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
摘 要: 張瀾先生是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始人與領導者,也是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民主革命的偉業,為改善民生、普及民主思想大聲疾呼。其“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參政意識,勇于大膽探索創新的教育理念,重視教育對象思想品德的重要性等教育主張,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借鑒價值。
關鍵詞: 張瀾 參政意識 教育理念 德育
張瀾先生是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始人與領導者,也是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教育家。他的一生是為民生疾苦殫精竭慮、無私奉獻的一生,也是光輝磊落、襟懷坦蕩的一生。正如《人民日報》1982年4月1日紀念張瀾先生110周年誕辰的一篇文章所言:“張瀾始終保持著無私的品質。這種寶貴品質,他自己叫作‘無欲。用毛澤東的話,就是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他言行一致,生活艱苦樸素,生平極為注意自我修養,是一位熱誠的民主主義者、愛國主義者。”①關于張瀾先生一生所作的文稿、演講詞等文字史料的整理,龍顯昭、謝增壽、康大壽、胡孝章等先生于1991年編訂出版《張瀾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然由于研究條件所限,集中所輯存張瀾先生作品并不完整。2011年,謝增壽、何尊沛、張廣華三位先生在爬梳整理大量史料的基礎上,重新修訂《張瀾文集》,并由群言出版社在2014年10月出版,集中收錄了張瀾先生1911年到1954年所寫的主要文章(包含演講詞、函電、政府公文等)282篇,基本上涵蓋了能夠集中凸顯張瀾先生政治思想與學術觀點的所有文字資料,張瀾先生一生所作文章大致匯集于此。《張瀾文集》修訂本的出版,不僅真實再現了張瀾先生在這43年間一心為民主自由大聲疾呼的愛國熱忱,還為后人研究張瀾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經濟思想等提供了直觀的史料。既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又可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參考教材。其嘉惠后人之功,非一輩人也。
我們在細心品讀《張瀾文集》后,不僅進一步加深了對民盟發展歷史的認識,而且時時為張瀾先生一生的求索與抗爭經歷擊節感嘆,概而言之,張瀾先生一生行跡主要有如下方面值得后人肯定:
一、“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參政意識
無私是張瀾先生為人品行的一個明顯特征。聯系張瀾一生的所作所為,我們可以明顯感知到,他之所以一生為民生大眾的疾苦積極奔走,正是與張瀾先生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高尚品德分不開的。自古以來,中國知識分子就具有關注時政民生的傳統。從屈原的“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到杜甫的“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從于謙的“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到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種對社會民生熱切關注的用世精神構成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明顯表征。從張瀾先生的文稿與講話之中,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張瀾先生一心關注底層民眾,為民生積極奔走呼號的愛國熱忱。如他在1917年4月15日任四川嘉陵道尹時所發《致中央政府告川局危急電》中云:“川省治亂,動關全局,欲奠中國,斷難漠視。矧蜀經三次革命,民墜涂炭,衽席之安,至今未復……瀾謬膺道尹,身負地方之責,睹茲險象,迫切陳詞,曲突徙薪尚猶可及,斷弦離柱一逝難追。”②此雖為電文,然其中措辭言語懇切,字字可見張瀾先生于時局日非之痛感,也凸顯了張瀾意欲解救百姓蒼生于水火間的急切心情。