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文敏 惠玉潔
“文獻”二字考
□ 陳文敏 惠玉潔
“文獻”一詞是圖書情報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然而一般文獻學論著在談及“文獻”一詞本義時,多只涉及其“文賢”本義,對其更深的淵源卻鮮有探及,筆者試撰本文,以究其濫觴。
“文獻”一詞最早出現在戰國成書的《論語·八佾》中,其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解“文獻”曰:“文,典籍也;獻,賢也?!奔凑f“文”指文字資料,“獻”是“賢”的通假字,指熟悉古代禮儀制度和博學多識的人才。
先秦文獻中借“獻”為“賢”的通假例還有《尚書·虞夏書·益稷》:“萬邦黎獻,共惟帝臣?!币饧础疤煜氯f國的百姓與宿賢,都是舜帝的臣子”,其中“獻”也是“賢”的通假字,故《論語·八佾》借“獻”為“賢”并非孤例。
《論語》成書于戰國,其中借“文獻”代替“文賢”的現象說明“文賢”一詞在戰國以前就已存在。然經“周典亡佚”“戰國滌典”“秦王焚書”等歷次“書厄”后,現存有限的先秦文獻中尚未見“文賢”一詞。但南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解“文獻”曰:“文,典籍也;獻,賢也。”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解“文獻”亦謂:“文謂典策,獻謂秉禮之賢士大夫。”這些都說明后世學者多認為在戰國《論語·八佾》出現“文獻”一詞以前,就已經有“文賢”一詞存在?!拔馁t”一詞雖其肇無查,但后世卻被廣泛使用,如清代有“文賢教”,成語有“文賢武杰”,現當代還有“文賢書院”“文賢學?!薄拔馁t社區”等單位名稱。
我們今天理解的“文獻”一詞主要指各種文字資料,然而在古代“文賢”一詞卻是指文字資料和博學多識之人的。那么,古人為什么要把博學多識之人也歸入文獻范疇呢?這與古代的知識傳承方式關系極大。即如張大可先生在《中國文獻學》一書中所說:“上古時代文字記錄以甲骨、金石、簡牘等物質材料為載體,書寫十分困難,因此知識傳承多是通過‘口耳相傳’方式進行的,少量才是文字記錄?!贝思垂糯鸀槭裁匆巡W多識之人也算在文獻范圍之內的原因。在古人看來,精通禮樂制度、歷史典故及各種文化知識的耆舊賢士,甚至比文字資料更重要,因為上古時代主要是依靠“口耳相傳”方式來傳承文化知識的。此即“文賢”一詞的來源和含義。
為了更好地理解“文賢”“文獻”二詞的緣起,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文”“賢”“獻”三字的本義和引申義等,以昭其淵源。
“文”是一個意義非常重大的字,所以本文對“文”字的考證篇幅也相對要長一些。下面我們先看“文”字的本義。




“文字”“文化”“文明”“文賢”“文獻”等等凡與人類文化知識有關的詞匯之所以都用“文”字來表達,即是因為古“文”字是一個表示“上帝崇拜”和“天傳文化”的極重要的字。而今天的人們卻只知道“文”字的“文字”“文化”“文明”“文賢”“文獻”等等含義,卻不知它在最早的甲骨金文體系中竟然具有如此振聾發聵的內涵!
先前學界由于觀念束縛,并未認識到“文”字的古老本義。如東漢許慎《說文》解“文”字本義曰:“錯畫也,象交文?!蓖躞拮ⅲ骸板e者,交錯也。錯而畫之,乃成文也?!痹S慎是根據秦篆(小篆)研究漢字本義的,他沒有見過“一字多體”的甲骨金文體系,他只是根據一個秦篆(文)字得出了“錯畫也,象交文”的結論。其實,秦篆(文)字只是其他眾多甲骨金文“文”字的省形而已,并沒有全面反映出古“文”字的表義?!都坠墙鹞淖值洹犯鶕姸嗉坠墙鹞摹拔摹弊纸庠唬骸跋笳⑷诵?,胸部刻畫紋飾,故以文身之紋為文?!边@個說法基本上是對的,只不過尚未看到“文”字更深的含義,而這無疑是與先前學界的指導理論有關。先前學者多持“神話幻想說”,故在研究上古圖文時多不參照上古神話,從而漏失了許多極為重大的古史信息,甚至“郢書燕說”,這的確是非常遺憾的!如果古文字研究者不具備與上古歷史(宗教史)相應的觀念,那么許多古史謎題都會是“百思不得其解”!
