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卜成
中關村華醫移動醫療技術創新研究院進行健康扶貧工作的總體目標: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時期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圍繞讓貧困群眾“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的目標任務,采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的政策舉措,以分類救治為主要抓手,服務群眾,防止因病致貧、返貧。
“感謝華醫團隊在承德圍場開展的醫療扶貧項目,為老區人民醫療扶貧趟出了路子,摸索出了經驗,產生出了良好的社會效益……應盡快將承德模式復制到大別山區,推廣到廣大革命老區。”
這段評價,來自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中共十八屆中央候補委員、北京軍區原副政委王健,在今年2月26日全國老區醫療扶貧工作籌備會上的講話。
5月28日,中關村華醫移動醫療技術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華醫”)團隊帶著王健會長的囑托來到大別山革命老區信陽市,首次對接健康扶貧項目。8月8日,王健赴信陽市淮濱縣調研健康扶貧項目推進情況時贊嘆:“華醫團隊用了不到100天的時間,把信陽市全部互聯互通,做得這么好,完全符合國家健康扶貧和醫療改革的要求,了不起!”
在我國移動醫療發展進程中,特別是健康扶貧領域,華醫既是新生力量,也是老牌“隊員”,自成立以來,指導思想緊跟扶貧政策,發展脈絡緊貼貧困基層,以健康扶貧為業務聚焦,歷經不斷探索與完善,作為技術支持主體單位,以影像三級診斷項目為代表,列入了當前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向全國推廣的健康扶貧項目,華醫研究院已成為我國健康扶貧的一面旗幟。
華醫在線:以專家為核心的遠程移動會診平臺
2015年4月1日,北大醫學部,華醫團隊投入1000余萬元研發的“華醫在線”系統,通過了中科院組織的第三方專家論證會。參加評審的來自天壇醫院趙繼宗院士、北京大學黃如院士、武警總醫院鄭靜晨院士,互聯網安全專家周仲義院士等六位院士和30多位名來自各三甲醫院的院長、專家參加評審,高度肯定這一高科技成果。
“華醫在線”以移動互聯網醫療學術研究為主,實現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醫療的有機融合,將優質的醫療專家資源和醫療服務下沉到廣大基層醫療機構,最終服務于各地患者。簡單說,“華醫在線”是以專家為核心的遠程移動會診平臺和專家、患者、下屬醫院醫生的溝通平臺,讓專家在“碎片時間”中治病救人、讓患者隨時隨地得到頂尖診療技術和保健醫生的幫助,基層醫院也隨時可以實現頂級專家的會診目標。
“華醫在線”旨在改變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頻度和高效的醫療手段,如移動醫療遠程問診服務、落地醫院診療、遠程病人急癥監控、自我診療和在線問診服務等。醫院、醫生、患者及其他利益相關方都能夠連續實時地獲取各自所需要的信息。
2015年初,在與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衛計局達成合作后,開始華醫在線業務合作擴大試點,選擇這里的初衷,是考慮到其所具有的代表性: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多民族聚居、地域廣闊、群眾就醫渠道選擇高度狹窄等。基層醫療機構聯網后,通過華醫在線協助,解決急難復雜的診療問題,研究院北京專家進行遠程指導和線下診療支持。同時,研究院組織專家開展的線下服務在多地展開,陸續邀請來自協和醫院萬希潤教授、海淀醫院李曉梅教授、阜外醫院侯翠紅教授、安貞醫院郝蓬教授等多所高端醫院的專家們,分別前往圍場縣、隆化縣、河南省臨潁縣等地,先后義診65人次,服務基層群眾3000余人次;研究院還開展常規線上培訓服務30余場,線下基層醫務人員培訓15場次,聽課500余人次;僅圍場縣一地,一年間就為全縣1200余例貧困患者免費提供了診療服務。
2015年12月,華醫心電遠程服務項目首先在圍場縣試點,目前已完成免費心電診斷5000余例,華醫服務能力得到相關醫療機構和村民的高度贊賞,大量貧困群眾解決了疾患困擾,基層醫務人員得到培養和提升,為與基層的業務合作奠定了基礎。
三級診療:讓貧困人口“方便看病”
2016年初,研究院研發的華醫在線2.0版— “影像三級診療技術及分級診療項目”正式推出,該項目以“基層檢查、上級診斷、北京支援”的圍場模式,志在推動基層影像診斷協作,全面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通過半年的落地對接,影像項目覆蓋范圍全面擴展,北京海淀區北309醫院醫聯體、河北衡水市醫聯體、河南省漯河市先后接入,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實現圍場為主體、其它多地聯網服務的醫療機構共計150余家,服務輻射人口2000余萬人。
在此過程中,研究院和項目執行公司始終堅持健康扶貧理念,對聯網的所有醫療機構免除了系統費用近3000萬元、免除了現場實施相關費用支出30余萬元,這些扶貧舉措,受到各相關單位和領導的肯定,基層醫務人員和群眾普遍歡迎。
