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林語堂文本中的東方文化情結及其傳統文化皈依

2017-10-09 04:09:49許小莉
山東青年 2017年5期
關鍵詞:文本文化

許小莉

摘要:著名的文學家和翻譯家林語堂先生旅居美國三十多年,期間著譯了多部文學作品,當中無論是文學創作如《京華煙云》、《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孔子的智慧》、《老子的智慧》等,或是譯著如《浮生六記》、《東坡詩文選》、《幽夢影》、《板橋家書》等,都展現林先生非凡超常的語言能力,也映射了他深藏于骨髓的東方文化情結。《中國日報》這樣評價林語堂:“林氏可能是近百年來受西方文化熏染極深而對國際宣揚中國傳統文化貢獻最大的一位作家與華人。”文章從林語堂先生的內心世界出發,研究他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在文本中展現給英語國家的讀者,探索他對于中國和傳統文化的赤子之心。

關鍵詞:東方文化情結傳統文化文本選擇;文化補償

引言2013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中央黨校80年校慶的講話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言下之意對于回歸傳統文化,追根溯源,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決心十分堅定、明了。他提出要用讀者:“樂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語言”作為對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手段。這個建議不由讓人想起身兼五四文壇上著名作家和翻譯家雙重身份的林語堂先生,在其眾多的翻譯作品中,他以幽默、達觀的筆觸,“兩腳踏東西文化”,在兩種文化的碰撞中找到良性的平衡點,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貢獻。

一、比較林語堂先生的東方主義與東方文化情結

林語堂先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情結和皈依并非一蹴而就、與生俱來的,而是有一個逐漸發展和不斷加深的過程,他對于中國文化的復雜情感,就如他在《八十自敘》所說的那樣,是“一捆矛盾”。

(一)不可避免的東方主義(Orientalism)

“東方主義”一詞容易令人望文生義,認為該學問源于東方且真實地反映了東方世界的有關文化和現象。而事實上,東方主義由美國著名學者薩伊德在1978年出版的《東方主義》一書中提出,其概念基于葛蘭西的“霸權”論。在書中分析了東方主義的三層含義:1、它是對東方的全面研究,任何一個人在任何領域中從事關于東方的教學、寫作以及科研活動都可以被稱作是“東方主義者”;2、它是一種建立在“東方”與“西方”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差異的基礎上的思維方式,文學家、哲學家和理論家們以這種差異為出發點進行研究,建構自己的理論;3、它同時也是西方世界用以征服東方的產物。從薩伊德的釋義中可看出,東方主義在本質上是存在偏見和派別性的,代表了東西方力量比較的強弱,而在20世紀的30年代,很顯然當時的美國處于強勢,而中國則處于弱勢。作為一名文學家和翻譯家,在選擇文本進行創譯時,必然不得不考慮強勢語讀者的主流需要。

林先生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父親林至誠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及牧師。他6歲就讀于教會辦的小學,及至17歲就讀于圣公會所辦上海圣約翰大學,這所大學以教英文著名,林先生說自己在這里“把英文學通了”。在進入清華大學之前,他所受之教育基本與西方文化有關,這奠定了他早期“西學東漸”的特點。另外,林先生的大部分文學作品都是在美國生活期間創、譯的,為了在美國取得話語權,得到認可,他在一些作品中不得不對中國文化標準稍加修飾,從美國讀者的角度和需要來選擇作品的內容,因此其筆下的東方是經過一番加工和雕琢的。再者,林先生同時受中西方文化的熏陶,雖則是傳播中國文化,但筆觸卻是帶有溫和、幽默的西方況味的,這與同時期魯迅先生犀利、辛辣的文風截然不同。最后,我們還原到其創作《吾國與吾民》和《生活的藝術》等作品的時代背景中來看看。當國人在戰火中躲警報時,林先生卻在萬里之外的他鄉悠然、閑適地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向西方介紹了中國傳統的生活哲學和文化思想,其所描繪的中國文化中品茗茶、賞雪、弄月之類的閑情逸致與同時期的國情落差甚大。因此雖然林先生從美國讀者的視閾來描繪中國形象,受到了西方世界的熱烈歡迎,并通過中國民族文化資源為自己在美國樹立了個性和標簽,但正由于這種置身事外,當時其作品在國內并不討好,甚至受到抵制。

