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魁
摘要:從媒介地理學視角來看,地域文化對地方傳媒有著多方面的影響。本文試著從報紙語言、版面樣式、報紙風格三個方面,探究齊魯文化對《齊魯晚報》的影響,探討地理環境、媒體、地域文化三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以期為地方傳媒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齊魯文化;齊魯晚報;影響與分析
從媒介地理學視角來看,地域文化對地方傳媒有著多方面的影響。作為山東省內發行量最大的報紙,《齊魯晚報》受到齊魯文化的怎樣的影響,給受眾帶來哪些變化,這些問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值得關注研究。
一、報紙語言
盡管對于報紙語言有一定的共同規定,比如語言要簡潔明了、嚴謹規范、精確清晰等,但這并不是說所有報紙都要采取同一種模式去行文報道。相反,具有地方特色的語言運用會讓該報紙更為“親民”,獲得當地受眾的認可。因為方言是一個地方文化的和歷史的積淀,是當地人們維系地方文化與地方感的重要工具。另外,地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報紙文章的語言習慣。
(一)《齊魯晚報》時評版
在新聞報道方面,報紙的語言大同小異。一份報紙最能體現其語言特色的是評論版,因此以下對《齊魯晚報》時評版進行了特色分析:
它的語言親近、通俗、不說教,用山東話來說就是“說實在話,拉實在理”。 《齊魯晚報》的讀者多是普通市民,報紙緊緊抓住這一點,在語言上下足了功夫,其淺顯易懂的語言深深的吸引了讀者,讓讀者能通過通俗的話語明白真實的道理。《齊魯晚報》時評版的語言應用中比較注意語言的群眾化。在標題、文中善于運用一些俚語、俗語。比如《別在“旅游”這棵樹上吊死》這篇評論巧妙地套用了一句俗語做成了標題,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的標題一下子就吸引住了讀者,調動了讀者的積極性。讀者怎能不喜歡這種娓娓道來、妙趣橫生的文章呢?
(二)“e泉城”
2010年4月20日起,齊魯晚報 “e泉城”版面正式亮相。這是個報網互動的欄目,在新媒體的環境中應運而生。該版面一經面世,就用其鮮明的網頁形式吸引了大量讀者的視線。“e泉城”,e,代表的是網絡之意,同時也含“議”論成分,并把“說網語談網事表民意關民生”作為版面的宗旨。
“e泉城”是的定位是“話題性欄目”。而在《齊魯晚報》濟南新聞版,有一個招牌老欄目,那就是“剪子巷”,它的目標就是針對濟南本地的評說,定位在“說濟南的事,拉百姓的理”。這兩個版塊的相同之處就是都要有鮮明的時效性,但是 “e泉城”因為結合網絡,所以其語言更為網絡化,同時不乏活潑幽默的網友評論。其表現形式是網絡化的,版面語言也應是多變的,最終落腳點也是市民和網民的關切。它把濟南的一些熱門網站和論壇作為內容來源,例如天涯濟南、大眾網、濟南論壇、愛卡網、百度濟南吧、濟南部落、齊魯網等網站論壇異常活躍,互動性十足,而山房網、搜房網、焦點網等一些房地產和社區論壇影響力很大,灌水者眾,網帖豐富,同時,濟南各政府網站、濟南各高校BBS也是很重要的信息來源。
二、版面樣式
在當今激烈的媒體競爭中,通過不斷創新來吸引讀者的眼球是必要的手段之一。不僅報紙寫稿的方式要創新,報道的內容要改進,編稿的方式要創新,版面的形式也得創新。版式的調整,能更好的凸顯出報紙的定位、內涵,讓該報與其他報紙更加鮮明的區別開來。
提起山東,人們會想到五岳之尊——泰山,天下第一泉——趵突泉,天縱之圣——孔子等等。從地理環境上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是這樣的地理環境以及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影響,山東給人的印象就是尚禮、厚重、憨直。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齊魯晚報》的版面樣式。
《齊魯晚報》在2006年1月1日進行了重要的改版。改版后的《齊魯晚報》更加嚴肅莊重,雅致時尚。這些版面編排的手段基本上符合了當下報紙版面創新的主流趨勢,即個性化、簡約化、厚圖化、強化導讀作用以及提高欣賞性等等。這次改版體現了主流大報的風范,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齊魯晚報》于2007年7月6日起,對其子版塊——《今日濟南》版進行了改版,其風格在穩定中創新著,品牌的特色越來越明顯。報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改進:
第一是將頭版“封面化”,而不是原來的以新聞內容為。“封面化”的設計原是雜志的包裝理念,被《齊魯晚報》借用來之后,頭版主要承擔的是幫助和吸引讀者閱讀的作用,它不再以信息量取勝。這不僅使報紙的視覺沖擊力大大加強了,也體現了《今日濟南》這個子版塊在整份報紙中的完整性,進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這個版塊的影響力,最終增強了《齊魯晚報》在濟南地區的競爭力。
