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越
摘要: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農村社會的很多矛盾需要法律予以解決,但是現階段城鄉經濟發展程度差異依然存在,在司法資源城鄉分配差異較大的綜合背景下,農民日益增長的需求與農村資源之間存在著比較大的矛盾。當前,在新農村建設的發展中需要法律服務,農村法律資源匱乏的問題需要解決,文章從多個角度提出解決的方案,以期促進農村公益法律服務的供給現狀得到優化。
關鍵詞:城鄉一體化;農村;公益法律服務;困境與出路
一、前言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為實現新農村建設等發展農村社會的目標,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三農問題被提出。此后不斷被各方引用,雖然我國三農問題一直存,在但是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三農問題體現的尤為突出,主要是因為在我國,農村面積大,農業人口多,解決起來需要一定的時間,其次就是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過快,很多地區城鄉差距極大,所以三農問題必須及時解決,不然會越來越難解決。伴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的步伐,農村發展巨大,農民收入的增加也是有目共睹,但是農村依然存在很多的矛盾。有些矛盾表現的格外突出,比如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法律援助的需求與落后的農村經濟之間的矛盾。以及農民日益增長的法律需求與農村法律資源緊缺之間的矛盾。因此,如何在城鄉一體化的現狀下去普及農村公益法律服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將站在農民的角度,以農民的利益為宗旨,為建成服務農民的公益法律援助出謀劃策,從而全面推進農村的政治經濟建設,推進和諧社會的進程,幫助解決三農問題。
二、構建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的意義
我國的廣大農村地區也存在著法律資源嚴重缺乏的問題。但是現如今如何深入的推動農村改革,促使改革更加的系統化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建立起完善的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就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個尤為重要的舉措。
(一)構建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推動我國法治化進程的必要選擇
我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數量十分巨大,據統計我國一共有14億人口,其中有10億是農村戶口。作為這樣一個農業大國,即使是在比較發達的珠三角地區,農村地區也占據半數以上。城鄉差異巨大,在這樣的國情下,推進現代化建設需要完善基礎的法律建設,為農民和廣大農村地區提供公益的法律服務,從而來彌補農村因為經濟發展落后和司法資源較少帶來的缺憾。當然提供公益的司法服務一方面可以緩解農民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我們推進基礎法律建設,為基層組織依法選舉,依法監督,依法參政議政夯實基礎。
(二)推進農村公益法律服務的進程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必然要求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由于地域的寬廣,所以不可避免的會讓一些地方先發展,也就是先富帶后富,最后實現共同發展,這樣的國情決定我國現在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保持著城鄉資源分配不均的現狀,對于法律服務方面的問題就更是如此。而黨和人民也要積極地進行新農村建設,逐步解決三農問題,并實現城鄉一體化,建立相對完善的法律服務體系。這不僅可以使得農民生活更加便利同時也可以加強農民的法制觀念,促進民主政治的發展。另一方面來看,政府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這里的“人民”不僅包括城市人口也應該包括農村人口。同時政府也有服務農村,為農村法律建設舔磚加瓦。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做到權從人民中來,情為人民所系,利為人民所謀。
(三)加強農村公益法律建設是解決農村法律資源缺乏的有效手段
按照一般擇業者的角度來看普遍認為一、二線城市就業機會多,接觸信息面廣,而農村地區消息相對閉塞,接觸到的案源較少,故大多數畢業生紛紛選擇大中城市工作,很少有大學生愿意來到農村從事法律方面工作,特別是公益法律方面,在我國這樣的現象還是很普遍的。而且就算是農村地區有律師事務所,或者有個別法律相關的從業人員,也是大多沒有拿到從業資格證或者專業素質不過關的,這樣的法律職業從事者無法給農村地區人民提供高質量的法律服務,也不能真正滿足農民的需求。隨著改革開放和城市的發展,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已經十分激烈。農民有強烈的尋求公益法律服務的需求,而由于經濟原因和城鄉發展差距的限制又沒有辦法取得更加優質的法律服務,故為農村地區提供公益法律服務是十分必要的,我們要積極鼓勵律師走向農村,為農民做好法律宣傳的工作,指導并且為農民調解矛盾,以這種方式來更快的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促使農村的進一步發展,實現真正的小康社會。
三、城鄉一體化發展視域下農村公益法律服務的困境
隨著我國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改革開放以來,不僅城市經濟得到了發展,農村經濟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農村地區對于法律服務的需求驟增,提供公益法律服務的任務也顯得更加迫切。
