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航
摘要:陶淵明詩集中頻繁出現“歸”字,幾乎涉及到他所有題材的作品。詩人表現出的這種對某一意象符號的“執念”定有其緣由,其“歸”既是歸往肉體的家園也是歸往精神的家園,而在尋求歸宿的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淵明形象也不僅僅是一位明哲保身的隱士,更是一位有著強烈人文關懷的偉大的詩人。
關鍵詞:陶淵明;“歸”;自然;本真
旋鳥入深林,犬吠斜陽暮。
欣然歸去兮,荷鋤沾衣露。
此為筆者讀完淵明詩集后所呈現的心中之景。自然之物的暮歸與淵明的歸心相契,故能呈現出一種閑適、安謐的氛圍。然而何以“欣然歸去兮”“種豆南山”①?何以欲“功遂辭歸”兮“臨寵不忒”②?淵明自答:“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③淵明所處的時代“是中國人生活史里點綴著最多的悲劇,富于生命的羅曼司的一個時期”,宗白華先生如是評價,“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④而淵明作為備受后代推崇的文化價值符號,其輝煌之作即誕生于此時。眾所知淵明為世人所崇敬在于他的隱逸,面對著社會的混亂,保持自然而不被異化,不“淈其泥而揚其波”,于是便選擇了歸田務農的恬淡生活。因此后代對淵明的研究多集中在“山水”“酒”“飛鳥”等意象符號上,對“歸”的研究也只是著眼于“歸隱”,并沒有對其詩中頻繁出現的“歸”字本身作出詳細系統的探尋。筆者有感于“歸”字在陶詩中出現的高頻,于是稍做定量研究,發現僅其詩作中就用了四十余處,遍及四言、五言,出現于其描寫農耕、描寫景物、抒發生命感慨以及評價歷史人物等幾乎所有題材的作品中,更有組詩如《歸園田居》、《歸鳥》等詩篇專意寫“歸”。詩人這種對某一意象符號的“執念”定有其緣由,筆者在此欲從創作心理入手對其緣由及時代意義進行淺析,以使淵明更好地為世人所理解。
一、“歸家”之“歸”
“歸”在陶詩中的第一種含義就是“歸家”。“家”本身在他心中是承載了自己諸多情感的載體,“家”是包容、舒適、毫無拘束,“家”有閑適、樂趣、淡中有味,他對家的戀念滲透到從親人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歸家”便是從官場世故返還質樸民風,是他對本真生活的熱愛、對至深人情的熱愛。淵明重情戀家,其中的一個比較突出的表現就是他對孩子的愛,這種愛在《和郭主簿》二首其一中表露無疑:“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音。”不滿于官場沉浮之氣而歸家,他對“家”的包容、舒適之特質是肯定的,更是體現了淵明任性自然不愿委心的人格特點。然而他又是樂觀堅強的,生活的磨難沒有讓他靡靡頹唐,有孩子的陪伴讓他仍然樂觀地享受苦中之樂。因而“家”讓他魂牽夢縈,“眇眇孤舟遠,綿綿歸思紆”⑤,“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⑥。一個“綿綿”,一個“計日”,那渴念家鄉、歸心似箭的歸子形象便躍然眼前。這幾處的淵明心中那回家的渴望溢于言表,歸思綿綿悠紆,纏繞著他的心,“家”在他心中成為了魂牽夢縈的所在。另一方面,官場羈靡、名利虛空使他不想為名利所縛,他欲做翙羽于飛的鳥兒肆意翱翔,而不愿陷入華籠束縛身心。《飲酒二十首》其十中有言:“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他意識到追名逐利的虛無,欲使自己停止對功名利祿的奔波追求,以及時地回歸到恬淡的生活中去。另外淵明喜以鳥自比,他更以歸鳥棲舊枝比自己的戀舊居。如《歸鳥》第二章:“雖不懷游,見林情依。遇云頡頏,相鳴而歸。”在家中的他,就像盤旋在林子上空的鳥一樣,自由無拘束。以飛鳥寄托自己的戀家情感,清露和風,高遠曠達,抒發自己“豈思天路,欣及舊棲”的真情。
另外也有淵明歸隱后因事外出后歸家的“歸”。如《歸園田居》其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移居》其二:“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在此處,家是自己的容身之所,農務后的歸家帶給他的是一種充實完滿的內心體驗。
通此我們會發現在家的淵明是快樂的,是自由的,是率性的,是會令人著迷的,而淵明也在《酬丁柴桑》中表明了自己的歸家之樂:“飧勝如歸,聆善若始。”