第二是標題的處理,之前的標題稍顯書面化和嚴肅,改版后標題顯得更加口語化、生活化、直白化同時還能做到客觀準確性。因為《今日濟南》這一版主要面對的是濟南當地的讀者,過于書面化的標題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但標題的口語化可以讓新聞更加鮮活和親近,有利于拉近讀者和報紙之間的距離、產生共鳴,從而能夠間接地提升報紙的公信力。
第三是加入了更多的圖片,利用點、線、面、顏色等元素進行設計。這不僅可以起到方便閱讀、引導閱讀的功能,而且有利于版面的美化。
堅持版面創新成為該報發展的重要武器:隨著《齊魯晚報》的發展,2011年其版面編排進一步風格化、標識化。報紙的頭版不僅封面化,而且報紙向“雙封面”轉變。報紙頭版封面化的現象由來已久,“讀圖”時代到來迫使報紙不得不做出調整。特別是近年來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報紙也越來越厚,作為報紙“臉面”的頭版,開始向“雙封面”轉變。“雙封面”不僅僅是吸引讀者眼球、加大導讀信息量,更是凸顯媒體價值、搶占輿論高地的表現。
《齊魯晚報》2011年5月23日~5月27日平均每天版面數量約為94個,具體如下:
三、報紙風格
報紙風格深受地域文化的影響,如果報紙沒有自己的風格,那就失去了個性、失去了穩定的讀者群。而且報紙的風格是報紙成熟的標志之一,也是這份報紙能否存活下去的關鍵因素。endprint
中國的文化區域大體分為“秦晉文化、關東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十幾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不一樣的地理面貌,其中還包括歷史地理、文化地理等。這些地理的沉淀必定會反映在當地的報紙上。比如“海派文化”和“京派文化”的截然不同。齊魯文化的積淀也影響著《齊魯晚報》的報紙風格。
《齊魯晚報》給受眾最直觀的感覺就是“有么說么”,不遮遮掩掩,充分體現了傳媒的重要作用;不僅如此,幾千年的齊魯文化的豐厚積淀,也鑄就了該報的“大氣厚重、公平誠信”的風格。另外,該報還十分注重報紙內容上細節的處理,力求形象完美。齊魯晚報一直堅持非常嚴格的管理,在記者的采寫和編輯的排版編輯過程中,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不管是字字句句,還是邊邊角角,都力求完美、精益求精。其目的就是把錯誤降到最低,力求克服報紙的低級錯誤;《齊魯晚報》不斷改進與創新報紙的評價制度,每天都會組織評報會,及時進行獎懲,力爭讓報紙內容每天都有進步。同時,《齊魯晚報》還設立了專職或兼職的美編,越來越重視美編對報紙風格的美化作用。
經過20年地發展與打造,《齊魯晚報》形成了一些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名欄、名版。每一個專欄品牌無不體現報紙的辦報宗旨,它們都與報紙的品牌戰略密切相關,都深刻地體現著報紙的風格特色。例如《青未了》、《深讀》等等。以《深度》為例:
齊魯晚報《深讀》于2007年3月27日創刊。它的問世不僅受到了新聞界同行、報社領導以及廣大讀者的好評,而且還獲得了2007年上半年大眾新聞獎優秀專刊獎。以下對《深讀》進行分析:
首先是選題特點。一篇報道的深度往往決定了它的高度。《深讀》很注重政經話題,不過編輯將其“軟化”,這樣就更符合當代受眾的閱讀習慣。下列的數據表明《深讀》的選題特點:
其次,講究觀察力和公信力。而且在整合文稿的同時,堅持“編輯的原創”,面對目前新聞市場上同質化報道,《齊魯晚報》另辟蹊徑,堅持自己的特色,充分體現了齊魯文化中“進取、競爭、冒險” 的精神。在這一前提下,還嘗試運用多遠化的報道,比如,在2007年9月18日由齊魯晚報的記者自己采寫的《城里娃下鄉借讀記》系列報道,不僅僅是對孩子生活的描述和報道,還通過采訪家長、老師,以及市區的較大的學校,將很多不同的觀點擺出來,這些觀點在讀者心中產生碰撞,引起廣大讀者的關心和重視,這一系列的報道贏得讀者的一致好評。
《齊魯晚報》在本地發展的過程中起著很大的推動和宣傳作用,它可以傳承優秀的齊魯文化,營造本地區的文化氛圍,讓本地受眾達成共識,形成地方感,甚至還會帶動本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這便是地方傳媒對地域文化的傳承意義。作為《齊魯晚報》的地方傳媒,應該充分利用這一互動關系,積極爭當優秀文化的傳播者、傳統文化的建構者。只有這樣,地方傳媒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地方特色并且健康穩定地發展下去。
[參考文獻]
[1]許志杰.齊魯大特寫——齊魯晚報創刊十周年紀念 1988-1998[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
[2]廖衛民.城市媒介的地理印記與文化認同:對多倫多的媒介地理學分析[J].新聞記者,2007(03).
(作者單位: 山東女子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