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君
摘要:謙讓,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孔融讓梨》的故事就說明我國古代非常注重幼兒的品德教育的,也是我國教育界作為孩子品德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學前年齡的孩子,謙讓教育也同樣重要。它是教育者所期盼的在幼兒身上出現的一種親社會行為,是人際交往的一個主要手段,更是一個社會人適應社會、實現自我的一個重要前提。
關鍵詞:美德;懂得謙讓;品德教育
謙讓作為人的心理品質之一,是一個人應具備的、走向成功的先決條件,是盡快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重要保障?!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劃分的幼兒學習活動五大領域都涉及到了對幼兒心理素質的培養。當今的孩子多數是在眾星捧月似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受到家長的過分寵愛。家長只是一個勁兒地給予,卻很少對孩子進行謙讓教育,孩子也少有謙讓的機會,很多孩子都不懂謙讓的含義,更不會謙讓。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他還說:“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如果童年蹉跎,那么失去的將永遠無法彌補?!彼脑捀嬖V我們兩點:一是良好的情感是做人的基本素質,人們一切良好的思想行為無不產生于良好的情感,因此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是做人教育的基礎;二是童年時期是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時期,心理素質教育必須從小抓起。從現代教育現狀來看,教師雖然也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動,但是,效果不容樂觀。孩子爭搶玩具的現象屢見不鮮,有些孩子甚至大打出手。最后,只能在教師的“威逼”下才讓出來。那么,謙讓教育該怎么教?怎樣教更為有效呢?這些問題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1]
基于上述分析認識,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幼兒對謙讓進行多層面的感知體驗,通過實踐逐步內化為自身的心理素質。
一、結合活動 豐富體驗
幼兒的情感是與認知相結合的,情感的產生受到知識經驗的影響。為了豐富幼兒的認知和情感體驗,我結合教學內容向他們講述了“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幼兒分析:大家為什么表揚孔融?并通過角色表演,使幼兒懂得分享和謙讓是一種優良的品質,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孔融學習。
二、掌握契機 進行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情境是不可多得的教育機會,如果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實際問題對幼兒進行具體指導,幫助幼兒及時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良好的行為習慣也就慢慢形成了。在開學初的第一個活動結束后,小朋友們就一窩蜂涌向教室門口,大門有力地裝在瓷磚砌的墻上,我連忙大聲地提醒“別擠!別擠!”個別懂事的幼兒退到了后面,我及時表揚了那些因謙讓而退到后面的小朋友,并讓帶頭爭搶的幼兒想一想:教室門小,這么多小朋友都想快點出去怎么辦?我接著又啟發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想辦法。 有的幼兒說:“我們排隊出去?!庇械恼f:“讓個子小的小朋友先出去?!边€有的女小朋友說:“讓個子高的男小朋友先出去,我們等一等再出去?!钡鹊?,幼兒說了好多辦法,后來這些辦法派上了用場,教師門口不再擁擠了。
三、運用游戲 訓練行為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游戲是幼兒園教育的基本活動,游戲活動在幼兒的心理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游戲可以推動幼兒認知及社會能力的發展。因此,用游戲來訓練幼兒謙讓的意識,可以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提高幼兒素質。
1、創設有利于培養幼兒謙讓行為的心理環境和物質環境。利用空間及墻面、瓷磚墻,布置一系列以“謙讓”為主題的墻畫,活動室墻上布置了“謙讓好娃娃”。幼兒每做一件謙讓的事,就自己把內容畫好貼上。每周根據這些圖畫,評選一名謙讓好娃娃。班上的圖書角,也多選擇那些有教育意義的,反映謙讓行為的圖書。同時,要求家長配合活動,使幼兒置身于一個充滿愛心和有謙讓行為的環境中。
2、運用故事講解法,讓幼兒理解和探索謙讓行為 。自編或引用一些相應的故事(包括兒歌、看圖講述)通過教師的講述、提問和師生共同參與討論,讓幼兒理解和接受。
3、運用角色扮演法,讓幼兒在扮演活動中學習調節自己的行為 。請部分幼兒表演游戲中有關社會性發展的正反行為,有意識地請平時謙讓行為較差的幼兒扮演正行為,行為較好的幼兒扮演反和行為。引導幼兒進行分析、比較、討論、評價,并提供幼兒觀察和扮演的環境和機會,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社會認知常識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學會調節自己的行為。
四、攜手家庭 統一教育
影響幼兒發展的不只是幼兒園教育,幼兒園只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環境之一,家庭是幼兒更重要的成長環境,它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教育的功能。而且由于親子之間不可替代的血緣和情感關系,以及家庭影響的先導性、持久性等特點,家庭影響力在心理素質、道德品質方面超過幼兒園。事實上,幼兒的發展從來就是幼兒園、家庭、社會多方面教育影響力匯合的結果,今天更是如此。然而多方力量匯合可產生不同的效果,因為任何力都是有方向的。三者的教育方向一致時,總效果自然會倍增,反之則會相互削弱和抵消。因此應該重視在家庭中培養幼兒謙讓品質。
參考文獻
[1] 郭曉蕾. 淺談幼兒謙讓行為的培養[J]. 東方教育, 2015(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