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英
小學語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打好語文基本功,為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好基礎。在聽、說、讀、寫的基本功中,閱讀起到一個橋梁作用,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核心所在。本人自參工以來,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育工作,現在本人就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積累,談一談如何對小學生進行閱讀教學,尤其是對低年級學生而言:
一、在情感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什么都變得容易,甚至連時間都覺得會過的快一些。那么為了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用一些有趣的謎語或者感人的故事,創設一定的情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產生興趣,進而激發他們的學習欲望。我記得我在教學四年級課文《去年的樹》一課時,在教學最后總結到“小鳥堅守自己的諾言,對著燭火‘給樹唱起了歌……”學生馬上站起,說“老師,小鳥明明沒有給樹唱歌,樹都被砍伐掉了”,我聽了以后,很開心,說到:“你讀得很認真,想得也不錯,看來有同學不同意老師的說法,那我們就一起來說說小鳥到底有沒有給樹唱歌?”課堂再次活躍起來,分成兩派,自由辯論。最后,大家成功說服這位同學,讓他理解了小鳥對著燭火唱歌的心境,其實就是在對著小樹唱歌。在這樣民主寬松的氛圍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
二、有讀又練,才是真正學習
俗話說的好,光說不練假把式。同樣,對于語文閱讀教學來說更是如此,只讀,情感體驗了,但是更深層次的感悟,就需要再練中來。而練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比如在教學《觸摸春天》一課,我就設計了這樣的讀寫的方法,讓學生寫出自己想要創造的屬于自己的繽紛世界。練筆,可以拉近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心理距離,成功地完成讀者角色與文本角色的心理對接,在寫作過程中,感受自己也感受作者,促進學生語言表達的同時,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三、增強朗讀訓練,提升閱讀能力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來也會吟”由此可見,朗讀的重要性。新課標中也說“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既然是對話,那就要用聲音說出來。由此,也形成了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從初讀到精度再到品讀,初讀,即感知課文的內容,了解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精讀,對課文的重點詞句段進行學習;品讀,則是帶領學生走出文本,拓展視野。可見讀是多么重要,它是閱讀教學的精髓所在,而教師要做的就是帶領學生理解地讀,傳情地讀,讀出感情,讀出韻味。比如我在教學《美麗的小路》一課時,就先讓學生想想他們認為一條美麗的小路應該是什么樣的,孩子們七嘴八舌,有的說要有花有草,有的說要在河邊等等,這就成功的引起了他們的興趣,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然后在教學時,對課文進行精度時,我讓他們分角色表演讀,再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中,學生很快就感受到了“美麗的小路”需要大家的愛護保護。整堂課都是在各種讀的方式中渡過,學生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有意思,最后做到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不在需要老師多說什么,學生自己就可以很好的感受到文章的情感。
四、提倡合作學習,追求高質量閱讀
要開展合作學習,以追求高質量的閱讀,那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建立合作性學習小組。在建立合作學習小組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化特征、心里傾向、認知結構、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將全班學生分為不同層次,把不同層次的學生重新組合,分為多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是全班的縮影,即有利于優等生帶動中等生的“拔高”學習,又能幫助后進生的“達標”學習,有利于在小組中形成互幫、互促的學習氛圍。其次要做到的是組內成員的分工要合理、學習的內容要恰當。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的參與率,每個成員在小組里都要擔任一個具體的角色,使每個成員都能在合作學習中得到鍛煉。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每個學生盡可能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因此,選取合作的內容有一定的趣味性,具有合作的價值,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可評估性。科學的評價是合作學習有效開展的關鍵,為下一次開展合作學習打下了基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給達標者予以鼓勵性的評價,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反思,使其體會到自己的進步,消除后進生的自卑感,使其增強自信心。實施評價時,不僅要評價學生的成果,更要關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不僅要評價每個學生的參與情況,更要關注小組的整體情況;不僅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水平,還要關注他在合作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與態度。
總之,教無定法,特別是對閱讀教學而言,更是百家爭鳴,每個老師有每個老師的特點,每個學生也有學生的不同。但不論怎樣,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一致的,在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本質也是不變的,教師的教學語言和教學方法是貫穿始終的,教師改變“教師分析、講解、灌輸”的傳統閱讀教學方式,找到一套適合自己,適合自己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閱讀學習方法是最重要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