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衛玲
[摘要]課堂理論教學乏力,課堂內外的教學脫節現象嚴重,是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整體觀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改革,就是要探索大課堂教學觀指導下,課堂內外教育教學協同發展的新路子。
[關鍵詞]整體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20-0046-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地位和作用,從來不容置疑,更不能削弱。然而,長期以來,課堂理論教學乏力,并不理想的教學成效,不僅使得其固有的地位和作用無法彰顯,而且其處境尷尬不已。如何提高針對性和實效性,成為困擾廣大師生和學者的難解之謎。如今,國家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的人才培養目標導向下,課程改革的重點又將在哪里呢?我們又該樹立什么樣的教學新理念來適應這一時期的教學改革呢?
一、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及研究現狀
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愈加凸顯了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也使得原本薄弱的形勢更加嚴峻。與其他學科一樣,思想政治實踐教學改革的任務更加艱巨而緊迫。為改善疲軟的教學現狀,2005年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教育部頒布實施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文件明確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有課程都要加強實踐環節。
十多年來,學者們在中央文件精神的指導下,結合工作實際,開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討,并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廣大教師嘗試著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創新實踐教學,不少高校在改革中也積累了一些經驗和做法。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改革,無疑成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學界和教育界研究的熱點、重點和難點。
近年來,隨著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新情況的出現,實踐教學模式暴露出諸多新問題,目前國內學術理論界對此研究亦處于起步階段,從中國知網收集到的與應用型高校思想政治實踐教學模式相關的研究成果有20余篇(部),研究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于現有模式的弊端和滯后性達成共識,管天球認為,地方高校在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還存在著辦學模式陳舊、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存在著教育與科技脫節、理論與實踐脫節,存在著千校一面、萬人同語等現象。當然,思想政治課程教學模式的弊端難辭其咎。二是關于實踐教學模式的意義,李淑文認為,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伸,也是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薄弱環節。構建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關鍵。三是關于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建構,魯志美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必須要根據自身教學特點,摸索符合自身教學需要的實踐教學模式。目前,東北林業大學在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初步總結出了“三三”式實踐教學模式。四是關于課堂實踐教學模式,姜德琪認為,課堂實踐教學的形式既可以是案例解析式教學、情景模擬式教學,也可以是討論辯論式教學、學生自學自講式教學,還可以借助于校內實踐基地如電化教學廳、校園網、圖書館、展覽室、模擬法庭等載體,讓學生拓寬和延伸實踐性學習活動的空間。五是關于社會實踐教學模式,余展洪認為,歷經四年艱辛,我們初步摸索了一條普適于高校的思政課社會實踐教學之路其特點是:本真、平實、有效。
綜上所述,學者們雖然對于應用型高校思想政治實踐教學模式進行了進行了多角度、寬領域的研究,但依然缺乏一定的系統性、整體性,立足實踐教學全過程的研究尚不深入,課堂內外的教學如何實現對接問題更有待于加強和提高。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現狀及認識根源
為更加深入全面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現狀,我們還借助問卷在大學生中開展廣泛的調查。結果顯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成效同樣不佳,整體教學效果依然沒有得到顯著提高。
實踐教學依然是制約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理論教學成效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對于轉型中的地方高校更是如此。在某種意義上說,“實踐”就是“應用”的代名詞,離開社會實踐教學的應用型只是一句空話。對于應用型高校而言,社會實踐教學具有特別的地位和功能,必將在今后的教學和人才培養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更為重要的是,社會實踐教學優勢明顯,對于廣大學生極富有吸引力,能夠有效激發起學生參與的熱情和興趣。