(一)農村法律服務資源匱乏,提供公益法律服務主體錯位且關系復雜
對照相關法律和農村建設的運行實際來看兩者之間的沖突是十分明顯。按照相關法律和地方性法規來看,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鄉鎮法律服務所就應該在農村地區發揮重大的作用,但是大多數農村的現狀和法律法規以及相關規章的規定差距顯著。按照我國基層行政區劃的管理條例來看,鄉鎮法律服務所、司法所、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是三個不同的機構負責不同的事項,但是在實際運作中,這三個機構的功能重合,出現了行政機構冗雜的局面,相互推諉現象嚴重,因工作交叉較多公益法律服務機構主體十分模糊;在鄉鎮法律服務所內部,很多角色定位也不準確,很多基層的百姓分不清法律工作者與律師的區別,也不知道向誰求助去合法的維護自身的權益;我國律師法明文規定,律師有提供法律援助的義務,但是在廣大農村地區,很多的農民得不到律師提供的法律援助的服務。
(二)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普遍,農民的法律知識與經濟承受能力有限
當前,農民的維權意識和法律觀念淡薄,并且受到經濟能力的制約。自從我國開展了普法和義務教育以來,雖然農村地區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普遍來看農村地區發展緩慢,農民的法律意識淡薄。通過翻閱資料得知,當農民之間發生沖突,引發糾紛時55%的人是靠村委會調解的。30%通過雙方自行解決,僅僅只有15%的人尋求法律途徑來保護自身的利益。此外,目前我國城鄉普遍收入差距達到十幾倍,在部分發達地區甚至更高,所以很多農民由于經濟承受能力有限,遇到很多糾紛的時候會采取忍氣吞聲的辦法。在著重培養農民維權意識和法律觀念的同時,也應當注意到法律服務費用高和農民收入低之間的矛盾。endprint
四、城鄉一體化背景下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的出路
(一)完善基層法律服務組織,建立建設鄉村公益法律服務組織
壯大農村公益法律服務的數量和提供農村公益法律服務的質量。應該以政府為中心,由政府指導建立建設完善公益法律服務機構,作者認為從主體方面來看,主要是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應當由政府積極落實農村法制建設,從而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全面推進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的完善。以政府為中心,嚴格按照我國基層行政區劃的管理條例規定執行,鄉鎮法律服務所、司法所、人民調解委員分別負責不同的事務,將職責進行明確的劃分,理順三者的關系,使得三者各司其職。從而防止出現機構冗雜、相互推諉等問題。另一方面也應該由國家和政府投入資金支持個人提供農村公益法律服務和扶持農村公益法律服務自治性組織(比如人民調解委員會)。從而形成一種以政府為主導,以行業協會為支撐,以個人適度奉獻為條件的法律服務體系。
(二)要劃分清楚農村公益法律服務的范圍,提高有限司法資源的使用效率
因為城鄉發展不均衡,所以農民能夠承受的范圍也有限,所以應當從充分考慮人民利益的保障和司法資源的節約兩方面來劃分公益法律服務的范圍。根據農民從業的性質我們可以劃分為幾類,首先是本土工作的農民,這部分農民主要是直接從事農業的生產活動。其次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活動,可能在本土從事運輸業或者是在鄉鎮企業從事的人員,但依然在農村生活的人。第三種是離開了農村來到大城市打拼的農民工。我們的法律服務應該充分考慮這三種農民的需求,總結出來以下的方面是在提供公益法律服務時需要涉及到的:農村和城市的教育資源分配極其不均衡的現狀,農村地區的教育資源十分匱乏,因此在落實九年義務教育的現今,對于教育問題應當提供相應的法律援助。只有發展教育,國家才有可能長久的興旺。其次,在醫療方面,因為我國的醫療糾紛十分普遍,且一直以來醫患矛盾十分的激烈,因此,在醫療保障和醫療糾紛方面應當為農民提供相應的法律途徑去合法的解決糾紛。
(三)建立由上而下的公益法律監督機制,提升農村公益法律服務的實效性
完善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應該由上而下建立一種監督機制。首先我們要把農村公益法律服務體系制度建設納入政府工作計劃中去,從而通過后續的工作把新農村建設落實到各項工作指標評比上,逐步形成一種上級制約下級,下級受到上級政府的直接監督的上下聯動的體制。其次,上級司法機關也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上級司法機關在監督下級政府落實公益法律服務和援助的同時也應該積極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多的法律資源。司法機關可以有組織的派遣法律從業人員進入農村地區幫助農民處理相關法律問題。也可以將進入農村提供法律服務作為執業律師的一項考核標準,從而促進執業律師為農村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如此,由多方位共同構成一個功能完善,運行有效,井然有序的法律服務體系。幫助維護農村社會的公平正義,幫助促進農村地區的平穩快速發展,幫助協調城鄉一體化進程,幫助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昕主編;糾紛解決與社會和諧,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2]梁治平;法苑隨筆叢書--書齋與社會之間,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3]蘇力主編;法律和社會科學,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4]傅郁林;農村基層法律服務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 安徽 蚌埠 233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