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
[摘要]本文基于生態語言學理論,對影響英專語法課堂學習效率的生態因子進行分析,通過Likert五分量表就課堂生態因子對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影響程度進行調查論證,并從生態因子的角度建構一種實用性較強的英專生態語法課堂模式,旨在為提高英語專業語法課堂教學質量與學生課堂學習效率,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生態語言學;Likert五分量表;課堂學習效率;生態語法課堂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20-0136-02
一、引言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規定:“英語語法屬于英語專業技能必修課,開設學時為一年,目的在于幫助學生重點掌握英語語法的核心項目,提高學生在上下文中恰當運用英語語法的能力和運用英語的準確性,使學生對英語語法有一個比較系統的了解,并能借助英語語法知識解決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有關問題。”然而,目前廣大本科院校英語專業語法課教學大多采用PP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即“呈現-練習-產出”模式。在該模式中,教師先對語法知識點講解,再通過大量語法練習鞏固,最后讓學生在大量語法練習中形成對語法知識的認知。雖然該模式從演繹法的角度有利于學生理清語法概念,然而以教師為中心對語法概念的大量講解卻大大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課堂互動性,尤其是語法運用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利于課堂學習效率的提高。我國傳統的英語語法教學過多地重視語法知識的學習,而忽視語言的應用價值。
二、生態語言學對英專語法課堂教學的啟示
“語言生態”(Language ecology)這一概念于1971年由美國語言學家Haugen Einar提出,是指“特定語言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生態語言學是生態學與語言學相結合而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著眼于語言生態和語言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體現了將語言系統復歸于自然生態系統的認識觀”。若將語法課堂生態與語言生態作隱喻類比,那么,學生作為語法知識(語言運用的規則)學習與實踐的語用主體,其學習認知狀態與效率必然受語法課堂生態諸多環境因子的影響。而不同語用主體的語用主體可塑性卻因環境與自身因子而千差萬別。語用主體的可塑性是指一定的社會環境對語用主體影響所形成的語用主體的語用能量。根據自然生態中的“適者生存論”,生物為了生存與繁衍,勢必會不斷調節自身適應環境或選擇適宜生存的環境。同樣,為適應語言生態環境,語用主體也會調節自身如通過學習、模仿、操練等手段,來適應語言生態環境。而語言環境也對語用主體的積極性與適應動機有重要影響。良好的語言生態環境,可以吸引語用主體,使語用主體心情舒暢地進行語用實踐;相反,惡劣的語言生態環境,則是語用主體極力回避的,它也直接影響著語用主體正常地進行實踐。因此,圍繞學生的語用可塑性來建設課堂生態環境就顯得十分重要。語法課堂生態環境的質量好壞,如教師的素養、教學方法、其他學生的群體影響以及教室硬件設備的質量等,對學生的語用實踐即對語法知識的學習、思考、反饋等課堂表現等有很大影響。
三、英語語法課堂學習效率生態因子問卷調查與分析
筆者于2015-2016學年第二學期對本校英語專業大二、大三年級7個班共170名學生(已完成語法課的學習)進行了“英語語法課堂學習效率生態因子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52份。該問卷將影響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的課堂生態要素的構成分為五大類,并對這五大類要素的構成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細化。在各大類下面設計了數個問題,問卷選項參考了Likert五分量表的形式分級,旨在找出影響學生語法課堂學習效率的重要生態因子及其對學生課堂學習效率、積極性、課堂專注度影響的不同程度,為建構新型英語語法課堂教學模式提供數據支撐與可行性。
語法課程知識點龐雜,如不分重點,對所有知識點一一講解,勢必讓學生對語法課產生厭學與不切實際的印象。結合教學大綱與專四考綱對語法課在內容與次序上作新的調整,有利于學生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同時兼具實用性。超過50%的學生非常同意將語法知識的應用作為授課重點;語法例句的選擇范圍應多樣化。這說明,除了對語法知識的元認知,學生更希望老師講解如何運用語法規則去分析語法現象、遣詞造句與解決問題,學以致用是語法課的最終歸宿,而非停留在認識的層面。學生對例句選材的多樣性有著強烈要求,這是因為教材例句較為正式規范,可作為認知層面的素材,但缺乏生活氣息與場景支撐,若能綜合利用電影、視頻文字作為輔助例句,則將語法知識語境化,凸顯了語法知識的應用性與活力。而超過40%的學生非常認同或認同教材內容龐雜、語言表述學術影響課堂效率;練習測驗講解須靈活安排。這說明,語法課內容不應拘泥于教材,教師需對表述過于生澀難懂的地方做出生動形象的解釋,以便學生理解。課堂練習評講也并非一一到位,可采取課后答疑的形式,以免語法課流于“講解一練習一評講”的枯燥模式。
