何減弱噪聲的危害?這樣一來,輕易的把生活中的問題引入課堂教學中,供同學們討論思考。
生成性教育資源無處不在,在課堂教學中不是缺乏生成性的教育資源,而是缺乏善于發現和有效利用教育資源的眼睛。教師要有一雙慧眼,時刻關注并及時捕捉課堂上師生、生生互動中產生的有探究價值的新信息、新問題,并能在亮點處引領,在冷場處引領,在迷茫處引領,從而再有所發現,有所拓展,有所創新,促進教學的不斷生成和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