雖然為了迎合西方讀者的口味,林先生選擇了輕松、幽默的筆觸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而避開了當時國內真實的戰亂、苦難,而且因此而受盡國內一些同行的唾棄和謾罵,但從今天的視角來看,也許他對于當時苦難國情的回避,是希望通過那些能體現人類共有情感和價值的內容來更廣泛地傳播中國文化。

以上是東方主義在林語堂作品中的體現。雖然他生活在西方,無法避免地站在西方的角度來認識和闡釋中國的本土文化,但作為一名具有雙重文化身份的學者,他的思想體系中,始終都存在著濃厚的東方文化情結。

(二)難以割舍的東方文化情結(the Complex to Oriental Cultures)

1974年,同樣對翻譯有獨到見解的曾虛白先生在林先生80壽誕時,為其送上一幀白話立軸,上書“謝謝你把淵深的中國文化通俗化了介紹給世界”,據說林先生對此立軸甚為欣賞。實際上他在1936年旅居美國后,其對中西兩種文化的傳播重心已然落在了向西方世界介紹中國文化方面了,開始“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的過程。他行走于字里行間的民族情感,其著譯文本中所包含的東方文化情結及其對傳統文化的皈依仍值得今天的人們去學習和仰望。

林先生的東方文化情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種突發奇想。他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龍溪縣坂仔鎮,所謂“坂”是指山坡、斜坡。家鄉的崇山峻嶺、山水人文對其一生的影響巨大。他的次女林太乙曾引用父親的一段話來描述他對家鄉的情感:“你要是生長在山地里,擔保一輩子是個山地的孩子,永遠不變。山影響了我對人生的看法……我有這些健全的觀念和簡樸的思想,完全是得于閩南的秀美山陵,我仍然用一個簡樸的農家子弟的眼睛來觀看人生。”因此林先生的東方情結根深蒂固,盡管遠離故土而長期旅居異國,但早期所受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已根植于血液之中。林太乙在《林語堂傳》中寫到《天下月刊》的主編溫源寧先生留學歸國后,“穿的是英國紳士的西裝,手持拐杖,吃英國式的下午茶,講英語時學劍橋式的結結巴巴腔調,好像要找到恰到好處的字眼才可發言。”而自己的父親則“與溫鯨寧不同,不肯穿西裝,講英語時故意帶點寧波口音。”這段描寫讓人莞爾,忍不住想象林先生的頑皮,也體會到他著意流露的東方情結。endprint

另一方面,這種情結產生的也與他在西方國家難以找到歸屬感有關。林太乙寫道“那時候的美國是白人的天下,白人種族歧視很深,對黃種人與對黑人一樣,簡直不把他們當作人看待。他們稱中國人為Chinaman或Chink,而不說Chinese,是一種鄙視。” 1932年賽珍珠女士的《大地》一書獲得普利策獎,西方讀者開始對中國及其國人有所認識,對the mysterious orient(神秘的東方)和the inscrutable Chinese(不可了解的中國人)有了很大的好奇心。在種種內外因素的驅動下,林先生在中西方文化徘徊許久的腳步終于企定,他后期的著譯重心落在了傳播中國文化上,于是就有了《吾國與吾民》、《孔子的智慧》、《京華煙云》和《生活的藝術》等用英文寫作的作品,以及《東坡文選》和《浮生六記》等譯作。同為向西方讀者介紹中國文化的另一位作家賽珍珠對《吾國與吾民》的評價頗高,認為它是“關于中國最完備、最重要的一本書。”