我們曾就學生喜歡什么樣的課堂實踐教學模式做過問卷調查,答案非常分散,比如演講、辯論賽、知識競賽、游戲等,大部分學生希望采取案例式與互動式相結合的方式。然而,課堂實踐教學中常常存在這樣的悖論,只有少數富有想法的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實踐互動中卻,多數學生因種種原因不愿參與其中,或性格內向、或溝通能力差、或認為無意義等等。目前交流互動主要停留在自發狀態下的“問——答”式上,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不到應有的激發,師生間的思想和意見得不到充分的釋放和交換。實踐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的努力只是徒然。
不少教師對實踐教學傾注了很大的熱情,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但最終的結局卻是收效甚微。究其認識根源,主要在于人們的思想觀念中缺乏對實踐教學的清晰科學的認知。實踐教學往往局限于某一個層次或領域,或執著于課堂,或致力于社會,校園實踐教學常常成為被遺忘的角落,還常常將社會實踐等同于社會實踐教學。而且,還有一種較為嚴重的現象,就是課堂內外的教學存在嚴重的脫節。師生們的思想中缺乏兩大教育教學觀,即大實踐教學觀和大課堂觀。
三、整體觀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路徑探析
現在,我們以各高校普遍開設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探索整體觀視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的有效路徑。本次調查研究的內容依據該課程第八章第三節而設置,主題為“關于農村文化建設和兒童教育現狀的調查與研究”。“三三制”調查模式,則是基于大實踐教學觀的一種選擇。endprint
(一)“三三制”調查模式
方法創新是學術創新的先導。因此,我們格外注重調查方法對于調查結果的影響。與傳統單一調查模式不同,我們實施“三三制”調查模式。也就是說,在方式上采取“三結合”調查法,即直接調查與間接調查相結合,社會調查與課堂調查相結合,分散調查與集中匯報相結合。在過程上,我們制定了“三步走”策略,將調查步驟劃分為三個前后相連的階段。兩者相輔相成,有機統一,“三結合”的調查法貫穿于“三步走”調查階段的全過程,只是每個階段所采用的具體方法有所分殊。這種模式有效確保了調查研究的科學性、真實性、全面性、有序性和嚴謹性,從而避免了社會實踐教學的形式化或虛無化。
“步步為段”,每個階段都代表一個步驟。“三步”調查階段依次進行,第一步,調查前的準備階段,主要包括問卷設計和調查輔導兩個環節,由師生協同完成。調查內容從根本上決定了本次調查的質量和所要企及的目的,因此,我們十分重視問卷內容的篩選工作。每位學生的問卷都不盡相同,由兩部分組成,即老師設計和學生自由命題。隨后,老師進行調查前的指導和動員,發放問卷、部署任務、明確要求,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大學生自覺將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分析、解決實際問題中去,增強調查目的性。第二步,中期的社會調查和實踐階段,由村民在大學生的協助下完成。活動要求,大學生必須利用假期社會實踐,深入到家鄉所在農村基層發放問卷,并在走訪座談中,認真聆聽農民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認識、期待和建議,并對制約鄉村教育的“文化”因素進行原生態的觀察。這一階段,我們采取問卷調查與現場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避免了單一問卷信息覆蓋率低的弊端。第三步,后期的總結和成果驗收階段,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返校后,每位同學逐一登臺講述社會調查的經歷、體會和收獲,全面清晰地勾勒出當下農村文化和鄉村教育的大致輪廓。老師根據學生課堂匯報情況,再次進行間接調查。師生一道從文化建設的視角,探索鄉村教育提升的新思路。這一階段,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調研成果的驗收。我們采取課堂報告會、論文撰寫與圖片展示三者相結合的方式,學生不僅要通過口頭講述和圖片展示的方式再現參與社會實踐的場景和調查過程,而且要通過論文撰寫,來整理過程、深化認識、提升理論素養。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本次活動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80份,回收率為96%。大學生在學習、思考和交流中提出了一些創見和頗具有價值的結論。
我們綜合群眾的所思所言和大學生所看所感等信息的基礎上,全方位、多角度地對新農村文化建設和鄉村教育現狀做出認真的分析。結果顯示,農民對新農村文化建設基本滿意,普遍持肯定態度。農村精神文化生活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豐富和改善,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鄉村文化資源“軟”“硬”難以同步,區域難以均衡且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成就主要局限于物質層面,鄉村教育并沒有太大起色,農民文化素質依然不高,家庭教育能力不足。調查中,還發現,當代農村最為顯著的變化就是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極大豐富,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之以往也大大提高,但鄉村兒童、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和教育狀況依然難以形成良好的發展態勢。
顯然,這不僅是一次深刻的社會實踐教學活動,更是一次生動的人生體驗課堂。大學生不僅了解了當代鄉村文化教育發展現狀,而且有效鍛煉并提升了社會實踐能力、獨立思考精神和創新思維品質,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有些大學生還表示,將來有機會一定為家鄉的文化教育事業效力。調查研究達到預期成效,并取得圓滿成功。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通過“三三制”調查方式的實施,實現課堂內外的有效對接。一方面,我們從課本理論體系中找到合適的調研課題,鼓勵大學生積極走向社會。另一方面,我們讓社會實踐回歸課堂,確保了實踐的質量和效果。通過思想政治理論的社會化和社會實踐的課堂化,不僅從內容上,而且從形式上克服了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
(責任編輯:封麗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