“文”在商周卜辭銘文中的用義主要有三:一、“人名”;二、“地名”;三、“與武相對”?!叭嗣薄暗孛比魏巫侄伎捎?,故不具返證本義功能。“與武相對”的“文”表示“文化知識”,這個含義一直貫穿在后世文獻中。如《周易·賁》:“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莊子·應帝王》:“鄉吾示之以地文?!薄墩撜Z·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朱熹注:“道之顯者,謂之文,蓋禮樂制度之謂?!薄拔摹弊值摹拔纳怼绷x雖暫時未見卜辭銘文,但卻多見于先秦文獻中。如《左傳》隱公元年:“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莊子·逍遙遊》:“越人斷發文身。”《榖梁傳》哀公十三年:“祝發文身。”范寧注:“文身,刻畫其身以為文也。”《禮記·王制》:“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编嵭ⅲ骸暗裎?,謂刻其肌,以丹青涅之?!笨追f達疏:“文身,以辟(避)蛟龍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薄拔摹弊值摹拔幕焙x淵源于其最早的“天傳文化”本義。
一般文獻學論著在談到“文獻”一詞本義時,多只談“文賢”義,并不涉及“獻”字的本義。其實,“獻”字本義既與“文獻”無關,也與博學多才的“文賢”無關,“獻”只是“賢”的同音通假字。獻繁體為獻,甲骨文為,金文為。標準的古文“獻”字主要由(鼎)、(虍)、(犬)三構件組成?!墩f文》:“獻,宗廟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曲禮》:“凡祭宗廟之禮,犬曰羹獻。”《形音義字典》:“獻本祭祀奉犬牲之稱?!惫肥侨祟愔覍嵉呐笥?,故可作犧牲奉獻于祖靈上帝。從“獻”字本義中后來引申出“獻祭”“進獻”等義。如《續漢書·百官二》:“郊祀之事,掌三獻。”《周禮·天官·玉府》:“凡王之獻金玉……受而藏之?!薄矮I”為“賢”之通假字的實例,還有《尚書·益稷》:“萬邦黎獻,共惟帝臣。”其中“黎獻”即指黎民與圣賢。《漢語大辭典》解獻曰:“古代指賢者,特指熟悉掌故的人?!边@是說的“獻”字的通假義,不是本義,也不是引申義。
綜上所考,故知“文獻”之“獻”是“賢”的通假字?!墩撜Z·八佾》首次使用“文獻”代替“文賢”。由于“周典亡佚”“戰國滌典”“秦王焚書”等書厄,現存不多的先秦文獻中未見“文賢”一詞。大約自南宋朱熹解“文獻”曰“文,典籍也;獻,賢也”之后,“文賢”一詞又再次被后世起用。“文”是象形字,象先民在胸前紋刺上帝符號之形,表達了先民的“上帝崇拜”及“天傳文化”宗教觀念;“文”字的引申義主要有“文身”和“文化”二義?!百t”是會意字,本義表示手執貝幣鑒別優劣,引申表示德才兼備、博學多識之人。“獻”是會意字,本義表示在鼎中滿盛犬羹以祭祀祖靈,引申表示“恭敬莊嚴地供奉”;“獻”字的“博學多識之人”義不是引申義而是通假義。由于上古文字(甲骨金文、大篆小篆)書寫繁難,記著不易,所以“口耳相傳”亦是當時社會傳承文化知識的重要傳媒,這就是“文獻”(文賢)一詞在古代既指文字記著資料也指博學多識之人的原因。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陜西省委黨校圖書館研究館員、館員,郵編7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