我們在林先生一些文學作品中也可以體會到他的東方文化情結,在《浮生六記》的譯文中,他用“異化”的翻譯手段保留了中國文化的“異國情調”。如把“餛飩”音譯為“Wonton”;“八股時文”直譯為“eight-legged essays”;“狐貍精”直譯為“fox-spirit”,諸如此類。林先生用自嘲的“愚蠢的翻譯”方式,將中國的文化習俗和語言特點原汁原味地展現給西方讀者,帶著他們感受東方文化的特點與風情,更富有層次感和美感。

二、林語堂文本中流露的東方文化情結及其傳統文化皈依

林先生在《吾國與吾民》中這樣評價自己對中國語言和母語文化的了解匱乏“Before my teens I knew Joshuas trumpets blew down the walls of Jericho(《圣經》舊經:約書亞記中的故事), but I did not know until I was about thirty that when Mengchiangn(孟姜女) cried over the bones of her husband who had died building the Great Wall in conscript labor, the torrent of her tears washed away a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譯文:當我少年時我即知曉約書亞列隊吹號“吹”塌耶利哥城墻,但卻到約30歲才知道孟姜女在因修建長城而死的夫君白骨旁悲號哭泣,她滂沱的淚水沖塌了長城的一角。)其后為了“彌補”自己對中國文化了解的不足,他立刻“惡補”了《紅樓夢》等古典名著、學習北京方言、研究文言文等。

思念總是在離別后才開始。林先生在旅居海外數十年的時間里,不論是著書立說,還是講課演說,處處表現出對民族文化,對祖國人民的深情厚意。若真要說有什么偏頗的話,此時的林先生也已然偏向了母語文化,正如施建偉在《林語堂在海外》第十七章-鄉情:濃的化不開中所寫 “他有時會過分美化中國文化中不該美化的東西 ‘月亮也是中國的好,這才是林語堂的寫照。”

(一)文本的選擇

作為學貫中西的作家和翻譯家,不論是文學創作還是翻譯作品,林先生大多以中國文化為依托,以英文語言為載體,從選擇寫作素材、翻譯文本到形成作品的過程基本都帶有翻譯的性質。而大多數的翻譯家在選擇文本時,往往表現出比較明顯的個體特點和傾向,如翻譯家楊憲益多以中國古典名著為翻譯文本,作品有《紅樓夢》、《老殘游記》、《儒林外史》等;而查良錚先生則選擇以外國詩歌為主要翻譯文本,包括有普希金、雪萊、拜倫等外國詩人的詩作。此外,翻譯文本選擇還受到目的語文化和源語文化之間強弱較量因素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文本的選擇較多考慮到強勢文化讀者的主流期望和需要。基于以上兩點原因,林語堂著譯作品在文本選擇上具有以下特點:

1、其文本選擇體現了他從“西學東漸”到“東學西漸”的變化過程

初創《語絲》時,林先生的重心主要落在“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主張“惟有爽爽快快講歐化之一法,才能改造國民性的弱點。”希望以西方的文化價值觀來改造中國的國民性。而到了20世紀30年代,林先生開始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互補溶合,試圖在傳統文化的一個角落里找到了自己靈魂的歸宿,于是有了《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和《京華煙云》等著譯。林先生后期的著譯文本選擇已經側重于“向外國人講中國文化”,并在此后30余年里用英語進行創作,編譯了《孔子的智慧》和《老子的智慧》兩部作品,將中國的儒、道精神介紹給西方世界。林先生心中的東方文化情結影響到了他對翻譯文本的選擇,正是在他的這些著譯中,中國文化走向了世界,西方國家開始對中國文化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

2、文本中的儒道思想、女性觀和文學性體現了其構建中國形象的愿望

從《孔子的智慧》和《老子的智慧》這兩部作品中可看到林先生對于中國儒家和到家思想的推崇,通過他的妙筆,既向西方世界介紹了以“禮法為綱”的儒家精神,又傳播了“崇尚自然、追求浪漫”的道家精神。其實我們從他作品中的中庸哲學、恬淡幽默也可看出他的生活態度及其文本特點。也正是在這一態度之下,林先生才在國內一片水深火熱之際,成就了《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等閑適、悠然的英文創作。他的目光和胸懷超越了現實情勢,更多、更遠地投向了中國與西方世界溝通上,向西方讀者介紹一個從遠古走來的深沉、真實的中國。

