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影
摘要:教學活動所謂的數學課堂導入是指在講解新知或數學開始之時,教師有意識、有目的的引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一種方式,是課堂教學的啟始環節,也是課堂教學中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
關鍵詞:課前導入;教學活動;數學課堂
一個巧妙而又正確的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的欲望和學習動機,同時還能起到聯結知識,溝通師生情感的作用。但用什么樣的導入方式起始,卻是應當認真推敲的。絕不能采用某種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機械照搬套用。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學生要選用不同的類型。如何設計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已成為我們一線教師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現結合自己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的實踐,對幾種有效的導入方法談談粗淺的認識。
一、直觀形象導入
平時我們教學中的圖片、插圖,大部分離學生比較遙遠或者比較陌生。如果偶爾碰到學生身邊的材料,學生會有一種親熱感,學習積極性會大增。因而我在教學《有理數的混合運算》這一課時,先出示我們學校的大花壇圖,學生一看是自己的學校,感到特別好奇,于是我趁機提出問題:我們的學校的大花壇中間是一個圓形,它的半徑為3米,中間雕塑的底面是邊長為1.2米的正方形,看看我們班誰最能干?能用算式表示這花壇的實際種花面積?這樣一來,學生熱情高漲,馬上憑自己的經驗列出算式。然而我緊接著問:這個算式有哪幾種運算?應怎樣計算?從而自然地引出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有理數混合運算。
二、懸念導入法
懸念,即暫時懸而未決的問題,能夠引起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刨根問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狀態下接受教師發出的信息。上課伊始,可根據所教內容的性質及教學目標,把所要講授的問題化為懸念,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教學目標上來。
三、情境導入法
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提出有關的數學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充分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理念。
例如預備數學“等可能事件”一課,基于預備學生的心理特征,我們的課堂教學要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本課由上海中心氣象臺今日天氣預報:“明天降雨的概率為80%?”。明天會下雨嗎?這一問題創設情境,然后從多個生活實例中讓學生初步體驗等可能事件,從而引出新課內容。這樣從實際生活中引入新知,符合探求知識的規律,這樣安排一下就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親身經歷了數學問題的產生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和無限趣味,同時也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設疑導入法
例如預備數學“圓的周長”一課,我設計了如下問題。師:某校舉行遙控模型賽車比賽,有兩輛賽車分別沿邊長為3米的正方形和直徑為3米的圓形賽道進行比賽。如果它們同時、同速從一點出發,那么誰先回到原出發點? 學生1:走正方形的先回到出發點。學生2:走圓形的先回到出發點。師:你是怎么判斷誰先回到出發點的?生3:比較正方形和圓的周長,誰的周長大,誰就先回到出發點。師:我們怎么來求出圓形的周長呢?這一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圓的周長。
五、實踐導入法
人的認知過程是一個實踐和認識螺旋上升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應讓學生通過實踐去證明一個解釋或推翻另一個解釋。”在教學中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操作、實驗去發現規律,主動認識。使抽象的數學內容具體化、形象化,這樣印象會更深,掌握知識會更牢。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讓學生從多種不同的感覺渠道同時往大腦輸送相關的信息,有利于對相應的數學理論的認知和掌握。
例如,在講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時,可讓學生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實踐中總結出內角和等于180度的結論,使學生享受到發現真理的快樂。這種導入新課的好處在于培養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克服懶惰思想,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實踐活動,有利于誘發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回答和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能力。[1]
六、類比導入法
類比導入是通過比較兩個或兩類數學對象的共同屬性來引入新課的方法。由于初中數學內容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前后知識銜接緊密,所以由類比導入新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最為常見。例如,分式與分數在表達形式、基本性質、運算法則等方面都非常相似, 如果在教學分式時, 引導學生將分式與分數進行類比, 則關于分式的教學將會更加自然順利。
七、媒體導入法
從現代化媒體的運用來創設導入的方式。引導學生想象上課內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種很好的課的導入方法。曾經聽過一節課“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至今記憶猶新。上這節課的時候,老師以“同學們看過海上日出嗎?”引入新課,利用多媒體課件放映日出的全過程并把太陽抽象成一個圓,海平面抽象成一條直線,進而讓學生討論圓與直線有幾種位置關系?再用幾何畫版放映出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的變化過程,最后歸納出圓與直線的相切、相交、相離的三種相對位置關系。該節課運用這種“生活化”的媒體引入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這樣的導入,學生想探究的欲望一下就調動起來了,而且又體會到了數學樂趣,數學的美。
當然,導入新課時所選用的內容必須緊扣課題,不能脫離正課主題,更不能與正課有矛盾或沖突。否則不但沒有起到幫助理解新知識的作用,反而干擾了學生對新授課的理解,給學生的認識過程造成了障礙。有效的課堂導入,有一些基本的原則,根據這些原則,設計出的導入方式才更有效。第一,課堂導入要有針對性。導入的創設應以學生感興趣的事,生活中經歷過的事,這樣他樣會覺得特別親切;還應以學科特點相結合,要與生活相結合,要體現出數學化。第二,課堂導入要有思考性。要能引起學生的思考,提高學習活動的思維含量,導入的過程也應是一個積極思考的過程。第三,導入要有趣味性。要讓學生獲得感受到知識的樂趣,創造的樂趣,審美的樂趣。
當然,教無定法,課堂導入的方法是也應是多種多樣的。導入方法在運用時要因人而宜,因教學內容而宜。不是每一節課的內容都有十分巧妙的導入,所以不必每一節課都要絞盡腦汁去設計,有時簡單的溫故導入法、直接導入法等也會起到很好的效果。無論用哪種方式導入,必須使問題情境結構、數學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識結構三者和諧的統一,從而才能真正提高課堂導入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張建華. 如何進行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導入[J]. 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5,(12):81.endprint