語法課之所以枯燥沉悶很大部分源于教師教學手段單一所致。傳統語法課注重概念、練習的講解,對語法知識點往往作簡單直接的介紹,使學生感覺課堂沉悶,學習動機不強。多媒體手段的運用如英文視頻、電影對白、美劇等,作為語法知識點的引入或舉例,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與聽覺,動態地呈現語法知識點,讓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體驗語法的運用。而采用語境講解的教學方法(Q4)與引導型的語法課堂(Q7)中,超過50%學生非常同意二者能提高學習效率。從課堂類型的選擇來看,絕大部分學生已不再認同講座型與練習型為主的語法課堂,而對引導型的課堂即一種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過程教學法較為認同(不確定與不同的比例僅占7.24%)。語法教學的目的不僅是了解掌握語法知識,更重要的是運用語法知識解決英語學習中的問題。語境化(eontextualization)是語法教學的一個核心概念,教師應想方設法不斷創設包含不同語法知識點的語境,激活學生學習探索的動機,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而在Q1(歸納式教學)、Q2(任務教學法)、Q5(互動教學法)及Q6(個體反饋與指導)對課堂學習效率的影響中,非常同意度與同意度排序均為Q2>Q1>Q6>Q5。這說明在這四個因子中,學生認為教師通過設計實施任務的方式最能提高自身學習效率,他們更喜歡老師從具體一抽象、從感知到認知的歸納式教學,而非抽象一具體的演繹式教學,如引導學生從使用中的語言總結歸納語法規則,并通過以任務驅動的練習加以鞏固和強化。
四、英專生態語法課堂模式的設計與建構
《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規定:“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研究能力。在教學中要多開展以任務為中心的、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在加強基礎訓練的同時,采用啟發式、討論式、發現式和研究式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基于教學大綱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與上述問卷結果的數據分析,筆者得出以下5點啟示,作為生態語法課堂模式的設計思路:(1)以調動學生學習動機為主要目標進行教學設計。(2)想方設法創設生態語境,還原語法知識的運用環境。這里的生態語境,是指最能激活學生語法前認知的多元化語境,既體現課堂語法知識點,又與學生已有語法知識緊密聯系。如講解非謂語結構時,可用包含該結構的文學經典表達、日常諺語或流行英文歌歌詞引入,激活學生前認知,再運用教材例句分析其功能。(3)注重課堂各生態主體(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課堂環境)的互為聯動。通過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與任務設計,將學生對語法知識形成的感知短時記憶變為語法知識認知的長時記憶。(4)以培養語法知識的運用意識與能力為主,語法概念的講解為輔的生態教學策略。(5)加強課堂教學環境的綜合建設。如硬件設備維護與提升、教師素質的培養、生態教學與生態學習意識的培養、生態測評機制的建立如書面測驗與課堂表現相結合。
五、結束語
本文基于Likert五分量表實證,建構了一種英語專業生態語法課堂模式。它將語法課堂作為一個課堂生態系統,其中包含眾多生態因子,如教師、學生、教學內容與手段、教室環境等。該模式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核心,遵循“感知一認知”的語言習得規律,以師生、生生互為聯動、知識與技能互為平衡為主要特點的生態因子平衡共生模式。它符合語言習得的認知規律,注重生態語境的創設,通過情景刺激學生內在學習動機與先知識,再通過任務與教師總結,讓學生從語法感知階段過渡到語法認知階段,在運用語法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真正形成對語法知識的長時記憶。教師應綜觀考量各生態因子在語法教學實施過程的作用、影響,通過生態語境、課堂活動與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完成英專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合作學習、人際交往等全球化背景下英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所要求的多種能力指標。
(責任編輯:封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