又如他在1911年8月15日川漢鐵路股東特別大會上的演說中一一駁斥趙爾豐訓話的荒謬性,大聲疾呼“我們四川的股東寧肯含辛茹苦,再吃倒款的虧,斷斷不能附和郵傳部盛宣懷,來吃亡國民的苦”③。值得強調的是,1911年8月15日,川漢鐵路股東特別大會在成都召開。會上,新任四川總督趙爾豐訓話,趙氏族出于忠君保皇的保守力場對保路運動頗多指責之語,張瀾當即發表該篇演說,對趙爾豐訓話中的諸多謬論一一駁斥,號召民眾積極投身于保路運動的洪流之中。張瀾先生的講話極大地鼓舞了在場聽眾的抗爭決心與意志,我們從《四川保路同志會報告》第三十號整理記錄中所記現場不時出現的“眾大拍掌,聲震瓦屋”、“眾大號哭,聲震瓦屋”、“眾大叫拍掌”等記載中,不難看到民眾對張瀾政治思想的支持與認同。正是由于保路運動中四川民眾的憤怒抗爭,清政府急調鄂軍入川平定局勢,導致武昌內防空虛,方才為武昌起義的成功提供了有利條件,可以說張瀾倡導的“保路”、“破約”為辛亥革命的勝利打響了第一槍。相較于對滿清政府的“橫眉冷對千夫指”,張瀾在政治立場上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態度是極其鮮明的。他在《題中共三十一周年成渝鐵路全線通車畫刊》中感慨道:“四十多年前,即為四川人民與滿清政府斗爭之川漢鐵路,迄為反動統治者棄置,西南解放才三年,成渝鐵路便修筑完工,于此見人民政府建設之突飛猛進,更足見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領導新中國之勝利成功。”④一條修了四十年的鐵路見證了張瀾先生一心為民生呼號奔走的兼濟之志。作為知識分子的一員,我們要學習張瀾先生關注民生的高尚品德,盡到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做一個有識見、有個性、有抱負的社會責任擔當者。
二、勇于探索,大膽改革的教育理念
在張瀾積極推行教育改革的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這一時期既是近代中國社會上最動蕩、政治最黑暗的時期,又是舊式書塾教育逐漸在全國各地被廢除,新型教育方式不斷涌現的時期。這種微妙的社會背景為張瀾在教育上的大膽改革提供了絕佳的施展平臺。以女性教育為例,自宋代以后,傳統禮教對女性的束縛愈來愈嚴重,女性為爭取自身人格獨立與平等權利而進行的斗爭愈發艱難。清末民初,雖然伴隨著中國最后封建末世王朝——清朝的壽終正寢,女性的社會地位較之于前代有了一定改觀,但毋庸諱言,整個社會觀念仍然是重男輕女的思想占據主流,所謂女子無才便是德,正是成為人們道德觀念中顛撲不破的真理。與這一觀念相適應的是,女子在生活中的實際遭遇與處境仍然處在水生火熱之中,而在遠離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四川內陸更是如此,女性很少能夠享有受教育的權利與機會。張瀾先生大膽創辦南充端明女塾,其后改名為端明女子學堂,讓川東北一帶女性能夠接受新式教育,享有與女性同等的權利,這在近代四川教育發展史上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大事。女塾最初辦學時,時眾多地方鄉紳出于種種疑慮而持觀望態度,張瀾積極奔走、多方動員,打消了地方鄉紳的疑慮,入校求學的女童日漸增多,改變了川東北一帶女性很少走出家門、接受教育的落后局面。1922年,鑒于張瀾在地方教育上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南充地方人士公推張瀾擔任南充中學校長,張瀾有感于中學講授知識與社會實際需求多有脫節的矛盾,大膽提出學用相結合的教育思想,認為必須改革現行中學教育體制,強化職業技術教育,讓學生能夠真正學有所用,與社會需求接軌。于是,“他不顧四川教育廳的阻撓,毅然改革學校體制。成為四川全省開辦職業中學之先端。南充中學內設立中學部、師范部、農蠶部,中學部內又分理科班、文科班、工業班、中醫班。各專業班均有實習工廠、農場及臨床實習,提倡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⑤。這種強化職業技術教育的理念與地方實業發展密不可分。事實上,正是南充中學絲綢班、工業班的培養出來的學生,成了此后引領南充地區絲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也鑄就了南充絲綢之都的名聲享譽至今。南充中學師范班的建立與逐步完善,為南充師范學校的正式創建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時至今日,南充蠶絲職業學校與南充師范學校均是川東北地區職業教育的佼佼者,為四川培養了大量絲綢技術人才與師范教育工作者,成了南充地區中等職業教育的兩張名片。追根溯源,其實均受惠于張瀾先生于教育模式勇于變革的創新理念。
三、重視學生的德育工作,強調品德在學生成才中的重要性