另外,林先生對譯作《浮生六記》中女主人公“蕓”的欣賞表露了他的女性觀,他認為“蕓”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而在《京華煙云》所塑造 的 “木蘭”、“曼娘”則是一個性反叛、一個恪守儒家禮教,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林先生既提倡女性自由解放又落后保守的女性觀。

再有,林先生深厚的中國文化功底和對中國傳統文學一貫的濃厚興趣及深入研究,成就了《東坡文選》、《蘇東坡傳》、《幽夢影》、《桃花源記》、《聲聲慢》等著譯。尤其對蘇東坡、陶淵明等詩人,除了他們的詩作,林先生對于他們的超然世外的生活態度也尤為贊賞。他們閑時、愜意的生活態度深深打動了他,在翻譯他們的詩作的同時,林先生也是在向西方世界娓娓吟詠東方的人生哲學。endprint

林先生內心的東方文化情結和當時西方社會的外部環境訴求影響了他對于創、譯文本的選擇,在確定了文本之后,隨之而來的便是采用何種翻譯形式與策略,才能在不影響閱讀理解的前提下,讓西方讀者從文本中更好地體驗中國文化的“異國情調”。

(二)林語堂文本翻譯中傳遞的中國傳統文化與神韻之美

1、通過文本中的文化補償(Cultural Compensation)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如前所述,林先生在翻譯中所選的漢語文本主要是中國古典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的原文文本中所隱含的文化內容對于外國讀者來說,如不采取一定的翻譯手段,必然產生一定障礙,難以讓他們精準理解原文的信息和精彩之處。對此,林先生采取了文化補償的方法,通過文內增譯、文內注釋和文外注釋三種手段來彌補原文中的“文化缺省”和“情景缺省”。

如《京華煙云》中的例文:“…and because there were hunhun, or bandits, outside Yungtingmen Gate, they must go by way of the Marco Polo Bridge, and follow the route to Chochow before they struck southeastward.”,中文意思“……又因為在北京永定門外有‘混混兒,他們必須取道盧溝橋,到涿州,再折往東南”(張振玉譯)。林先生用音譯+or+文化補償的方式,在文內對“hunhun”進行增譯,在不影響閱讀效果的情況下,保持了中國方言的特色,煞是有趣。又如“Now, the grandmother had brought from Shantung some countrystyle tsungtse. These were solid triangle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stuffed with ham and pork or black sugar and beam flour, and 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and steamed.”,即“祖母從家里帶來了一些山東式的粽子。里面的餡是火腿、豬肉或黑糖、豆沙。”(張振玉譯)林先生通過“These were solid triangles…wrapped in bamboo leaves and steamed”將 “山東式的粽子”在文內直接補充解釋,既保留了母語的語言特色,又能照顧到讀者的閱讀理解需要,可謂兩全其美矣。

再如他在《京華煙云》中“If she was the chiajen (talented beauty) he was not the tsaitse (peot-lover) of the romances.”直接對“佳人”和“才子”先音譯,再用文內注釋的方式進行文化補償,對西方讀者來說,既能領略到東方文化風情,又不影響其對作品的理解。還有,在《幽夢影》“有山林隱逸之樂而不知享者,漁樵也,農圃也,緇黃也”的譯文中 “…there are those who have the beauties of forests and hills before their eyes, but do not appreciate them – the fisherman, the woodcutters, peasants and the black and the yellow[Buddhist and Taoist monks].”林先生則先用直譯的方式“the black and the yellow”翻譯文中的“緇黃”,然后再用文內注釋的方法進一步解釋,將文本的深層文化含義“僧人緇服,道士黃冠”表達出來,達到形式和內容兼顧的效果。

