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娜
[摘要]本文以審美經驗為切入點,從審美經驗在創作、接受、交流三個向度的相互作用中探求南京藝術類博物館在公眾參觀體驗過程中,如何參與城市文化空間構建,對公眾產生影響和效應,并進而參與社會規范的形成和社會秩序的重構。
[關鍵詞]審美經驗;藝術博物館;城市化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20-0076-02
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藝術博物館正逐步超越純粹審美經驗,走向大眾日常生活。其表現之一即為藝術博物館定義邊界日益寬泛,不僅包括專門的美術館,也包括城市化過程中的綜合性文化藝術中心。綜合復雜的藝術博物館共同構成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間,并基于博物館的雙層審美屬性,不僅具有收藏功能,同時負擔著對公眾教育、對社會造型的功能。本文以審美經驗為切入點,以南京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為例,探求南京藝術類博物館不斷由純粹審美體驗向構建公共文化空間過渡過程中,藝術類博物館在公眾參觀體驗過程中,如何對公眾產生影響和效應,并進而參與社會規范的形成和社會秩序的重構。
一、體現雙重審美屬性
藝術博物館是人類審美本質與收藏結合的產物。其審美價值和內在結構決定了博物館的雙層審美屬性。一層為藏品本身被創作時,即初次創作,二層為藏品在何時、何地、何境中展示,即為二次創作。在二次創作中,藝術類博物館的審美效果價值不僅體現在藏品上,作為藏品收藏、陳列的空間概念的博物館本身也作為一種情感文化建筑對公眾產生作用。以南京白云亭藝術文化中心為例,建筑外形與功能設置、文化價值達到了和諧統一,為其審美價值的釋放提供了基礎。
2015年正式對公眾開放的鼓樓區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改造之前,是南京下關區一個老舊的干貨市場,白云亭農貿市場在20世紀90年代曾聞名全國,福建、河南、安徽、浙江等地的商人都會來這里從事蔬菜、水產、干貨交易,經濟效益可觀。伴隨著南京城市規劃升級改造,2013年,南京市政府決定將鼓樓區和原下關區合并升級為新的鼓樓區。喧囂雜亂的市場使區域發展受到牽制。為改造當地居民生活環境,提升居住品質,決定將原來的干貨市場改造成藝術中心。新的文化藝術中心整合了城市規劃展覽館、圖書館、美術館、小劇場等功能,通過對原建筑中庭空間的放大和改造,得到一個貫穿五層的中庭空間,成為社區居民的文化休閑陣地。最為引人矚目的部分是將原有的汽車貨運坡道改造為了圖書館,挖掘了特殊形式交通空間的使用價值,暗合了“書山有路勤為徑”的寓意,被當地媒體譽為“最美圖書館”。文化藝術中心的外形設計源于全新的設計文化以及當代的先鋒包裹藝術,由世博會中國館設計師操刀,從“白云亭”名稱中得到靈感,通過對建筑遮陽體系的重塑,打造出如漂浮的白云一般具有藝術氣質的新立面。整幢樓的造型像漂浮的云朵、涌動的浪花,又如一臺正在演奏的手風琴、一本展開的書卷,夜晚華燈初上之時又宛如一盞傳統的紙燈籠。意象豐富、引人遐想的設計賦予了建筑新的活力,傳遞著歡樂祥和的文化時代氛圍。
作為空間概念的白云亭藝術中心體現出當代文化和時代精神,兩者相互激蕩下產生的藝術中心通過專業創作完成了建筑本身與藏品、功能的契合。這一結合過程中不僅體現出藝術博物館的社會角色在當代的嬗變,而且反映著當代意義上藝術博物館的公眾接受過程,該接受過程又反哺著藝術博物館的時代內核,揭示著創作者與接受者在社會規范形成中的參與度。這一空間創造體現了藝術博物館從早期美育向社區型公共文化空間營造的功能轉向,藝術中心或藝術博物館不再是力圖脫離現實而再現審美空間的純粹審美體驗,這一點可以從白云亭藝術中心提供的有償藝術培訓、文化消費項目中看出。
二、參與文化空間構建
突破純粹審美經驗的鼓樓區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其功能規劃的綜合性凸顯出其構建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努力。一樓為公共區域,二、三樓主要為城市展覽館,四樓為美術館、展覽廳,五樓為舞蹈房、培訓教室等。建筑東側的坡道區一至四層為圖書館,四層利用坡道的層高設置了小劇場。另設置許多休閑空間可供舉辦藝術品展覽、拍賣、書畫等藝術培訓室、琴房、舞蹈排練廳、數字電影廳、多功能講座廳等。其空間規劃的多功能性集審美、消費、休閑、娛樂為一體,將原先下關區的老干貨市場打造成了新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成為城市歷史展覽、圖書館、美術館、小劇場等多功能融匯打通的當代建筑,成為新的區域坐標,有效提升了區域經濟價值。對生活在白云亭附近的常住居民而言,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的建造還改善了周邊環境,這種物質性的空間實踐使一個新型的藝術中心直接參與到當地公共文化空間的營造中來。目前開放的僅是一期工程,未來第三期,將建成高層文創大廈,引進文創企業,打造文化產業平臺。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未來也將作為鼓樓地標建筑,成為重要的文化產業基地和文化產業聚集區,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空間的經濟效應。在此意義上,文化藝術中心或藝術博物館成為城市的形象和名片,通過聚集人群、拉動消費、推動產業發展,不僅帶來巨大的經濟效應,而且優化了城市公共文化空間,成為城區經濟調優調精的智慧選擇。
當白云亭文化藝術中心作為多功能平臺的時候,它不再是單純對具體物件保持距離的無功利的純粹審美,而成為滲透在城市公共空間中的文化資本消費。福柯曾指出“博物館作為異質空間”為群體成員提供了一種鏡像,一種他者身份,使參觀者在沉思默想中完成自我構建。使公眾在館參觀過程中始終持有審美的態度,即和具體物件保持距離,并使這種保持距離的行為在實質上成為具有想象意識的創造行為。從而促進創作者和接受者在審美經驗中,從各種束縛中解脫出來,完成了自我解放。
但在當代中國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在我們生活的社會實際上已被資本競爭和自利所分裂之際,以往關注感覺經驗所引起的純粹的美與非美的感受,而不關注事物實用功能及其文化政治價值的觀點正在發生改變。藝術博物館邊界延伸至綜合性的文化藝術中心,其功能也由以往關注純粹審美經驗而更多的參與到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的構建,從而進一步對社會造型產生影響,其審美價值的釋放也更加日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