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張瀾一向重視學生健康品德思想的培育工作,強調“德”在學生成才中的重要性。“德”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內在核心。古之君子,重視修身明德,主張不斷以道德實踐來實現道德水平的提升。《大學》篇篇首即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種德行的提升,很大層面專指儒家提倡的仁義思想。張瀾先生對傳統儒家思想中的仁、義觀念做了批判性的繼承,使其在實踐層面上更趨于合理與完善。如他在1942年1月26日所作《說仁·說義》篇序中云:“二十九年夏秋之間,余寓居建華中學,感于國家之阽危,政治之窳敗,世道人心之日益敗壞,所謂不恥、不仁、不畏、不義,囂然成風,而恬不為怪。爰集經、子舊說,為諸生言仁義,考《春秋》之法,仁在愛人,不在愛我,義在正我,不在正人。故欲其毋自私自利,而能宏愛人利物之用也,則為之言仁;欲其有廉恥,有氣節,而能嚴立身處世之則也,則為之言義。振末俗之衰頹,育真才于晦否,舍此無他道也。昨歲,客成渝,復取前稿,時加修改,又得邵明叔、蒙文通、熊十力諸先生之教正,文義既繁,非中學生所能盡喻,特復寫存自勵,并以勵夫世之君子。”⑥張瀾先生結合墨家之兼愛思想,對傳統儒家仁義這一思想觀念進行了新的詮釋。他指出:“仁的核心在于宏愛人利物。”“義”的核心在于“嚴立身處世之則”,這就在忠實原義的基礎上對“仁義”內涵做了適度拓展,而這一拓展于學生思想品德的提升而言又是至關重要的。在1942年11月5日所做的《四勉·一戒》中,他亦在篇章起首即云:“人不可以不自愛,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強,斷不可以自欺。”張瀾先生將品德素質的修養歸納為“自愛”、“自修”、“自尊”、“自強”,“不自欺”,同樣是強調品德在個體生命成長歷程中的重要性。自1905年張瀾被聘為官立中學堂正兼總務長始,他多次在公開演講場合積極向學生灌輸愛國、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引領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1921年張瀾擔任南充中學校長后,張瀾邀請老友吳玉章為南充中小學學生作“建設平民政治,改造社會經濟,以反對軍閥專制”的演講,為讓學生樹立平等、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不遺余力。1929年,張瀾先生在《我們對于教育的主張》一文中指出,要改變教育現狀首先要逾越“教育奴隸化”的障礙,“千萬應該發表精神獨立的宣言,以實現學生的求學自由,研究自由、言論、出版的自由,而完成教育精神的民主化”。因為“我們是一個獨立自由的人,應該要有天賦的獨立自由的思想”⑦。人作為高等動物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一大重要特征,即對于作為個體存在的生命而言具有獨立自由的思想意識。張瀾先生強調這種精神獨立于教育對象成長的必要性,正是在精神獨立的基礎上,方能進一步實現精神民主化的目標。他以精辟的語言概括了民主自由思想的核心理念,充分起到了啟迪心智的教育作用。
張瀾先生一生致力于民主革命的偉業,為改善民生、普及民主思想大聲疾呼。其“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參政意識,勇于大膽探索創新的教育理念,重視教育對象思想品德的重要性等教育主張,即便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無疑具有重要的參考借鑒價值。品讀《張瀾文集》,既為張瀾先生的求索與努力感慨不已,又提醒自己在現代中國的新環境之下,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分子,我們該如何繼承張瀾先生勇于為民生奔走的參政意識,該如何積極為改善民生建言獻計,盡到應盡的責任與義務,這既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與使命,又是時代給予我們的考驗。
注釋:
①與日俱進奮斗不息——紀念張瀾同志一百一十周年誕辰[N].人民日報,1982-4-1.
②③④⑥謝增壽,何尊沛,張廣華,編.張瀾文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4:18,4,18,166.
⑤崔崇復.張瀾先生年譜[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5:68.
⑦張瀾.我們對于教育的主張[J].現代教育,19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