又如他在《浮生六記》中“遷倉米巷,余顏其臥樓曰賓香閣,蓋以蕓名而取如賓意也。”的譯文“After we had moved to Tsangmi Alley, I called our bedroom the ‘Tower of My Guests Fragrance, with a reference to Yüns name, and to the story of Liang Hung and Meng Kuang who, as husband and wife, were always courteous to each other ‘like guests.”后對“蕓”加腳注“‘Yün in Chinese means a fragrant weed”通過這種方法使讀者理解文中女主人公“Yün”所蘊含的“香氣濃郁的草本植物”之寓意,使得“Yün”的中國傳統女性形象更躍然紙上。

2、通過“忠、順、美”標準(faithfulness,smoothness and beauty)傳達東方文學的神韻

林語堂先生的文本多為中國古典文學,其中更不乏詩詞作品,由于韻文在句式、聲音和節奏等方面與其他文學形式有一定的區別,因此是個翻譯的標準自然與其他文本相比較存在著特殊性。林先生對于翻譯標準,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原則:忠、順、美。這三個原則從他的作品中可見一斑。如沈復的詩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若按照逐字直譯的方式,句中的“侵”、“染”、“肥”則分別是“invade”、“dye”和“fat”,而林先生則將詩句翻譯為“Touched by autumn, ones figure grows slender; soaked in frost, the chrysanthemum blooms full.”用“touch”、“soak”和“bloom full”更加傳神達意的翻譯出詩人的感懷和詩歌的美感,忠實于詩句的原意。

再以蘇東坡一首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中“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的譯文為例:endprint

With a thousand words from our pens,

And ten thousand volumes in our breasts,

We thought it not difficult to make our

Emperors the best.

林先生不僅在譯文形式上體現了原詩句的節奏感和錯落有致,且做到了偶句押韻,展示了他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翻譯技巧。其中既有對“千字”、“萬卷”的直譯,又有將“堯舜”直接置換為“Emperor”翻譯策略,他在兩種語言中順暢、自由地切換,既照顧到譯文的形式和讀者的理解,又將其中蘊含的意義和文化特點表現出來。

在審美方面,林先生認為翻譯是一門精致的藝術,而美感則是翻譯者的責任。他將李清照《聲聲慢》開頭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翻譯為“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ank, so dead!”他通過 “dim”、“dark”、“dense”、“dull”、“damp”、“dank”和“dead”將原文中疊音詞的特點重現并真實的傳達了原文的意義,向西方讀者渲染詩詞中早春時節傷感的愁情,富有藝術感染力。

三、當代中國文學屆對林語堂的研究情況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漫長的大蕭條,失業與貧困、焦慮與哀愁籠罩在其上空,成為迫切的社會問題。而此時的文學風格也悄悄發生轉變,作家們從20年代的個人哀傷頹靡、厭戰反戰的情緒中跳出來,將視角轉向底層的人民和社會問題。林語堂也適時地選擇了閑適、幽默、性靈的文體,將中國哲學中的“老莊之精神”和“孔孟之面目”呈現給西方讀者,宛如徐來的清風,使生活在高壓、憂慮中的他們從現實得以片刻抽離,在東方哲學和文化中尋得片刻的安慰,隨林先生的筆觸在書中觀山、鑒石、賞雪、養花、蓄鳥、聽雨、吟風、弄月……因此,他的作品受到當時美國社會和讀者的歡迎,曾四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被美國文化界列為“二十世紀智慧人物”之一,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壇的地位。即使在現代,他在國際上依然扮演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美國前總統布什評價林語堂:至今還影響著美國人的“中國觀”。

然而,與國外大熱的情形截然不同的是,由于林先生筆下的中國與當時實際國情落差大,他超越政治、社會、道德而選擇向西方世界介紹“另類性質”的中國文化,使得他本人及其文學作品在國內很長一段時期內難以得到真正的重視和研究。值得欣慰的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隨著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潮流,林先生的作品始在國內“解凍”,在1989年一年內,上海書店推出了《京華煙云》、《武則天正傳》、《朱門》、《風聲鶴唳》、《蘇東坡傳》、《中國傳奇小說》等十幾本書。另外也出現了一批研究林語堂作品的學者,如唐弢、萬近平、施建偉、王兆勝等,他們也紛紛出版了《林語堂論》、《林語堂評傳》、《林語堂研究論集》、《林語堂與中國文化》、《閑話林語堂》等論著,對林語堂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借鑒意義。甚至在1991-1993年,還成立了以福建的華僑大學海外研究所為核心的林語堂研究學術群體。