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高度關注華醫項目,王健會長、秦友來副會長先后考察圍場,對研究院堅持高科技平臺建設,立足健康扶貧的定位予以充分肯定。王健會長勉勵華醫團隊,要繼續提升和豐富平臺功能,做出樣板效應來。2016年7月,影像項目經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與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聯合推介,成為移動醫療技術促進分級診療的樣板,納入革命老區健康扶貧規劃;9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行動計劃(2016-2018年)》發布,研究院項目作為智慧醫療示范應用代表,以“支持中關村企業在津冀建立遠程第三方影像中心”形式,寫入規劃;11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下屬中國中醫藥科技開發交流中心發布《關于實施基層醫療機構遠程影像診斷項目的通知》(國中科函[2016]44號),以研究院作為技術支持單位,將該遠程診斷項目納入政府的項目平臺,向全國推廣,高端醫療資源下沉基層的典型樹立。
承德市衛生局副局長劉雁翔指出:這種創新的醫療模式符合醫改政策,符合劉延東副總理4月29日電話會議精神,真正落實總書記提出的醫療資源下沉,醫療資源均等要求,有望解決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問題,將更加方便群眾看病。endprint
專家云集: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2017年3月,帶著王健的重托和對老區人民的深情,作為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健康扶貧項目之一,劉豐梅秘書長率領華醫團隊進入老區健康扶貧首—地處大別山區的信陽市,影像三級診斷項目開始落地實施。信陽市所轄七縣兩區均是貧困縣,為做好項目落地,華醫團隊先后十下信陽、九至淮濱及其他縣區,深入基層調研、匯總信息,形成了長達100多頁的《信陽市健康扶貧調研報告》,對全市的醫療衛生情況、健康扶貧需求、政策及項目對策進行深入分析,為信陽市政府提供了綜合性解決方案。這一系列適合老區人民健康扶貧的整體解決方案,得到了信陽市政府的認可。
經過華醫團隊的緊張工作,影像三級診斷項目實施歷時三個月初告完成: 5月28日實現首次對接,6月12日信陽市淮濱縣王崗鄉衛生院首張影像資料上傳,6月29日,市屬各縣全部聯通,7月6日實現與北京華醫平臺的聯通,8月1日心電產品開始在8個村衛生室試點。
8月初,王健到影像三級診斷項目淮濱試點項目調研,王健指出,“淮濱模式,遠遠超越了其他地方的做法,是一個圍場的升級版,堪稱老區健康扶貧的樣板,要進行總結向全國推廣。”8月25日,信陽市健康扶貧淮濱現場會召開,全市各區縣主管領導及衛生主管領導、醫療機構負責人參加,會議決定在全市推廣淮濱模式,歷經四個月的努力,信陽地區7縣2區111所醫療機構及200多個貧困村衛生室實現聯網服務。大別革命老區健康扶貧全面拉開序幕。
與此同時,研究院通過平臺帶動和深化基層服務能力,現已和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放射學專委會、中華醫學會感染放射學專委會合作,繼續強化華醫專家團隊落地優勢,展開深度扶貧:原北京軍區總醫院心胸外的賈清仁主任,20年前心臟小切口術式的發明人,在線為先心貧困病患者做出精確診斷,四天后親赴河南省臨潁縣為患者成功實施手術,精準的對接與服務為貧困患者節省診療費用5萬元;“東方之子”“亞洲腦癱之父”徐林教授,也為來京就醫的患者第一時間親自實施手術,為患者節省診療費用3萬余元;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神經內科李小剛教授也為來自于內蒙古自治區的腦梗貧困患者親自會診、制定治療康復方案;類似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胸外科王俊教授、北京醫院心內科汪芳教授、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萬希潤教授、解放軍總醫院胡明根教授等等均為貧困患者提供免費診療服務……
2017年8月,華醫遠程心電平臺上線,率先落地于信陽市淮濱縣,這是華醫首個直接面向村衛生室的移動醫療項目:綜合北京心電專家,能夠為貧困地區村一級衛生室提供遠程診斷、急救指導服務,融合高端與基層資源,實現資源的直接下沉,對接服務兩個月來,已與90多年村衛生室聯網,積累心電病例近400例,培訓村醫級鄉鎮心電醫務人員200余人次。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華醫影像三級診斷平臺共覆蓋地、市、縣、鄉、村覆蓋人口總計2000余萬人、貧困人口600余萬,累積病例30余萬例。初步計算,通過平臺可為每例患者平均節省看病成本10-28元,平均縮短就醫時間1天/例,同時節省病人交通費、食宿費、陪同費用、轉診費用更是不可估量,縣及以下各級醫療機構實現基層檢查、上級診斷,提高基層首診、雙向轉診率,大幅降低轉診率,間接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巨大。
群眾的需求是多樣化的,探索與服務永無止境,通過近三年的建設,研究院目前已形成了高端資源集聚平臺,并借助健康扶貧工作得以深化發展。立足北京中關村,華醫團隊開展的高科技扶貧,也得到北京市民政局、海淀區管委會、中關村社會組織聯合會等機構的廣泛支持,先后以誠信單位、基層扶貧典型、社會公益類典型獲得市區多次表彰。
健康,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需求。華醫將發揮優勢,勇挑重擔,加大醫療資源綜合調配力度,探索健康扶貧長效機制,為“健康中國”做出更多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