二、歸于自然之“歸”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⑦一語道破淵明對自然的向往,以樊籠之鳥渴望自然比自己居于官場的渴望自由,構建出一種向往“人的自然化”⑧的審美境界,從中體現淵明追求真樸的自然哲學觀。在這里,“自然”成為淵明詩里的重要歸宿。“自然”二字最早見于《老子》的“道法自然”,莊子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法無貴真”的主張。魏晉時期的人們受魏晉風氣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對正統儒學之外的道家、玄學之類產生興趣,淵明也受此影響,對道家思想進行吸收。陳寅恪先生曾說:“淵明之思想為承襲魏晉清談演變之結果及依據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說而創改之新自然說。惟其為主自然說者,故非名教說,并以自然與名教不相同……惟求融合精神於運化之中,即與大自然為一體。”⑨淵明順天道規律,以積極的人生觀處世:“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⑩另外《歸去來兮辭》序中也表現了他對“自然”的順崇:“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基于淵明對“自然”的順崇,筆者分析后將“歸自然”分為三個層面,即:內心精神層面、生死觀層面和對社會的構想層面。
1. 內心精神層面的返還內心本真——順性與歸農
“少無適俗韻”的淵明面對著本就混亂無比的官場,意識到自己為官場羈靡生活所累,人生固短,富貴名利若浮煙,何苦折磨自己以使自己與本心相悖,尚不如順從本心、及時行樂。“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B11,“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B12,“雖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B13,因而他選擇順心而為“息駕歸閑居”B14。“淵明所追求的生命的最高境界,為生命內部的自覺。”B15此言得之。歸隱田園即包含著自我意識的覺醒,然而何為其內心本真?“閑居”是本真,農耕是本真,淡泊是本真,一切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生活都是本真。這一點淵明在《閑情賦》中給了我們答案:“檢逸辭而宗淡泊,始則蕩以思慮,而終歸閑正。”“閑正”就是他所向往的本真,也就是自然。“閑正”即處于閑適、本位的狀態,那么田園農耕生活便是淵明心中最理想的“本味生活”了。淵明親力事農雖“力盡”但“欣然”,閑暇中又可取樂“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B16,“息交游閑業,臥起弄書琴”B17。在他看來,內心閑適縱使體乏汗涔總也覺悠然自得。農耕之為本在封建社會自不必說,在《勸農》篇中,淵明也極力陳述農耕之必要,智圣賢愚均需農耕,黃文煥評之:“竟無一人不在農中矣。”B18在《移居》中淵明又表現出一種對付出和收獲之間關系的理解:“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似乎現實的付出與收獲不成比,淵明便格外看重農耕中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也由此使淵明對農耕更為認可。《戊申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中有言:“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義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暖飽為生存之本,家境清貧親力務農的淵明深諳此理,可見淵明心中務農的本真性。endprint
2.生死觀層面的人生歸休
生與死,靈與肉,一直以來成為人們談論不休的話題,上古神話中有之,先哲圣人、文人精英們的著述中亦有之,街頭巷語、讖語村言中也不乏其存在。道教玄學盛行,人們煉丹服藥以求長生,而同處于一個時代的淵明雖重養生卻不求于長生,他看透長生的虛妄和死的必然,他對于“死”是看得開放得下的,《形影神》三首詩就是他由形影神三者的關系入手探尋惜生之謬誤以勸世人的篇章,是他生死觀的代表作。在他看來“貴賤賢愚,莫不營營以惜生……故極陳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釋之。”B19所以,雖然“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B20、“適見在世中,奄去靡歸期”B21、“一旦百歲后,相與還北邙”B22、“百年歸丘壟,用此空名道!”
