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雯
摘要: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給大家帶來了重大機遇,但是我國征信體系確并沒有跟上,本文試圖探討我國征信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征信建設;問題及建議
一、我國征信現狀簡析
據調查,2016年我國消費金融市場已超18萬億元,預計2019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將超過37萬億元。未來五年我國的個人信貸余額將以年均復合增長率14%左右的速度拓展至約55萬億。在2013-2016年間,我國各項信用指數總體呈現明顯的上升趨勢。其中,信用信息深度指數已超過世界各國平均指數4.537,公共征信覆蓋率已超過世界各國平均指數12.531,兩者均步入中高層行列。
目前,我國已經構建起一個擁有廣泛覆蓋面、基本完善齊備結構、以公共征信為主導的多層次征信機構體系。包括以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的企業和個人信貸信息數據庫為代表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近20家有政府背景的信用信息服務機構和近50家社會征信機構,其業務范圍擴展到信用登記、信用調查。
征信建設雖然初見成效,但是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征信法制建設不完善、征信建設的經驗不足,征信的良好社會環境氛圍還沒形成等等。由此可見,未來幾年征信市場將會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各家征信機構如何在各自發展的同時共同塑造行業的整體健康發展,找到競合的平衡,將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二、征信建設存在的問題分析
1.法律法規建設滯后
目前,中國唯一一部針對征信行業的專業法規,僅有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征信管理條例》,其效力低于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法律效力。但是健全的法律框架能夠為征信體系的建立和有效運作提供有力的保障。隨著征信市場的發展,由于互聯網的線上征信業務缺乏法律約束,一些互聯網企業利用網絡社交、電子商務、P2P等平臺收集大量用戶信息,已經超出《征信管理條例》的采集范圍和限制。目前的法律并沒有明確的界定眾多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定義,亦沒有考慮到其中涉及的安全隱私問題。目前,各類信用機構的數據存儲能力、信息安全防護的水平參差不齊,一些缺乏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的征信機構很容易造成客戶隱私信息的泄露。,假如不能有效保障隱私的安全,將極大地動搖信用產業的基礎。
2.市場監管混亂
長期以來,我國征信業沒有統一的監管部門。行業監管尚未發展成熟,行業標準亦尚未統一,行業規范標準和行業職業道德等內容也并未得到完善。在監管上,施行誰出資、誰監管的方式是不明確的。當前信用擔保機構出資方式多種多樣,許多部門重審批、輕管理或不管理。對企業通過互聯網金融平臺進行信用信息征集、使用的行為,缺乏相應的監管,沒有明確的監管的部門和職責劃分,不利于征信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3.信用數據散亂、質量參差不齊,整合難度較大
長期以來,我國相對較完備的信用數據主要是被政府機構和金融機構掌握,然而大量的信用信息,這些數據一般不對外公布,且沒有替代來源。另外,互聯網機構的征信數據各自為政、相互封鎖,形成了嚴重的信息孤島,阻礙信用信息的互通互聯。各征信機構整合征信資源的意愿不強,容易造成信用信息資源的浪費,使現有的征信體系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4.社會公眾社會意識薄弱,專業信用人才缺乏。
由于法律監管的缺失,信用違規成本低,社會公眾對信用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信用服務行業是一個知識與技術水平含量非常高的行業,而信貸從業人員總體較少,理解大數據和并且能夠運用大數據進行創新的信用行業高級專業人才就更為稀缺了,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亦尚未建立,大數據征信的信用概念更是處于萌芽階段。除此之外,大部分信用機構處于虧損狀態,經營條件相當艱難,則難以吸引大量的優秀人才。
三、征信體系建設的可行性建議
1.加強立法和適度監管
國家應加快《征信業管理條例》相關配套制度的建設,個人隱私保護的立法進程也應該得到加快。此外,監管部門要盡快制訂行業性發展規范,防止與避免征信行業的混亂惡性競爭給企業以及個人帶來的信息泄漏風險。大數據時代對信用監管提出了更高層面的要求:適度監管、不過度干預、不妨礙。在保護消費者權益以及隱私的硬性條件下,為信貸機構收集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實現企業與個人利益的有機平衡。
2.建立信用數據標準化處理和共享機制
加強數據安全防范,保障信用信息的準確性。統一標準數據報告格式和標準數據采集格式,鼓勵數據共享;探索國家金融基礎數據庫信息在更大范圍內的共享利用。實現各部門之間的互通互聯,加強聯系,實現異構數據源體系之間的無縫連接。
3.提高公眾信用意識,加快培育專業技術人才
構建良好的社會環境,在法律許可下,以建立健全“黑名單”制度為前提,通過不斷地完善失信行為信息記錄和有限披露制度,提高失信者的違約成本。加強各類信用信息的共享,建立經濟、政治、司法等多方面的懲戒機制,對嚴重失信行為,要加大司法懲戒力度。
另外,設立和完善信用管理師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促進推廣征信行業職業資質的認定,最大限度地滿足各方面對征信管理人才的需求。征信機構和信用監督管理結構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結合時代背景及大數據新技術,開展各種征信管理教育培訓,不斷提高征信相關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逐步完善信用管理職業體系。積極宣傳,培養人才,加大征信業正確認識的普及范圍,積極培育和引導企業與個人合理運用征信信息,靈活挖掘數據資源,拓展征信服務的領域和范圍,推動征信市場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偉.互聯網金融使征信發展迎來新的挑戰和機遇[J].南方金融,2016,02:66-69.
[2]王紅領,張永山.壟斷還是競爭:中國征信業發展的爭論[J].金融經濟,2014,05:243.
[3]龍海明,王志鵬,申泰旭.大數據時代征信業發展趨勢探討[J].金融經濟,2014,12:86-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