縱觀這些有關林先生的學術研究和資料、論著,其文學價值主要體現介紹林先生的生平傳記和中西文化思想,大多為傳記。直到近幾年,對他的研究才進一步深入到:從哲學觀、美學觀、翻譯觀和文化觀等,全方面挖掘林先生在文化外交方面的貢獻和作用。不過,相對于其他同時期的文學家,目前對林先生的研究還不夠,還需繼續研學他所留下的豐富文學遺產,為當代中西文化交流做一個借鑒。

四、結語

以林語堂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文學家、翻譯家,他們所處的時期與今天全球化發展趨勢相似,也恰逢留學、旅居海外的熱潮。英語也是他們所熟練掌握的一門外國語言,但他們卻能站在一個較為“厥中”的立場來處理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的關系,使英語真正成為文化交流的橋梁,而非偏向一端的灌注西方文化、思潮的工具。王兆勝在《林語堂 腳踏中西文化》一書中對林先生的總結很好,說他有“西洋頭腦”和“中國心靈”,這個評價一針見血,而這種品質和特征也是現代學習、使用英語者所應該具有的。

[參考文獻]

[1] 林語堂:《吾國與吾民》,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Lin Yutang: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年。

[3]Lin Yutang:The Importance of Living,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年版。

[4]Lin Yutang:Moment in Peking,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5]林太乙:《林語堂傳》,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年版。

[6]王少娣:《跨文化視角下的林語堂翻譯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7]孫振亮:《林語堂翻譯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8]林語堂:《林語堂散文選集》,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王兆勝:《林語堂與中國文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10]施建偉:《林語堂研究論集》,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1]王兆勝:《林語堂 兩腳踏中西文化》,文津出版社2005年版。

[12]林語堂:《林語堂選集》,中央書店1947年版。

[13]王英鵬:《跨文化傳播視閾下的翻譯功能研究》,上海交通大學2016年版。

[14]白靖宇:《文化與翻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15] 馮智強:《中國智慧跨文化傳播的“中國腔調”——林語堂“譯出”策略的哲學思考》,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年第10期。

[16]邱培超:《自“文以載道”至“性靈文學”——林語堂文學論述的學術史意義》,閩臺文化研究,2016年第1期。

[17]陳欣欣:《論林語堂的白話文語言觀與文學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年第5期。

[18]張秀燕:《從Moment in Peking看林語堂對中國文化特色詞的補償翻譯》,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19]葉新、林曦:《從林語堂看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國出版,2012年5月上。

[20] 張季紅:《淺析林語堂的文化態度與跨文化傳播實踐》,上海翻譯,2016年第1期。

[21]吳小英:《林語堂傳播中國文化的文本選擇》,東南傳播,2012年第9期。

(作者單位:廣東省粵東技師學院,廣東 汕頭 515041)endprint

猜你喜歡
文本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初中群文閱讀的文本選擇及組織
甘肅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2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誰遠誰近?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人間(2015年20期)2016-01-04 12:47:10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综合成人|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99精品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亚洲成A人V欧美综合天堂| 国产不卡在线看|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在线看国产精品|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99激情网|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高清国产va日韩亚洲免费午夜电影|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成人久久18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欧美激情伊人|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99热免费在线| 综合色天天| 综合色88|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九色91在线视频| 在线免费观看AV|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九九免费观看全部免费视频|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久久国产毛片|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欧美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老司机精品99在线播放| 91久久精品国产|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无码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a级免费|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国产精品开放后亚洲|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免费高清自慰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色欲|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精品国产网|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欧美中日韩在线|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911亚洲精品| 欧美午夜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不卡| 精品久久久久无码|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福利在线免费视频|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亚洲第一色网站| 久久亚洲天堂| 亚洲91精品视频| 亚洲成aⅴ人在线观看|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