B23,但是形影在世又何嘗不是受苦呢,他在《雜詩十二首》其一中說道:“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人生本就是飄飄乎然也,隨風徙倚不由己,唯有神是自由任己的,那么形影既滅對于神而言或許才是真的解脫。更何況人固有一死,“生則有賢愚貴賤,是所異也;死則有臭腐消滅,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兇愚亦死。”B24理固亦然。故淵明視之自然,積極樂觀,既然“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B25,何不“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B26、“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B27!他對死的樂觀更表現在給自己寫挽歌,常人面對死亡避尤不及更何況坦然以自己死后的場景取樂。《挽歌》三首寫想象中自己死后的場景,可謂真實自然、發人深省,“一朝出門去,歸來良未央”,“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讬體同山阿。”一句“讬體同山阿”正是他意識里“人的自然化”的生動體現。人生須臾即逝,山川萬年不改之,人生百年后,雖形影俱滅,但又因歸于山川自然才得以永恒。
正是因為有著對死亡的坦然接受以及對性靈的釋放,具有曠達積極生死觀的淵明詩有著一種獨特的高質,呈現出一種和諧的最高美感。
3.社會構想層面的復古之“歸”
中國社會一直以來具有崇古傳統,“雞犬之聲相聞”的時代成為知識分子所向往的時代。如《史記·伯夷列傳》:“歌曰:‘神農虞夏,忽然沒兮,我安適歸矣。”B28皇甫謐《高士傳》:“唐虞世遠,吾將安歸?”
B29都表現出士人對古代社會的渴望,以及對自身歸宿的擔憂。有學者稱魏晉時期為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其原因也在于文人的“復古”觀。“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南北朝分裂,釀成社會秩序的大解體,舊禮教的總崩潰、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藝術創造精神的勃發,使我們聯想到西歐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這是強烈、矛盾、熱情、濃于生命色彩的一個時代。”B30生逢社會秩序的混亂、禮教崩塌,舊的信仰缺失,新的信仰仍未建立,此時的文人便在心中構建自己向往的社會藍圖。來者不可知,便唯有借鑒前人,因而“復古”便成為士人理想社會的共識。
淵明在詩中表達了自己對“古”的皈依,《和郭主簿二首》其一:“遙遙望白云,懷古一何深。”《贈羊長史》:“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黃虞。得知千載上,正賴古人書。”懷古的深切使淵明精神上高度認同,淵明描繪出心目中桃花源的美好藍圖,成為自己的精神家園,感之甚有道家“大同社會”之意。李劍鋒評:“桃源人如世間人‘往來種作,也勞動,只是‘傲然自足,抱樸含真,不同世間之虛偽矯飾、顛倒夢想而已。”B31而這就是淵明渴望回歸的一種原生的社會狀態。
為淵明所心心念念的“歸”終究是欲歸往何處?是歸往肉體的家園也是精神的家園。綜而觀之,我們發現淵明是一個很“真”的人,他看透世間的虛幻假面,赤子之心里容不下一絲世間的污濁,他渴望真情、真生活、真社會,并極力親為地守護住自己身邊的真情、真生活、真社會,“歸”便成為他反復吟詠呼吁的主題。但他并非沒有過入世之志,他曾三度出仕,也曾在《雜詩》中感慨:“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他詠荊軻詠三良,艷羨他們可以酬壯志,宋范溫《論韻》中有言:“三良詩,慨然致忠臣之愿。荊軻詩,毅然彰烈士之憤。一時之意,必反覆形容。”B32仇兆鰲《杜詩詳注》之杜甫《可惜》詩注引《杜臆》:“蓋陶雖隱約于柴桑、栗里間,觀其美三良之殉主,羨荊軻之報仇,慕田疇之節義,知其非忘世者,但不逢時耳。公亦有志濟世,而厄于窮愁,故讬之以自況歟。”B33正是因為淵明有著熾熱的騁志之心,才會對時代的迷霧抱有更深的失望感,一方面任性自然,一方面又以自己的視角關注著社會,他始終保有著儒士的信仰“從心所欲不逾矩”,并把這種最純正的儒理傳達給后世,復歸到本真的“儒”,讓讀者在閱讀中既無全然地放縱,亦無一昧地厭世,而是給我們指明一條新的途徑,既可保持本真得到心靈的充實,又能超脫出社會的灰暗置身于一片光明的境地,使心靈得到解脫,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讓自己的精神進行新陳代謝的妙法呢。這樣的淵明不僅僅是一位明哲保身的詩人,更是一位關注著整個社會精神狀態的具有濃郁人文關懷的偉大詩人。也正因此,淵明詩中流露出和諧的美感,給我們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林語堂先生在《人生的愛好者——陶淵明》中評之:“陶淵明代表中國文化一種奇怪的特質,這種特質就是肉的專一和靈的傲慢的奇怪混合,就是不流于靈欲的精神生活和不流于肉欲的物質的奇怪混合,在這混合中,感觀和心靈是和諧相處的。”B34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浮躁不安是這個社會的常態,淵明的“歸”便是獨特的清新,我們需要這一氣涼意,拂去心頭的燥熱,保留住內心那易失的“本真”。
歸去兮,歸去兮,世間多縲紲,把酒化塵蕪。
[注釋]
①古直箋李劍鋒評《重定陶淵明詩箋》山東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詩文引用版本下同《歸園田居》五首其三,第46頁
②《命子》,第25頁
③《歸園田居》五首其一,第43頁
④宗白華撰《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8頁《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endprint
⑤《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第87頁
⑥《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二首其一,第90頁
⑦《歸園田居》五首其一,第43頁
⑧李迎新《歸鳥意象與陶淵明的自然哲學觀》《文學視線》2001年第1期
⑨陳寅恪撰《陶淵明之思想與清談之關系·陶淵明批評》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56頁
⑩《歸去來兮辭》并序,第228頁
B11《飲酒》二十首其八,第120頁
B12《飲酒》二十首其九,第121頁
B13《飲酒》二十首其十一,第123頁
B14《飲酒》二十首其十,第122頁
B15古直箋李劍鋒評《重定陶淵明詩箋》山東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40頁,劍鋒評
B16《歸去來兮辭》并序,第228頁
B17《和郭主簿二首》其一,第72頁
B18《重定陶淵明詩箋》第24頁引《四庫全書存目業書·集部》第三冊影印明末刻《陶元亮詩》,第169頁
B19《形影神》序,第35頁
B20《歸園田居》五首其四,第47頁
B21《形影神·形影神》,第35頁
B22《擬古》九首其四,第152頁
B23《雜詩》十二首其四,第162頁
B24《重定陶淵明詩箋》第38頁,引《列子?楊朱》
B25《連雨獨飲》第64頁
B26《形影神·神釋》第37頁
B27《歸去來兮辭》并序,第228頁
B28《重定陶淵明詩箋》第80頁,引《史記·伯夷列傳》
B29《重定陶淵明詩箋》第80頁,引皇甫謐《高士傳》
B30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8頁,《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
B31《重定陶淵明詩箋》第64頁,李劍鋒評
B32《重定陶淵明詩箋》第181頁,引宋范溫《論韻》
B33《重定陶淵明詩箋》第182頁,引仇兆鰲《杜詩詳注》之杜甫《可惜》詩注引《杜臆》
B34林語堂《人生的盛宴》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
[參考文獻]
[1]古直箋李劍鋒評《重定陶淵明詩箋》山東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2]李迎新《歸鳥意象與陶淵明的自然哲學觀》《文學視線》2001年第1期
[3]黃桂鳳《陶淵明是“歸”不是“隱”的社會文化心理解讀》《作家雜志》2009年第4期
[4]王文革《從<世說新語>看魏晉風度的審美本質》《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第46卷第3期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文學院 2015級 中文基地班,山東 濟南 25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